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色边疆农场
释义

黑龙江省红色边疆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北麓黑河市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27°15′—127°48′,北纬49°28′—49°51′,东临黑龙江畔,南抵孙吴重镇,北倚瑷珲古城。三架山、元宝山、黑龙江、大阳河与广阔的沿江冲积平原,形成了农场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境内有大阳河、水天河、潮水河、二道河、卧牛河等5条河流,是祖国塞北一个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基本信息

红色边疆农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孙吴县境内,地理坐标是:东经12715-12748,北纬4928-4951。北与黑河市西岗子乡相邻,南与孙吴县北孙吴毗连,东邻孙吴县沿江乡,西至卧牛河。东北不能超过黑龙江隔江与俄罗斯相望。全场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

红色边疆农场的前身是爱辉县于1949年建立的大五农子农场,1957年1月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接管,命名为红色边疆农场。 红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孙吴县境北部,东北濒临黑龙江,场部距孙吴县城1.5公里。

场长 沈福林

党委书记 刘建胜

历史

红色边疆农场,因地居祖国北部边疆而得名。1949年由瑷珲县建立县营农场,原名“大五家子农场”。1953年改为黑河机械农场。1957年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接管,改为红色边疆农场,1963年改隶黑河农垦局管辖。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一师第三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建制,仍称红色边疆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1.3万余人。红色边疆农场场区地处小兴安岭东北麓,黑龙江右岸,土质肥沃。全场土地面积11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5.6万亩。以农为主,兼营林、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1992年粮食总产量2.8万吨。牧业主要以养猪、养牛为主。山区盛产名贵中药材。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农机修配厂等。场部聚居人口3781人,交通方便,有北黑铁路、北黑公路于附近通过,已初步形成了边疆农垦小镇。

地理位置

红色边疆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中南部丘陵地带,由黑龙江沿岸平原地带向西逐渐进入岗地、丘陵,开成一个波浪状态:平地-丘陵-河谷-漫岗-河谷。海拔高度:黑龙江沿岸为120-130米;低山丘陵地为250-420米。土壤分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大部分为棕壤和黑土,土质肥沃,宜于耕作。全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主要河流有潮水河、额雨河、大阳河、二道河、水天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夏季很短,冬季漫长,结冰期长达7个月。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44.7毫米,年平均日照2567小时。

经济发展

红色边疆农场总面积为607393亩,现有耕地面积255297亩,3个分场,28个生产队。拥有链轨拖拉机130台,胶轮拖拉机70台,联合收割机138台,各咱汽车78台,其中载重汽车66台。农场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夏季黑龙江水路畅通。农场有300马力拖船1只,300吨位驳船2只,顺黑龙江而下可进入松花江。

红色边疆农场是一个多民族的农场,全场总户数2675户,职工4856人,总人口10226人,其中有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哈萨克族6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中决数占总人口的20.8%,其中满族人口最多,有1887人,其次是达斡尔族,323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1984年,全场生产粮豆117625.00吨,占建场36年来粮豆总产量的36.13%。6年上缴粮豆61430吨,占1956年以来上缴粮豆的43.7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