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龙江科技大学
释义

黑龙江科技大学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原名黑龙江矿业学院,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的院校,是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黑龙江省管理为主,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概况

黑龙江科技大学原名黑龙江科技学院。学院坐落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原名黑龙江矿业学院,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的院校。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始建于1947年,1978年复建,1997年通过国家教学合格评价,并作为两所典型高校之一在全国做了经验介绍。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师资力量

目前,全日制本专科生21000人,研究生1180人,固定资产2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4亿元;设有19个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授予权。在四大煤城、北京等地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4个。拥有4个国家一、二类特色专业,1个国家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石墨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4个省重点学科,7个省重点专业,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2005年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瓦斯固化储运实验室,成为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基础研究中心9个实验室之一。校现有专任教师12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50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为76%,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7人,省模范教师4人,省劳动模范2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9人。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十一五”以来,本科生在全国、全省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获奖3760余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领先水平。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连续十年保持省内高校前2名,而且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走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著名高校读研等。“三大”理念引领下的“一高一强”人才培养被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认定为“重德育、重工程、重实践”的鲜明办学特色。2010年,我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予推广。“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省新世纪教改工程”等教研课题296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9项,省级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98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示范区1个。1999年,学校教务处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学校坚持“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牵头搭建了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高端制造平台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以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47项,获得4项国家科技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19项,省部级奖励99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5138篇,SCI、EI、ISTP检索论文617篇,公开出版3种学术期刊,各种发明专利67项。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在历史中形成传统,在发展中弘扬特色,以特色提升办学活力,铸就了反映办学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煤炭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

教研设施

学校建有5.4万平米的教学主楼和国内一流水平的数字化图书馆。馆内有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学校设有动态测试分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煤矿机械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设有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CNC/CAD/CAM技术开发中心三个科技研发中心,设有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材料物理性能、通信等各级各类实验室50余个,建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物理、化学和机械设计创新基地,建有采矿仿真、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7个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了以长春一汽、三一重工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5个,建有数字化网络语音室9套,多媒体多功能教室33个,矿业工程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些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共有30余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其中《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该项目基础上《中低焓地热工程开发利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我院科技工作者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在创新学习中的应用”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国防科工委计划项目等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几十项。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蒸蒸日上,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学校大学生共完成科技制品上千件,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外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标志性大赛中,多次获国家级、省级一、二等奖,居全国先进水平。2002年我院大学生自行设计的机器人“科院一号”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优胜奖。

发展历程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风雨兼程64载。6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曲

依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建校以来,七次更名,四次迁移,三次拆并,六次变更隶属关系,风雨兼程,历尽沧桑,直到1978年正式复建本科。边陲煤城办学50余载,几代科院人甘守清贫,自强不息,服务煤炭,献身煤炭,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

二次创业,跨越发展。199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存与发展凸现为学校的首要问题,“缓进则退,不进则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抢抓机遇,果断决策,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设哈尔滨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废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部曲

办学转型,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校区建设所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学校正视现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实施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科学确立“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倾力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2008年4月8日,学校正式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9项国家级荣誉,“文明单位标兵”、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十佳单位”、“五一劳动奖状”等67项省级荣誉。2000年以来,学校党委连续八年被黑龙江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作为三所典型高校之一在省教育厅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了专题报告。

目前,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强化战略发展,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与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具有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训

厚德博学、强吾兴邦

校史沿革

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建立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

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

195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鸡西矿业学院

1964年部分并回鸡西煤矿学校,部分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阜新煤矿学院

1978年复建鸡西矿业学院,1981年改称黑龙江矿业学院

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学

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3年主体迁入哈尔滨市。

学术交流

学校先后派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赴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德国、法国、挪威、俄罗斯等国家进修、访问、讲学、参加学术会议,与美国北达科它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十余个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学校还与俄罗斯远东国立理工大学和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实现了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人才。《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煤炭技术》、《煤矿机械》等学术期刊为学术探讨及科技成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校园文化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建成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体育馆以及设备先进齐全的大学生文艺活动中心,长期聘请文化名人、客座教授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大学生管乐队、文工团以及院系两级艺术合唱团、篮排足球队,定期开展如演讲、辩论、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俱乐部联赛创新设计等高品位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就业前景

学校大学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水平高、计算机应用水平高、全国竞赛获奖率高、考研率高、就业率高”享誉社会,毕业生以“政治思想素质好、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赞誉,毕业班学生入党率已达25%。学校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就业率位居黑龙江省高校榜首!

机构设置

黑龙江科技学院党群机构:

党委办公室 组织部 宣传部 统战部 学工部 武装部 离退办 纪检委 保卫部 工会 团委 党校 机关党总支

黑龙江科技学院行政机构:

院长办公室 政策法规研究处 人事处 监察审计处 财务处 教务处 学生处 招生就业处 科技处 保卫处 研究生处 园区办 对外联络处 后勤校产工作处 资产管理处 基建处 遗留问题清理办 机关行政管理处

黑龙江科技学院基层单位:

资源与管理学院 安全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材料学院 外语系 数力系 国际教育学院鸡西校区 利民校区 成人教育学院 体育教研部 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 图书馆 校办产业公司 信息网络中心煤矿机械研究所 嵩山校区

现任校领导

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国刚:

生于1963年10月,吉林长春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198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矿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黑龙江科技大学副主任、人事处处长、院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98年2月起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副院长,2000年3月起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广才:

生于1951年5月,辽宁宽甸人,中共党员,教授。1968年11月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矿业学院电算电教中心副主任、自动化系总支书记等职,1996年1月起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李青:

生于1958年3月,辽宁盖州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副研究员。1975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鸡西市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区委书记等职,2000年2月起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唐家玮:

生于1963年5月,辽宁开源人,中共党员,副教授。1988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商学院研究生副处长,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中央牡丹江市委党委、宣传部长等职,2006年11月起任黑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委委员王炳森:

生于1949年3月,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教授。1968年2月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矿业学院教务处学生处学生科科长、常务处副处长、校办产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97年12月起任党委委员,现任党委委员、党校常务副校长,兼任机关当总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机关行政管理处处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7: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