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贺州文笔塔
释义

位于贺街古镇,又名魁星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塔高五层,塔身呈六角形,塔体用大青砖砌身,表面却呈红色,上盖绿色琉璃瓦,门额浮堆黑色"魁星楼"三个大字。

简介

贺州文笔塔位于贺街古镇,又名魁星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塔高五层,塔身呈六角形,塔体用大青砖砌身,表面却呈红色,上盖绿色琉璃瓦,门额浮堆黑色"魁星楼"三个大字。文笔塔又称魁星楼,是贺州市古代作为学官文峰的象征性建筑物,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塔高五层共27米,占地约80平方米。塔顶层原有一铸于南汉大宝四年(861年),重750公斤的大铜钟,铜钟圆形,呈开口喇叭状,铜钟造型精美,纹饰华丽,上铸文1288个,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此钟已于1963年迁至八步灵峰公园。

江苏常州文笔塔

古塔位置

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常州市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古塔介绍

文笔塔原为建元寺的附属建筑,俗称文峰塔,位于宝丰县城南13公里的射箭台上。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于齐建元年间(479—482)。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连座高九丈四尺三寸,其中土墩高三丈,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训直径一丈八尺。唐扩建,宋称太平兴国禅寺,明洪武年间改称太平讲寺,简称太平寺。苏东坡来常州曾多次游览此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 , 《题常州太平寺卜亭》等诗,就是他在该寺所作。南宋诗人杨万里作《太平寺水画》诗,形容水画逼真:“揽动一河秋色暮,分明是水不是画”。

太平寺和文笔塔,曾屡建屡毁,寺比塔毁坏更严重。杨万里《题太平寺》诗记载:“太平古寺劫灰馀,夕阳惟照一塔孤。”明代洪武年间碑文载:“惟塔为萧齐旧物。”最严重的一次破坏是清咸年间,寺和塔全毁了。到江绪三十四年(1908),“塔”才得以重建;而“寺”则再也没有修复起来。这座八面七级古塔,巍然耸立在红梅阁东南一片废墟上,“巍巍乎七层巨构,茫茫然百亩荒基”。

该塔用花岗石作塔基,为砖木结构,中有螺旋形木梯可供攀登,由下

而上收小,外形是笔尖状。底层外径为9.87米,塔高48.34米,砖厚0.7米,塔身实心,六角形,通高12.6米。塔身镶嵌有石碑一块,用楷书阴刻"彩笔生花"四字,现塔身有部分损坏。

名字由来

这座古塔,为何叫文笔塔?据《常州府志》记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辄开巍升之先兆。” 《武阳合志》也载:“太平寺浮屠……呼为文笔塔。相传主邑中文教。”古塔在常州人心目中是笔魂化身,常州赖文笔而增辉。现在文笔塔的北面隔一小溪有一抹假山,形似笔架,称笔架山,衬托“文笔”的神韵。

文笔塔的东面,有僧院数间,以塔的倒影而命名为塔影山房。《武阳志余》记载:“每至夕阳迫照,金碧灿然,檐隙塔影不过寸许,七级倒垂,晦明不灭。”高耸入云的文笔塔,缩到一寸长的倒影,这也是一种奇观。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寻觅这名胜奇景。

云南景谷文笔塔

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水平镇营盘村景(谷)临(沧)公路54公里路旁,有一座密格式梯形砖石风水塔,这就是景谷营盘的文笔塔,在绿树松林环绕的丘陵之中,塔尖似玉笋刺入云空,塔有六方共八层,塔基质料为红砂石,塔身为青砖,塔高15.7米.塔基一层,塔身七层,塔顶呈一锥形,塔基每边宽3.2米,高1.68米,塔身每层商1.93米,塔基座中部六边均有石雕图案,内容有动物花卉人物,塔身第六层各方均有高1.2米,宽0.85米的塔门孔,塔旁立有石碑,记述其建塔经过。1988年11月,景谷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建水文笔塔

文笔塔坐落于云南建水县城南四公里白水河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入年(1828年),造型奇特,式样别致,因形如文笔而得名。塔呈人面体,塔体为青石砌成的实心石塔,塔高31.4米。令人赞叹的是,塔基周长与塔高相等。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若

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在全国是狂无二的”。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不是浮图似浮图,中华宝塔吉今无。

山西河曲文笔塔

概况

晋西北河曲县城东五里大东梁有砖笔,建于乾隆五十九年,称“文笔”,又称“状元笔”。造此笔意在“振东山之势”,以裨河曲风水。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如墩顶部直径五丈四尺,笔尖底座直径一丈八尺。笔尖底座由三层条石垒砌,笔身全部由青砖白灰垒砌,实心,至顶

部骤然缩回锥形。民间传说,夏至日出时,笔影可达河西大口沟!1988年重修,是沙涌村民为纪念马南宝抗元扶宋有功,为壮乡声,多出文人,在山巅建成此塔,故此山称为文笔山。

建造缘由

文笔塔建造的缘由——是出于“以文压武”,以息古时当地常有的械斗之风,同时也是“尊孔崇文”“儒佛归一”的绝妙例证。文笔塔独特的造型给人予丰富的假想。若从山麓仰望,塔似神笔,呼光唤影,孤高迷离;若在坝子中举目远眺,笔杆巍巍凌空而起,挺拔俊秀,笔尖耸指苍穹,塔身隐没在烟波雾霭之中,恰似一枚欲卉月宫的火箭,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著名的高级古建筑专家郑孝燮、罗哲文等人老察后认为,这种现代派风格造型的古塔“在全国是狂无二的”。罗老还欣然题诗赞:“精工巧构擎天表,文笔塔为名形制殊。”

云南广南文笔塔

文笔塔——又称雁塔,位于广南县城南13公里的坝洒东侧三台坡之颠,与莲城遥相对望。建于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层,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笔形。台基呈六方,条石砌筑,高1.8m,每方宽4.8m;塔体青砖砌筑,底层内空直径4.8m,壁厚1.48m,塔的每层前后有圆拱装饰假窗,唯七、十两层前窗内较深。该塔结构严谨挺拔,曾被称“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塔身为砖木结构,高48.38米,七级八面,各级有四个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游人登临塔顶,全城一览无余。“文笔夕照”为常州名景之一。

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

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传说每当塔顶有强光出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北宋大观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占1/5强,据说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因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一定要登塔祈祷。自从此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现了皇帝、状元和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因而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这也就是文笔塔的来历,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一九八一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建一新。这就是文笔塔的来历和变迁。

广东惠州文笔塔

是惠城区三塔之一。与西湖泗州塔和下角文星塔并列。

楼阁式八边形5层砖塔,建于清初的文笔塔为楼阁式五层砖塔、正八边形,高20.29米、基座边长2.5米,塔内不能登临。塔身的8个壁面上,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第三层南、北两面辟有圭形门,四、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由刹座、覆钵、宝盖、宝珠等层组成,比例协调、装饰性突出。塔身底层较高,达3.05米,以上各层次第减低,面积也层层缩小。

合江楼旁筑塔以励志,起名“文笔塔”。花朝月夕,流年如飞,已有400年历史的文笔塔,上下曾长满荒草,如今已修整平复。据史书,取名“文笔塔”,寓意是希冀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这种寓意,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作为“青云路”。

在通往文笔塔的“青云路”上,惠州博物馆馆长袁学军说,街道两旁散见的一些“红砂岩”,有可能是合江楼毁坏之后的残留,如今都被当作寻常百姓家门前的阶石。文笔塔背后,原是惠州太守府东堂庭院,苏东坡就是在那里品尝到荔枝名品“陈家紫”,并写下了两首《食荔枝》诗

,其中之一就有广为传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合江楼旁,西枝江与东江汇流处,有重修的东新桥,原桥是“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的浮桥,是沟通惠州府、县两城的重要桥梁,为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协助道士邓守安所筑,现在则变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桥下的宋码头遗址,据说近年来共出土了各个朝代的钱币10万枚,直接影响到广州古币市场的行情涨落。

云南永德县文笔塔

文笔塔建造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共有七层,高8米,是十户(今班卡乡)大丛鲁光荣统领班卡众姓老幼,集资118两文银,请剑川石匠师傅赵文政、赵文盛用了两年功夫建造的。文笔塔的建造,为增添闻之水秀山清,偏雅之境,人杰地灵,皆称仁里之乡的班卡姿色,使山村更加文雅秀丽。文笔塔建造后,其塔顶长有一棵四季青树,经多年的成长后,树根缠绕于塔身,形成了树包塔、塔包树之景观。

由于塔顶青树树根已坠地,长速迅猛,加之历次地震和大树枝叶的重力影响及风向作用,致使文笔塔重度向西倾斜。根据这一情况,为保护这一古迹,1992年,曾用钢架加以固定,但也无法控制其向西倾斜之趋势。2002年,乡党委、政府作出了重修文笔塔的决定,在上级的扶持下,投资18万元,将塔身校正,加固了塔的基础部分,搬迁了三户农户,将塔四周筑起围墙,修建了大门,进行花园式管理,同时在文笔塔范围内开办了文化站,使之成为集文笔古塔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

文笔塔建造原由的传说至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有的是后人根据文笔塔、青龙桥和甘龙潭的建造,把它们合起来进一步形

传说之一:“慑服石虎”。据传建文笔塔是因鱼塘村小箐丫口安信槽山有

一只石虎,面对班卡,抬头仰望,虎视眈眈,被认为是压制(吃)班卡。而当时班卡人又怕安信槽人,班卡人经几次较量都难以取胜,因此,对石虎吃班卡的说法深信不疑,无奈之下还偷偷地把石虎的下巴打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建造文笔塔,以此来慑服石虎对班卡的威胁。传说之二:以慑服石虎为由,鼓动民众集资。据传因当时的十户把总鲁光荣,受外界文化的影响,他为了发展班卡文化,设想要修建文笔塔,但凭一个人的力量又建不起来,所以,就以石虎吃班卡为由,来鼓动众姓老幼集资,实现建造文笔塔振兴班卡文化的目标。

传说之三:因文笔塔建造后,续建了青龙桥和甘塘(一个圆池塘),人们又把文笔塔比喻为“箭”和“笔”,把青龙桥比喻为“弓”,把甘塘比喻为“砚”。称之为“弓桥箭笔”,有“笔”有“砚”。以启示人们团结一致,奋发上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