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卷尾爪哇亚种 |
释义 | 黑卷尾爪哇亚种(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javanus )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鸟类。全长约30cm。通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尾长为深凹形,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嘴形强健;嘴峰稍曲,嘴须存在。鼻孔为垂羽悬掩。初级飞羽10枚,一般翅形长而稍尖。跗蹠短而强健,前缘具盾状鳞。栖息活动于开阔地区,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域行为。主要取食昆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数量多,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分布于爪哇岛和巴厘岛。 中文学名:黑卷尾爪哇亚种 拉丁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 javanus 别称:爪哇黑卷尾 二名法:Dicrurus javan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卷尾科 属:卷尾属 种:黑卷尾 亚种:黑卷尾爪哇亚种 命名时间:Kloss, 1921 外形特征黑卷尾爪哇亚种是黑卷尾中体形最小的一种。雄性成鸟(繁殖羽):全身羽毛呈辉黑褐色;前额、眼先羽绒黑色,嘴角处没有白斑点,这区别于其他亚种。上体自头部、背部至腰部及尾上覆羽,概深黑褐色,缀褐色金属闪光;尾羽深黑色,羽表面沾铜褐色光泽;中央一对尾羽最短,向外侧依次顺序增长,最外侧一对最长,其末端向外上方卷曲,尾羽末端呈深叉状;翅黑褐色,飞羽外翈及翅上覆羽具铜绿色金属光泽。下体自颏、喉至尾下覆羽均呈黑褐色,仅在胸部铜绿色金属光泽较著;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 雌性成鸟:体色似雄鸟,仅其羽表沾铜绿色金属光泽稍差。 幼鸟:体羽黑褐色,背、肩部羽端微具金属光泽;自上腰至尾上覆羽呈黑褐色,后者具污灰白色羽端,呈鳞状斑缘;尾羽黑褐色;翅角污灰白色。下体腹、胁和尾下覆羽黑褐,均具污灰白色羽缘。 雏鸟:巢内雏鸟全身被暗褐黑色绒毛羽。 虹膜棕红色:嘴和脚暗黑色;爪暗角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太平洋上的爪哇岛和巴厘岛。 生活习性黑卷尾栖息活动于城郊区村庄附近和广大农村,尤喜在村民居屋前后高大的椿树上营巢繁殖。多成对活动于800m以下的山坡、平原丘陵地带阔叶林树上;在西藏则栖息在海拔2000m—2500m的针阔混交林缘;黑卷尾鸣声噪杂而粗糙,似“chiben—chaben”连续鸣叫,此起彼伏相互呼应,特别在清晨黎明时,故村民给以美称“黎鸡”。它性喜结群鸣闹咬架,是好斗的鸟类,习性凶猛,特别在繁殖期间,如红脚隼、乌鸦、喜鹊等鸟类侵入或临近它的巢附近时,则奋起冲击入侵者,直至驱出巢区为止。黑卷尾在飞翔中能于空中捕食飞行昆虫,类似家燕敏捷的在空中滑翔翻腾,在南方俗称“黑鱼尾燕”。食物以昆虫为主,如蜻蜓,蝗虫,金龟(虫甲),蝽象等膜翅、鞘翅及鳞翅类的昆虫。农林业害虫占多数,是有益鸟类。 生长繁殖6月下旬可看到刚出巢幼鸟停留在巢附近的树上等待亲鸟哺食。每窝产卵3—4枚,雌雄亲鸟均参加孵卵和育雏。黑卷尾巢呈碗状;巢高约70mm,巢深35mm,内径90mm,外径约130mm,巢以枯草细纤维、植物纤维、细麻纤维、棉花纤维交织加固而成。卵壳乳白色,上布褐色细斑点,钝端有红褐色粗点斑;卵径约为24mm×19mm。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