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喉痈 |
释义 | 喉痈,病名。系指咽喉各部发生之痈疡。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根据痈发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喉关痈、里喉痈、夹喉痈、上腭痈、颌下痈、舌喉痈、外喉痈等。详见各有关条。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之气上冲咽喉;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郁结。喉痈的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疗时总的原则是散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脓成时要刺破排脓,也可经常用银花、薄荷等煎水漱口。 简介喉痈指发生于咽喉部位的痈疮。相当于西医的扁桃体周围脓肿。根据痈发生部位之不同,又可分为喉关痈、里喉痈、夹喉痈、上腭痈、颌下痈、舌喉痈、外喉痈等。详见各有关条。其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六府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之气上冲咽喉;二是过食辛辣醇酒厚味;三是七情郁结。喉痈的主要症状是咽喉肿起、疼痛甚剧、焮红漫肿、吞咽呼吸受累等。治疗时总的原则是散表清热、解毒消肿,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散、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也可外吹冰硼散。脓成时要刺破排脓,也可经常用银花、薄荷等煎水漱口。喉痈起病急,发展迅速,常导致咽喉肿塞,吞咽、呼吸受影响。喉痈多由脾胃素有积热,感受风热邪毒,内外热毒搏结于咽喉所引起。初期主要表现为咽喉不适,轻微红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解表利咽,方用银翘散等。中期主要表现为咽喉红肿灼热疼痛,扁桃体表面有脓点,吞咽时加重,高热,头胀头痛,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实大数。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散痈,方用清咽利膈汤等。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咽喉痛,脓或溃破。治宜清热排毒,方用黄连解毒汤等。此外,喉痈还可用六神丸、六应丸等。 病因喉痈多由于肺脾胃素有积热,又感受风热邪毒,外邪引动肺胃积热,内外热毒搏结,上蒸于咽喉,致气血凝滞,热毒壅聚作肿,热灼血肉,以致腐败成痈。另外若咽喉局部受损,如骨须刺伤咽喉肌膜,或邻近部位的病变影响,也可诱发本病。其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临床表现咽喉疼痛逐渐增剧,吞咽、语言困难,咽喉红肿,局部逐渐高突为喉痈的共同症状,但因痈肿所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兹分述于下: 喉关痈初起症状与风热乳蛾同,继而加重,疼痛偏于一侧,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语言含糊,张口困难,汤水易从鼻中流出。检查时见痈肿位于一侧,该侧喉核、喉关明显红肿突出,尤以喉核前上方为甚,喉核被推向后下方,悬雍垂亦红肿被推向对侧。患侧下颌角有痰核、压痛。本病如不能早期消散,五六日可成脓。 里喉痈多发生于小儿,起病急,疼痛剧烈,语言带鼻音,颈项强直,吞咽困难,甚者痈肿阻塞气道,出现痰鸣气急,呛咳,呼吸困难。更甚者可发生窒息危证。检查见喉底的一侧,红肿突起,患侧咽壁也红肿,颈部常有痰核。本病如不早期消散,三四日即可成脓。 颌下痈咽部及颈部疼痛甚剧,吞咽困难,牙关紧,张口难。检查患侧下颌部肿胀压痛,喉核及该侧咽壁被推向咽腔中央,喉核无红肿,悬雍垂多呈水肿,颈项肿胀有痰核。 上腭痈咽痛、饮食、语言均感困难,病人每取仰头姿势。检查见痈生于上腭部,患处红肿,肿甚者如半个核桃,悬于上腭,下垂抵舌,脓熟溃破时往往从鼻孔流出脓血。 诊断喉痈辨证中要注意有脓无脓,若肿胀散漫,可用压舌板轻触患处,坚硬者,脓未成;如红肿光亮,高突,四周红晕紧束,按之软者,是为脓已成。又脓未成之时痛觉散漫,脓已成,则痛觉集中,且有跳动之感。《咽喉经验秘传·治法凡例》中说:"凡喉症至五日,而重如三日前,症虽重尚未成脓,药能消散,若过五、六日患处多成脓。"辨别脓之成与否,对指导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全身辨证:初起多有发热,恶寒,头痛、体倦,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传里,则发热增高,头剧痛,口气焮热,口臭,胸闷腹胀,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洪数有力。甚则可出现邪犯心经,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舌干绛少苔的重证。若痰热壅盛上涌咽喉或痈肿破裂脓液溢入气道,气道阻塞,均可出现痰鸣气急,呼吸困难,汗出烦躁,唇青面黑,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小儿机体柔弱,形气未充,易因痈肿阻塞气道,兼之痰涎壅盛不易排出,尤易致发生呼吸窒息的危证。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侵袭,搏结于咽喉,气血凝滞,遂致出现咽喉红肿痛。火毒烁灼肌膜,化腐成脓。咽部肿塞,则张口困难,吞咽难下,喉关为呼吸、饮食孔道,上通颃颡,汤食不能下咽,势必反逆于颃颡而从鼻孔流出。咽通于耳窍,手少阳三焦经脉沿颈进入耳内,故邪盛则痛连耳窍。里喉痈位于喉底,容易阻碍气机,兼之热伤津液,煎炼成痰,痰涎壅盛,则痰鸣气促而呛咳。甚者发生窒息。上腭痈肿,因妨碍舌的伸缩,舌舐痈肿则疼痛加剧,故病人语言饮食均感困难。取仰头姿势是为减轻痈肿下垂的痛感。腭部上通颃颡,若痈向内溃,则脓血可能从鼻孔流出。 特征初起外邪犯肺卫,故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若邪热壅盛与胃腑之热互结,则发热增高,头胀痛,口焮热,口臭,胸闷腹胀;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苔黄厚,脉洪数有力,均是胃腑热盛之象。若证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是邪热内陷营血,扰心神所致。舌为心之苗,热灼营阴,故舌色干绛少苔。喉为呼吸之道,喉痈肿胀甚者,则气道受阻,兼之痰涎壅盛,阻塞气道,故有痰鸣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汗出如油,烦躁不安,唇青面黑,脉微欲绝是阴阳离决之危象。 医术记载雄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二) 【药物组成】★∮№015★雄黄、密陀僧各3g,腻粉4.5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如未破,用白梅汤调涂;已破,挹去脓汁,将药掺患处。 【功能】消肿解毒,去腐生肌。 【主治】咽漏疮,初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 真功丹(《重楼玉钥》卷上) 【药物组成】★∮№015★大冰片0.3g,真熊胆3g(阴干,用乳细末),芦甘石3g(用羌活煎汤煅七次,飞去脚,晒干用),硼砂3g,牙消0.6g。 【制法】乳极细末。 【用法】吹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一切喉痈。 【辩证加减】毒肿渐平,去牙消。 天门冬煎(《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药物组成】★∮№015★生天门冬汁1.32L,人参30g,生麦冬汁664ml,生姜汁664ml,生地黄汁664ml,桂30g,赤苓90g,甘草(炙)22.5g,牛黄(研)15g,半夏(汤洗七遍,晒干)30g。 【制法】上除四味汁外,余六味为末,先以天门冬、麦门冬汁煎减半;次入生姜汁又煎减半;次又入地黄汁,并余六昧末,同煎汁欲尽,即人白蜜500g,酥12g,同煎成浓汁,以瓷盒盛。 【用法】每次1匙,以温水调下。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功能】养阴益气,化痰利咽。 【主治】喉痈,咽嗌不利。 碧丹(《尤氏喉科秘方》) 【药物组成】★∮№015★制消石1g,百草霜(研细)1g,灯草灰(研匀如瓦灰色)0.3g,甘草末l0g,薄荷末0.6g,上好冰片0.15g。 【制法】上研匀,入小瓷罐,塞紧口,勿令出气。此药须临时配合,若五六日即无用,如遇阴雨天,一日即无用。如吹喉症,欲出痰,加猪牙皂角未少许。 【用法】频频吹喉。 【功能】祛痰解毒。 【主治】喉痈、乳蛾、喉癣、喉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