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恒州
释义

北魏恒州

历史变迁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司州改为恒州。北齐北周因之。

隋初废入马邑郡。

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此置北恒州(大同市)。

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改名为云州,治定襄县(大同市)。

947年耶律德光建立辽国。称云州设西京,并设西京道大同府作为辽的陪都。

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收复云州,升为云中府,并为云中路,领一府八州。

公元1115年,金灭辽建立金国,改云中府为大同府。

元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治所在今大同市,领八州五县。

马可波罗盛赞

127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出使南洋诸国,路经大同。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盛赞大同是“一座宏伟而又美丽的城市”,并说“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它军需品更加出名”。

明清为大同府。民国废大同府入雁门道。

北周恒州

一,北周天和二年(567)侨置,治盭厔县(陕西周至县),领周南一郡。。不久废。

二,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正月,析定州置恒州(治今河北正定正定镇),

隋大业元年(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即今河北正定正定镇)。

武德元年(618年),废恒山郡置恒州,治石邑县(即今河北获鹿县东北万夏村)。四年(621年),恒州治迁还真定。

天宝元年(742年),改恒州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废平山郡,复置恒州。

长庆元年(821年)正月,避穆宗讳,改恒州为镇州(仍治真定)。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治真定)。十一月,北都迁太原,真定府复为镇州。

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二月,改镇州为恒州(治真定)。

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五月,契丹以镇州为中京。镇州曾改称镇阳。八月,改恒州为镇州(治真定)。

乾括元年(948年),改镇州为真定府(治真定)。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改真定府为镇州(治真定)。

庆历八年(1048年),改镇州为真定府(治真定)。金因之。

蒙古太宗元年(1229年),改真定府为真定路(治真定)。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真定路为真定府(治真定)。

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讳,改真定府、真定县为正定府,正定县。

民国2年(1913年)2月,废府存县。正定府废入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治保定)。

蒙元恒州

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置恒州,治曲阳(今河北曲阳县)。辖灵寿、阜平、行唐、庆都(望都)、唐县、曲阳六县,属中书省中山府。太宗十一年(1239)降为曲阳县,属中书省真定路,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恒州,常山。大都督府。开元户四万二千六百九十四。乡八十七。元和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乡七十。今为恒冀节度使理所。

管州六:恒州,冀州,深州,赵州,德州,棣州。县四十四。都管户六万二千六百匹。

《禹贡》冀州之域。周为并州地。春秋时属鲜虞国。战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钜鹿郡之地。汉高帝三年,韩信东下井陉,击破陈馀、赵王歇,以钜鹿之北境置恒山郡,因恒山为名,後避文帝讳,改曰常山。两汉恒山太守皆理於元氏,晋理於真定,即今常山故城是也。後魏道武帝登恒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遂移郡理之,即今州理是也。周武帝於此置恒州,隋炀帝大业九年罢州,以管县属高阳郡。武德元年,重置恒州。三年陷贼,四年讨平窦建德,仍旧焉。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百九十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七百六十里。东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城县六十里,从藁城北至定州一百二十里。东南至深州一百八十里。西取井陉路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北取五台山路至代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罗。赋:绵,绢。

管县十:真定,?城,九门,灵寿,行唐,井陉,获鹿,石邑,房山,鼓城。

真定县,望。郭下。二十一。本名东垣,属中山国,以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字。高帝十一年,代相陈?反,帝自攻拔之,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改为真定国。後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後燕慕容垂都之,後徙理卢奴。隋开皇三年,真定县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滋水,北去县三十里。

滹沱河,南去县一里。

故权城,即古之犍乡也,县北二十里。後汉建武元年,贾复破青犊於射犬,追战於真定之犍乡,大破之,即此地也。

?城县,紧。十三。西北至州五十八里。本汉旧县,元鼎四年置,属真定国,後汉改属钜鹿郡,晋省。後魏重置,高齐改为高城县。隋开皇十八年,复为?城县。武德初属廉州,贞观二年改属恒州。

肥累故城,县西南七里。春秋时肥子国,白狄别种也。

滹沱水,去县二十九里。

九门县,上。西至州三十里。本战国时赵邑,汉於此置九门县,属常山郡。

高齐省,隋开皇六年重置。义旗初,於此置九门郡,後废,以县属恒州。

滹沱水,在县西九十里。

滋水,北去县二十三里。

灵寿县,中。八。东至州八十五里。本中山国都也。按中山武公本周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国政,後乐羊为魏将,拔中山,封之灵寿。汉於此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後汉属常山国。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武德五年属井州,七年改属恒州。

滹沱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行唐县,上。十四。南至州七十里。本赵南行唐邑,惠文王初置,汉因为县,属恒山郡。後魏去“南”字为行唐县。隋开皇三年改属恒州,皇朝因之。

玉女山,县北三十六里。

滋水,去县南二十六里。

井陉县,中。五。东南至州九十里。六国时赵地,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兴兵攻赵,下井陉。汉高帝三年,韩信、张耳东下井陉,擒成安君,即此地也。

陉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於县置井州,大业二年废,县属恒州。武德元年重立井州,贞观十七年废,县又属恒州。

绵蔓水,在县西南八十里。韩信击赵,使万人先行,背水为陈,信曰“陷之死地而後生”,谓此水也。

获鹿县,中。东北至州五十里。本汉石邑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鹿泉县,以鹿泉在汉县南,因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省,义宁初重置,还属井州。贞观二年改名获鹿,属恒州。

飞龙山,在县南四十五里。《前赵录》曰:“王浚遣将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於飞龙山下,勒大败。”

萆山,今名抱犊山。韩信伐赵,使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道萆山而望,後遂改为萆山。後魏葛荣之乱,百姓因山抱犊而死,故以为名。又云抱犊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谓之“北岳佐命”是也,《名山记》以为福地之数,云可避兵水也。

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也,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韩信击赵,欲下井陉。成安君陈馀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李左车说馀曰:“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後,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从?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野无掠掳,不至数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成安君儒者,不从,故败。《述征记》曰:“其山首自河内,有八陉,井陉第五。四面高,中央低,似井,故名之。”

鹿泉,出井陉口南山下。皇唐贵族有土门崔家,为天下甲族,今土门诸崔是也,源出博陵安平。

石邑县,紧。十五。东北至州三十里。本战国时中山邑也,《史记》赵武灵王攻中山,取石邑是也。汉於此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後汉至隋不改,皇朝因之。

鹿泉水,一名陉水,南去县十里。

赵佗墓,在县北十三里。佗,真定人,僭号南越帝,文帝为其先人置守冢,昆弟在者存问之,佗遂释黄屋左纛而称臣。

房山县,中。东至州八十里。本汉蒲吾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房山县,因县北房山为名,属井州。大业二年废井州,县属恒州。武德四年又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又属恒州。其城内实外险,一名嘉阳城。

房山,一名王母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汉武帝於此山上立祠,今王母观是也。

蒲吾故城,在县东二十里。

鼓城县,中。十三。西北至州九十五里。本春秋时鼓子国,盖白狄别种也。

又汉曲阳县地。《左传》曰:“晋荀吴围鼓,以鼓子鸢?归。”汉下曲阳,属钜鹿郡。隋开皇六年置昔阳县,十八年改为鼓城县,属廉州。大业九年改属高阳郡。

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历三年割属恒州。

滹沱水,去县北十三里。

魏收墓,在县北七里。後魏、北齐贵族诸魏,皆此邑人也,所云“钜鹿曲阳人”者是矣。

後汉京观,在县西南七里。後汉皇甫嵩攻黄巾贼张角弟宝於下曲阳,首虏千馀人,筑为京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