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平村 |
释义 | 地理交通红平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原邗江区头桥镇),地处历史文化古城扬州南郊、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南侧,与头桥镇头桥社区、南华村、庆丰村、国玉村、迎新村接壤,交通主干道通达路、弘扬路、西贝大道穿境而过。该村系头桥镇镇政府所在地。区位独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头桥镇红桥高级中学设于该村境内。 村况简介红平村村域面积4.76平方公里,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87户,总人口3216人,耕地2545亩。产业配套齐全,省级北洲工业园头桥区位于境内,是北洲工业园的发源地之一。全村有各类企业近100家,产业覆盖医疗器械、电器线缆、制鞋制刷等多种行业,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农业结构不断调优调特,拥有省万亩优质米基地、农业观光生态公园为各界朋友提供农业观光。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不断优化,集镇主干道贯穿全村东西南北,形成交通便捷的道路网络,基本实现了道路硬质化,空气净化,夜间亮化,环境美化,生活小康化的目标,在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全村三业经济协调发展,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呈现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8年实现三产产值5.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亿元,人均纯收入9310元。 民生建设红平村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近年来,实现了水、电、闭路电视网络的覆盖。自来水安装率达到100%,村民用电安装率100%,村村通水泥路达到约95%,电话安装率达到约95%,宽带安装率约35%,闭路电视覆盖率约60%。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村组级硬质路面32公里,硬质渠道2860米,筹集资金八十万元建成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集办公室、图书室、文化健身场所为一体,真正成为便民创业的平台,为了方便村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村设医疗卫生室一所。 “头桥市民广场”亦建于头桥镇红平村境内,该广场位于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与头桥主干道西贝大道交汇处的夹江河南岸,丰裕桥东南一侧。在“头桥市民广场”之上,专门设立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中国著名农机专家--------余友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名律师--------鄂森”等头桥著名乡贤的生平事迹宣传牌,使他们从此名垂乡境,永远受到家乡人民怀念敬仰。 历史人文【头桥古“耿家花园”】 红平村历史悠久,村域北部部分土地在《晚清江洲头桥图》中可见其原貌,头桥乡境著名的清代遗迹——古“耿家花园”(今头桥兴达度假村),便建于红平村中。 头桥古“耿家花园”(今头桥兴达度假村)内,有一株奇葩,它就是扬州的市花-----琼花。据《头桥诗辞》记载,头桥古耿家花园面积有十亩以上,具有百年历史。当年耿家巨富在自己的这处私家园林里,开挖了一条三丈多宽的环形人工河,使他们可在家中的府内河道中划船戏水,观景游乐。如今度假村一进门处,就是那条古河,河上的小桥现名“国兰桥”,河两侧各有依水凉亭,供游人休息,那株琼花便生长在国兰桥西侧的琼花园内。据乡境史料《谈琼花》记载,1953年,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徐晓白先生经多年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扬州琼花是聚八仙的优良突变种,而聚八仙又是木秀球的人工栽培种。1998年,扬州市人大正式确定琼花为扬州市花。“···目前纯真的聚八仙优良突变种扬州琼花活存三株···”,两株在扬州平山堂和扬州制花厂内,还有一株便是头桥古耿家花园里的这棵头桥琼花。正因头桥是著名的“银杏之乡”,而银杏与琼花则均是扬州的“市树”和“市花”,故而,像头桥这样市树、市花兼有的乡镇,在扬州地区是不多见的,足见头桥水土丰美,地力膺实,适合各种植被生长。 【头桥《魏氏家谱》】 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红平村太平一带,生活着一群唐代著名诤臣魏征的后人,头桥乡境著名的唐“魏征家谱”--------铜版《魏氏家谱》,便保存于魏征53世孙魏本清(头桥镇红平村人)手中。该谱为铜版,共33册,分“内纪”32卷,“外纪”1卷。魏征(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名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便是魏征的传世名言。头桥红平的《魏氏家谱》,则系魏征后人中护送南宋高宗南渡的一员武将的谱牒家乘,“内纪”便从这位魏征后人开始,而在“外纪”中,则记述了自唐朝魏征起至清代的22位魏氏先人的生平,并配有肖像。这在《扬州晚报·魏征家谱现身扬州民间》中作了相关报道。扬州头桥红平《魏氏家谱》按照旧时族谱修定的惯例,“内纪”只记到本支的先祖,而“外纪”则一直追溯到炎黄时期的老祖宗。在该族谱家乘中,可以看出唐代至清朝的22位先人都曾在朝为官或有一定社会名望,谱内还附有唐贞观年间《进封魏征郑国公诰》和《魏氏风俗小引》等珍贵史料。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0亩(其中:田38亩,地42亩),人均耕地0.98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32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1亩,主要种植油茶等经济林果。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0户通自来水,有2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0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3公里。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2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在县内、省内。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17万元,占总收入的46%;畜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4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1头,肉牛8头,肉羊78头);第二、三产业收入0.5万元,占总收入的10 %;工资性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10%。农民人均纯收入63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3%),在省内务工0人,到省外务工3人。[1]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20户,共乡村人口81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4人。其中农业人口81人,劳动力35人。该村以瑶族为主。 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合作医疗72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 88%;享受低保1人(韦华祥)。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20户,占农户总数的100%。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马路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洞波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公里,距离中学43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人,其中小学生5人,中学生0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9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0亩。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人,党员中男党员1 人,女党员0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土地少,无其他经济来源。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组织群众在这珍贵的土地上栽种品种较丰收的饲料草,大力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