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杨镇
释义

红杨镇置芜湖县南部,距离县城湾沚12公里,青弋江由南向北贯穿中部。东与湾沚镇相连接,南与宣城市寒亭镇、文昌镇,南陵县弋江镇脊水相连,北与湾沚镇、陶辛镇为邻,西与南陵县许镇、弋江镇隔河相望。新设红杨镇于2003年12月由原红杨镇、和平乡、西河镇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现辖21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44.6平方公里,共有居民16346户,人口5.82万人,耕地面积57540亩,大小圩口10个。镇政府驻地集镇新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基本概况

红杨镇隶属于安徽省 芜湖市 芜湖县,置芜湖县南部,青弋江自南向北贯穿而过。由原红杨镇、和平乡、西河镇三个乡镇撤并而成,区域面积144.6平方公里,据相关政府网站资料显示,该镇总人口5.82万,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生态环境较好,山水相间,景色宜人。

红杨镇地势东南高,西北低,青弋江及其支流资福河、白洋溪等流经,以丘岗区为主,又具有水乡圩区特征,地势较为平坦,5000亩以上圩口就有6个,万亩圩口1个。境内环境优越,山水环绕,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造型别致的人文古迹和得天独厚的天然景观。西河古镇集镇房屋、店铺都沿圩堤建于两侧而成街道,已有600多年历史,街心鹅卵石路面,两侧房屋飞檐对峙,雕龙画凤,图案精美,古朴典雅。

沿河一侧墙高陡峭,青石驳砌,削壁耸立。许多作家、诗人和画家都慕名前来采风、写真,电视连续剧《米市春秋》在此拍摄了大量镜头。古镇上原有的文物古迹众多,后因风雨剥蚀和建筑房屋等原因而遭破坏,仅存老街残壁断。集镇上的特色产品较多,小刀面、猪八戒锅皮球等风味小吃和木器、竹器等手工艺品久负盛名。境内的珩琅山的主峰海拔301.4米,是芜湖县最高峰,历史上这里庙宇遍布,香烟缭绕,有“小九华”之美誉和“九华佛觉出珩琅”之说。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珩琅塔,底面积11.6平方米,高约29米,六面七层,由特制的大青石砌成,每层每面均有圆拱门,1991年县政府将珩琅塔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缮加固了塔基。近几年,民间人士募资在原庙址上建造了华严寺、观音庵和大雄宝殿,香火旺盛。境内的和平生态公园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公园内有6000余亩森林植被,建有雷竹、板栗、巨森苹果、蔺草、莲藕、蚕桑、薪炭林等八大基地,开发有将军苑、博士村、知青屋、汪皇殿、周桥古村落等旅游景点,其中和平生态公园被市、县两级批准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市书法摄影艺术研究会基地,县老年教育基地,园内有近十万只鹭鸟栖息,被确定为县级鹭鸟生态自然保护区。

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山上终年林木繁茂,绿树掩映,野花香浓色艳,鸟鸣婉转悠扬,泉水清澈甘醇。雄伟壮观的文物古迹、古朴典雅的庙宇,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工厂废气、废水和粉尘的污染,是一处难得的休闲、观光和避暑的绝佳去处。旅游开发已初具规模,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经济概况

农业发展

该镇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灌溉设施便利,水网密布,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籽、烟叶等农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全镇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酵母”工程,鱼、青虾等特种水产和牛、猪、羊、鸡等畜禽养殖发展较快。粮农作物比例减小,棉花、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比重明显扩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新技术、新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发挥。镇内的红杨雷竹、和平蚕桑、芳山苗木、高兴中药材、红星圩水面精养、烟叶六大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日益壮大。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营造雷竹林5000亩。2003年,苏州绿色园林景观公司在该镇沿江村投资建设2000亩苗木花卉基地,深圳超科林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林牧项目以及退耕还林等多个生态项目的实施。通过基地、项目等载体的全力实施,不仅使全镇的农业生态效应更为优越,而且使群众得到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其他行业

该镇劳务输出和船运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重要来源。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转向第三产业,他们到江浙等经济发达省市务工经商,从事水上运输。根据统计,全镇外出务工农民达2.3万人次,人均创收万余元。青弋江充沛的水资源和黄沙资源为该镇的运输业和黄沙开采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黄沙开采和运输十分发达,拥有运输吨位15.34万吨,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1.2亿元。

乡镇建设

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原来交通较为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九十年代以来,交通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原西河、和平、红杨三处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结合移民建镇项目实施,集镇规模迅速扩张,面貌焕然一新,整体功能得到加强,先后建设了湾西公路、西太路、保红路、寒西路、珩琅山旅游公路,分别与芜屯公路、205公路、318公路、湾石公路相连;东西河大桥的建成、村级道路的修建和“三荻”公路的建设使对外交通更为发达,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城乡物流和本地经济发展。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3所,中心学校3所。经过“两基”达标和危房改造,各校基本上消除了危房。现在校校有图书室、电教设备,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两基”得到进一步巩固。三所卫生院均新建了门诊楼,村村都有医疗点。镇有调频发射广播和有线电视转播站,集镇设有粮站、邮电支局、电信支局、信用社、供电所、卫生院、房管所、自来水厂等企事业单位。

自然资源

红杨镇经济以农业主。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暖湿的气候、便利的灌溉设施、纵横交错的田间道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盛产水稻、棉花、油菜籽、烟叶等农产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深入,全镇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酵母”工程,鱼、青虾等特种水产和牛、猪、羊、鸡等畜禽养殖发展较快。粮农作物比例减小,棉花、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比重明显扩大,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新技术、新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的综合效益达到发挥。烟叶、中药材等特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经济效益显著,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高兴村的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发展苗木花卉种植,经果林、生态林广布。营造雷竹林5000亩,苗木花卉4000余亩。2003年苏州绿色园林景观公司在镇沿江村投资开发苗木花卉基地2000亩。全镇有养殖、种植类酵母工程示范户120余户,带动一大批农民进行养殖结构调整。

劳务输出和航运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重要来源。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转向第三产业,他们到江浙等经济发达省市务工经商,从事水上运输。根据统计,2003年,全镇外出务工农民达2.3万人次,人均创收万余元。青弋江充沛的水资源和黄沙资源为本镇的运输业和黄沙开采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黄沙开采和运输十分发达,拥有运输吨位15.34万吨,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1.2亿元。

旅游资源

旅游产业是红杨镇的特色产业,境内环境优越,山水环绕,生态景观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南边有600多年历史的西河老街,虽历经沧桑,但风貌依存,格局完好,是芜湖市内不可多得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有“小九华”美誉的珩琅山和建于南宋年间的珩琅古塔。中部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县级鹭鸟自然保护区——和平生态公园,每年春夏季节都可观赏到“万鹭齐飞,雪压青松”的胜景,也是芜湖市目前仅有的两块农业旅游国家级品牌之一。北部临近县城有南湖公园和天鹰花卉苗圃基地,是开发县城近郊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现代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首先它是一项产业,不仅表现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它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促进地区就业的贡献非常巨大。对红杨来说,旅游时促进传统农业转型的助推器,是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旅游兴农” 是红杨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其次,它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窗口,很多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就因为旅游才使他家喻户晓,甚至名扬海外。例如,云南省的大理、安徽省的西递和宏村、浙江的乌镇等。发展旅游业也是红杨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再次,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旅游业将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居民消 费升级的主导产业。所有这些前提都要求地方政府要有远见、有魄力,运用超前的理念去主导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开发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近几年红杨交通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村村通”基本实现,随着铜南宣高速的建成,红杨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完善。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红杨旅游业开展的基本吸引物,保护好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建设

全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了保红路、三荻路、梅双路、西太路、珩琅山旅游公路,分别与湾西公路、芜屯公路、205、318国道、104省道相连。随着“村村通”工程和青弋江大桥、铜芜宣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全镇对外交通将更为便捷,境内交通路网密布,桥梁纵横,通讯畅通,水电到村。

红杨镇上下正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 理 念,积极响应县委、 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深化年、三产服务提升年、新农村建设拓展年、和谐社会构建年 号 召,以昂扬的姿态迎接县城东扩南进的辐射,积极营造招商环境,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举全镇之力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 的目标。

基础设施

该镇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原西河、和平、红杨三处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结合移民建镇项目实施,集镇规模迅速扩张,面貌焕然一新,整体功能得到加强。积极探索道路建设投入多元化的路子,充分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加快镇村道路的建设先。认真实施好“村村通”等道路建设项目,以项目拉动全镇道路网络化建设。先后建设了湾西公路、寒西路、保红路、珩琅山旅游公路、西太路,分别与芜屯公路、205公路、318公路、湾石公路相连;同时东西河大桥、月湾大桥、梅双公路、村级道路和“三荻”公路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全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城乡物流和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发展

利用资源办基地,利用基地办旅游,以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打好生态旅游牌,做强旅游业,最终实现强镇富民,是红杨镇确定的发展目标。

旅游产业是该镇的特色产业,境内环境优越,山水环绕,生态景观优美,人文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南边有600多年历史的西河老街,虽历经沧桑,但风貌依存,格局完好,是芜湖市内不可多得的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有“小九华”美誉的珩琅山和建于南宋年间的珩琅古塔。中部有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市级鹭鸟自然保护区——和平生态公园,每年春夏季节都可观赏到“万鹭齐飞,雪压青松”的胜景,也是截止2008年底芜湖市仅有的两块农业旅游国家级品牌之一。北部临近县城有南湖公园和天鹰花卉苗圃基地,是开发县城近郊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

行政区划

红杨镇辖属村:

万村村 沿江村 珩琅村

万福村 高兴村 先进村

万寿村 东定村 三义村

三胜村 香河村 罗公村

兴塘村 周桥村 新桥村

和平村 沈公村 岗山村

团坝村 月湾村 永平村

永杨社区 幸福社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