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后现代城市:重组建筑
释义

本书分后现代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新体验三大部分。着重介绍了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与后现代城市相关的主要理论,对未来数字化城市进行了畅想,并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景观。

作者:尹国均 编

ISBN:10位[7562138559]13位[9787562138556]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8.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分后现代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计新体验三大部分。着重介绍了拉菲尔莫内欧的类型学、意大利理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等与后现代城市相关的主要理论,对未来数字化城市进行了畅想,并展示了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景观。

编辑推荐

这套丛书分为人物事件、建筑作品和理论文献三个阅读序列:除了用图谱方式梳理了“后现代”这个大历史的演变过程外,还系统介绍了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高技术派、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建筑风格流派;分析了后现代时代的代表人物(如菲利浦·约翰逊、伯纳德·屈米、雷姆·库哈斯、阿尔多·罗西、扎哈·哈迪德等人)的代表建筑作品和主要思想。另外,丛书还精选了后现代理论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献,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阐释了后现代的思想和精神。整套丛书资料全面丰富、观点精练有趣、视角新奇独特,注重可读性,是国内首次集中系统地介绍后现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全书。书中同时还选配了大量图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的阅读空间。

这套图书既是建筑专业读物,又是一般普及性文化读物,可以让广大读者更全面、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文化和建筑,可以为建筑界、设计界、建筑院校、房地产业界、城市规划机构及普通建筑爱好者等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关于后现代建筑文化方面的系统参考资料。目录

社会正义,后现代主义和城市

一、正义和后现代状况

二、社会正义和现代性

三、社会正义

四、从现代主义话语到后现代主义话语的转变

后现代的多重意义探讨

一、后现代状况

二、后现代主义

三、后现代性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城市理论

一、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含义

二、转变的主要特征

三、我们的思考

四、城市社会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评析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创新

三、生态思想的共识将指导未来的城市规划

网络时代的“田园城市

”——评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

一、“电子公民”

二、“重组的建筑”

三、“软城市”

6“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

一、功能层面:数字化生存与建筑

二、文化层面:数字化空间与建筑

计算推进建筑革命

一、计算使建筑形式空前解放

二、计算树立全新的建筑工业体系

三、计算使建筑性能达至最优化

四、计算引发建筑材料革命

建筑的新自主观:在沟通与信息的年代

一、叙事体的再发现

二、沟通与信息

三、新议题

四、新方法

五、关于互动

六、互动性

七、新自主观

居住在没有灵魂的城市

——畸形欲望下的都市空间主张

一、城市发展的沿革

二、城市的救赎之道

三、畸形欲望语境下的城市空间主张

四、数字化生存

变化多端的建筑生成设计法

——针对:表现未来建筑形态复杂性的一种设计手法

—、生成设计法简介

二、基本概念和文化背景

三、形态生成设计的作品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一、全球化与多元化动态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态建筑的技术催化剂

三、运动和图解动态建筑的两个设计理论基础

四、系统性关联动态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城市设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范型

——A.R.Cuthbert的“DeslgnlngC1tles”述评

一、背景性研究

二、“DesigningCities”的主要内容

三、对“DesigningCities”的评价

四、从极少主义建筑看现代园林的极少主义

权利几何学与进展式的地方感

一、时空压缩与权力的几何学

二、一种进展式的地方感

解读“矛盾体景观”

一、矛盾体景观产生的背景

二、矛盾体景观的概念

三、矛盾体景观存在的形式

四、总结及思考

以人为本的景观演绎

一、工业村:企业园的原始模式

二、田园城市:汽车时代之前的理想和谐模式

三、花园郊区:汽车连接自然、工作及生活、居住场所

四、外泄城:城市的溶解和自然、工作、生活的新整合

五、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现代企业园的演变

文献索引

图片出处索引

序言

20世纪中叶,一场关于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的社会思潮在欧美产生并蔓延,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作为时间概念,它是“现代”的延伸,它通常用来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会整体文化变异。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基于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基础之上的话,那么后现代社会则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时空压缩基础之上的。尽管我们难以给“后现代”确定一个清晰的时间临界点,但可以确信我们正生存于一个后现代社会中。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反对强调主体性、反对把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一词,有关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就已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哲学家尼采明确提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他的哲学主张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之一。

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在后现代社会,建筑领域没有明晰的流派之说,许多建筑师兼顾多种风格,往往是众多建筑风格的拼贴、混合与折中;人们一般很难准确分辨出某一建筑形式和风格,所以有所谓新古典、新现代、乡土派、高技派,还有历史主义、生态主义、绿色主义、波普主义、解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等等。由于多媒体、高技术建材、结构技术的发展,使建筑师们的幻想无所不能,所以有后现代的高技派、极简主义、张拉结构、薄壳结构等等。后现代建筑既无历史也无将来,它们似乎突然空降在了西方后现代城市的上空。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被称为后现代建筑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反传统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在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传统的倾向更加强烈。对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等,以“后现代主义”一词用得最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