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粉病 |
释义 | 学名中文名称:玉米黑粉病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玉米瘤 拉丁学名:Ustilagomaydis(DC.)Corda 为害作物为害症状: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等均 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菌瘿,所以又叫瘤黑粉病,菌瘿外包有一层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叶片上病瘤分布在叶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咸堆,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凹入。茎秆上的病瘤一般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分小花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病瘤,一个雄穗上可长出1、0多个病瘤。果穗受害一般发生在穗上部;通常为部分果穗受害,仍能结出一部分籽粒,但也有全 穗受害而成为一个大病瘤。如果整个果穗受害变成病瘤,要注意与丝黑穗病区别:黑粉病的病瘤外有一层薄膜、发亮,成熟前薄膜破裂,呈湿腐状,轻压常有水液流出;而丝黑穗病不成瘤状、干燥。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瘤内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茶褐色,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密生刺状突起,,萌发产生孢子,其上生担孢子(小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入侵玉米。厚垣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孢子可存活较长时间。孢子萌发适温26~30℃,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厚垣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均较长。担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一般只要有数小时的雨、露,即可萌发入侵,这对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再侵染十分有利。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发病特点:玉米收获后,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侵染来源,混入堆肥中和沾附在种子表面的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春、夏季遇适宜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玉米幼嫩组织或口十鞘基部缝隙而侵入。担孢子在水滴间差异更明显,一般较耐旱和果穗苞叶长而且包得紧的品种比较抗病,马齿型玉米和早熟品种也较抗病,农家品种多不抗病;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由于土壤中积累的菌源多,发病较重。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以及玉米螟为害,冰雹、人为活动等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