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陕西靖国军
释义

成立背景

1917年5月和9月,陕籍民党人士焦冰受孙中山之命两次由穗回陕组织护法军,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段祺瑞和陈树藩的斗争。委任驻扎白水的陈树藩部骑兵团团长高峻为陕西护法军总司令;委任驻西安陈部陕西警备军统领耿直为陕西靖国军招讨使。同年12月3日和12月10日,高、耿分别在白水和西安发动起义,民党人士郭坚由凤翔东进增援,与耿直会合于鄂县(今户县)。郭、耿在盩厔(今周至)召集将校会议,决议发布护法讨陈檄文,宣告成立陕西靖国军。郭坚任总司令,耿直任副总司令。下编8个支队,第一支队司令耿庄,第二支队司令李夺,第三支队司令麻振武,第四支队司令马腾蛟,第五支队司令王仕云,第六支队司令刘福田,第七支队司令王钰,第八支队司令郭英夫。

1918年1月25日,胡景翼部张义安在三原起义,胡景翼、曹世英应邀由富平、耀县进至三原支援,经商议达成共组陕西靖国军协议。将起义军编为左、右两翼,分两路进攻西安。右翼总司令胡景翼,顾问曹航生、范卓甫,参谋长李秉璋,总指挥邓宝珊。司令机关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3个游击支队和3个步兵团。第一游击支队司令田玉洁,第二游击支队司令张义安,第三游击支队司令岳维峻。步兵第一团团长冯毓东、第二团团长李云龙(李虎臣)、第三团团长康振邦。左翼军总司令曹世英,顾问韦虞,参谋长王烈。司令机关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8个游击支队和1个骑兵团。第一游击支队司令赵子健,第二游击支队司令石象仪,第三游击支队司令刘锡麟,第四游击支队司令石强斋,第五游击支队司令杨彪(杨虎城),第六游击支队司令张玉山,第七游击支队司令王起才,第八游击支队司令李秋轩,骑兵团团长王祥生。

发展壮大

靖国军成立后,得到发展壮大。但由于所属部队来源不同,号令不一,步调不齐,各自为政,纪律松弛。为了进一步的发展,1918年7月,胡景翼、曹世英等委派代表赴沪请于右任回陕。8月,于回到三原后,联商各路靖国军将领成立了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驻三原。公推于右任为总司令,张钫为副总司令。任命茹卓亭为总参议、刘月溪为参谋长、刘治文为秘书长。司令部机关设军务处、军法处、军需处、军械处、外交处、财政处、教育处、粮台总办和帮办,并编了卫戍部队和卫队营。将各路举义部队改编为六路序列,1920年续编了第七路和靖国军总指挥署。总指挥署辖军官教导团、简练队和第三路经武学校。

第一路

靖国军第一路司令郭坚,参谋长马凌甫。机关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10个支队,另编骑兵团和3个独立营,共5000人。先遣司令刘锡麟,第一支队司令张铎,第二支队司令王钰,第三支队司令郭英夫,第四支队司令王仕云,第五支队司令耿庄,第六支队司令刘福田,第七支队司令贾福堂,第八支队司令党玉琨,第九支队司令李夺,第十支队司令麻振武,卫队骑兵团团长党海楼。

第二路

靖国军第二路司令樊钟秀,副司令阎锡民,参谋长吉少峰,副官长王新更。机关设军需处和军法处,下辖2个支队,共3000余人。第一支队司令李三林,第二支队司令赵德一。

第三路

靖国军第三路司令曹世英,参谋长王烈,秘书长张梦宾,副官长王继臣。机关设军需处、军医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3个支队、3个团和简练队,共3000余人。筝一支队司令杨彪(杨虎城),第二支队司令王祥生,第三支队司令石象仪,第一团团长刘文伯,第二团团长石象坤,骑兵团团长王成章,简练队队长杨仁天。

第四路

靖国军第四路司令胡景翼,参谋长李文卿,秘书长柏堃。机关设军法处、军需处、副官处、军械处、军医处。下辖8个支队,3个独立营,共6000余人。第一支队司令田玉洁,第二支队司令董振五,第三支队司令岳维峻,第四支队司令李云龙,第五支队司令康振邦,第六支队司令冯毓东,第七支队司令崔式卿,第八支队司令姚林翼。

第五路

靖国军第五路司令高峻,副司令王维生,顾问焦子静、王自荣,参谋长王济卿,秘书长李裕本。机关设军法处、军需处、军械处、军医处、副官处,下辖4个支队,共2000余人。第一支队司令赵树勋,第二支队司令张全贵,第三支队司令谢丕绩,笳四支队司令李秀山。

第六路

靖国军第六路司令卢占魁,参谋长张晋山,秘书长黄庸伯,副官长张少丞。机关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下辖2个支队、骑兵团和3个独立营,共3000余人。第一支队司令张威,第二支队司令武耀威,骑兵团团长张九才。

第七路

靖国军第七路(1920年成立)司令王钰,副司令郭英夫,参谋长史绩丞,秘书长吴杰生。机关设副官处、军滢处、军械处。下辖3个支队,共2000余人。第一支队司令田华堂,第二支队司令苏子厚,第三支队司令王伯龙。

总指挥署

靖国军总指挥署1920年组成,总指挥胡景翼,顾问刘允丞、曹航生,参议郭伯龙,参谋长李秉璋,秘书长张翌初、范克立(后)。机关编设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军医处、副官处。下辖10个分队,总队长杨瑞轩。

最终瓦解

1919年3月,靖国军第一路、第二路同奉军师长许兰洲“议和”,被收编为第一支队、第二支队。

1921年9月25日,胡景翼通电取消陕西靖国军,其第三、第四、第七路被直系冯玉祥改编。第四路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胡景翼任师长;第三路改编为暂编第一师补充旅,曹世英任旅长;第七路改编为暂编第一师的一个团。后来,第五路被刘镇华改编为旅,高峻任旅长。

1922年靖国军第三路第一支队司令杨虎城,反对被收编,坚持要把靖国军旗帜打到底,率部转至扶风、武功一带,敦请于右任恢复靖国军总司令部。

1922年3月23日,于右任被杨虎城迎至武功,议决复设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凤翔,并设行营于武功。杨虎城被晋升为靖国军第三路司令。

1922年5月,因形势所迫,杨虎城和于右任在凤翔会面后,商定于右任取道甘、川赴沪,杨虎城率部转战千里退至陕北与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联合,靖国军从此瓦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