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黑冠鳽
释义

黑冠鳽俗称黑冠麻鹭,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它的性情羞怯,习惯夜间行动,以鱼、虾、蛙类为食。分布于亚欧大陆南部及非洲北部。在中国分布较少,属于珍稀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黑冠鳽

【中文别名】黑冠麻鹭

【拉丁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命名时间】Raffles, 1822

【英文名称】Malaysian Night-heron, Malayan Night Heron, Malayan Night-heron

分类地位

界:动物界(Faun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鸟纲(Aves)

亚纲:今鸟亚纲(Neornithes)

总目:突胸总目(Carinatae)

目:鹳形目(Ciconiiformes)

科:鹭科(Ardeidae)

属:夜鳽属(Gorsachius)

外形特征

黑冠鳽是体型小而粗壮的深红褐色及黑色鹭鸟。其特征为嘴粗短而上嘴下弯。全长约46厘米。额、头顶及冠羽黑色,冠羽长达100毫米左右。眉纹、颊、颈及上体均呈栗红色,有密集的黑色横斑。下体锈赤色,有白色纵斑。翅上有大形白色带,尾黑色。嘴暗角色,脚绿色。

1.成鸟

顶及形短的冠羽黑色,上体栗褐色并多具黑色点斑,下体棕黄而具黑白色纵纹,颏白并具由黑色纵纹而成的中线。飞行时黑色的飞羽及白色翼尖有别于栗苇鳽。

2.亚成鸟

上体深褐具白色点斑及皮黄色横斑,下体苍白具褐色点斑及横斑;与夜鹭亚成鸟的区别在嘴较粗短。

虹膜-黄色;眼周裸露皮肤-橄榄色;嘴-橄榄色;脚-橄榄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生活习性

栖息地

黑冠鳽的栖息环境和活动习性基本上与海南鳽相似。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多单个活动于稻田或池塘旁,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多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在台湾地区喜好在密林的山泉溪涧中及竹林地上活动。曾在1800米的溪流中发现。

性格

黑冠鳽性羞怯,夜行性。白天躲藏在浓密植丛或近地面处,夜晚在开阔地进食。受惊时飞至附近树上。

食性

主要食物是鱼、虾及蛙类,育雏前期食量较少,食物种类为鱼、虾,育雏中、后期食物种类除鱼、虾之外,还有较多的蛙、蝌蚪、泥鳅及其他水生昆虫。

叫声

黑冠鳽的叫声是一连串深沉的oo声,约每1.5秒间隔发出一声,通常于晨昏在林上层作叫;也作粗哑的呱呱声及喘息声arh, arh, arh。

生长繁殖

黑冠鳽巢结构简陋呈碟状,由草茎、树叶、枯草等构成。巢大小为外径15.74厘米×16.63厘米,内径9.23厘米×9.23厘米,巢高4.05厘米,巢深2.16厘米。每窝产卵3-8枚,卵为椭圆形,白色,大小为34.5(34.1-34.8)毫米×26.3(26.2-26.3)毫米,重11.5(11.3-11.7)克。孵化期15~18天,育雏期25天。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科研状况

黑冠鳽数量极为稀少,国内仅采到6个标本,分别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号)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1号)。栖息地破坏及水域污染是导致黑冠鳽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