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褐耳鹰 |
释义 | 别名:棕耳苍鹰全长约30~35cm。上体灰色,下体具赤褐色横斑。第6枚初级飞羽外羽片无缺刻,次外侧的4对尾羽具5道黑褐色横斑。眼先具白色短羽。耳羽淡灰褐色。嘴黑褐色。脚棕黄。活动于林缘和稀树草坡。常在林区外围及平原的空旷地带盘旋,时而轻轻鼓动两翼。视觉敏锐,一旦在空中发现林间和地面猎物,就以箭般速度扑击,用利爪抓住猎物再度起飞,到僻静处撕食,食物为鼠类、小鸟及直翅目昆虫。 基本资料中文正名:褐耳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badi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 文 名:Shikra 保护等级:CI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级, 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鹰亚科 Accipitrinae → 鹰属 Accipiter → 褐耳鹰 Accipiter badius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色彩甚浅的鹰类。 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 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 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虹膜-黄至褐色;嘴-褐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 分布范围:非洲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cenchroides在西藏极西部有记录。poliopsis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及海南岛的罕见低地留鸟。 习性:喜林缘、开阔林区及农田。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 褐耳鹰的体形比苍鹰要小得多,为小型猛禽,体长为31—44厘米,体重217—325克。头部灰白色,颊部灰色而缀有棕色,虹膜金黄色,嘴石板蓝色,尖端黑色,基部较淡,嘴角黄色,蜡膜亮黄色到橙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上体为蓝灰色,后颈有一条红褐色的领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4枚中央尾羽为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飞行时从上面看,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淡色的翅膀和体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下面看淡红褐色的下体与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 分布情况褐耳鹰分布于非洲、欧洲东南部、亚洲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一带。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等地。褐耳鹰全世界共有6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分布于新疆的是外高加索亚种,为留鸟,极罕见;分布于其他地点的均为南亚亚种,在台湾为迷鸟,在其他地点为留鸟,但也极为罕见。 主要分布省份:广东 广西 海南 贵州 云南 新疆 台湾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茂兰 茂兰 吊罗山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五指山 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 吊罗山 伊犁谷地 南部天山山地 塔河上游平原 生活习性活动于林缘和稀树草坡。常在林区外围及平原的空旷地带盘旋,时而轻轻鼓动两翼。视觉敏锐,一旦在空中发现林间和地面猎物,就以箭般速度扑击,用利爪抓住猎物再度起飞,到僻静处撕食,食物为鼠类、小鸟及直翅目昆虫。 褐耳鹰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树木的农田、草地、草原和荒漠地带,常在林中或林缘河流、湖泊等水边地带活动,有时也见在公园、果园、村庄、甚至出现在城市的上空。白天活动,常单独在天空中翱翔,叫声短促而清晰,不断重复不止。主要以小鸟、蛙、蜥蜴、鼠类和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林缘和农田边缘上面的低空中飞行,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马上俯冲下来捕食,但很少追捕飞行中的鸟类。 营巢于大树杈上,距地面5—15米高,有时也利用喜鹊和乌鸦的巢。巢的结构极为粗糙,主要树木的枯枝构成,内垫树叶和小树枝。每窝产卵3一4枚,偶有少至2枚和多达7枚的。卵的颜色为蓝白色。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33—35天,育雏期为30天左右。 致危因素过度捕猎: 猎捕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关报道罕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耳鹰之幸运之旅 2001年4月3日,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褐耳鹰在合肥市内河中被一位市民发现,并被及时送往合肥野生动物园救护。这只罕见的褐耳鹰在合肥完成了一次“幸运之旅”。(王雷 摄) 新华社 2001年4月05日 所在自然保护区乐昌大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乐昌市中部,面积为7913.9公顷,位于北纬24°07'~24°14',东经113°11'~113°16'之间。我国最长的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横贯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保护区地势起伏大、地层古老、地形复杂,保护区最高海拔1254.4米,海拔超过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座,形成了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其典型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性常绿阔叶树林里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余的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亚热带灌丛草坡等。 据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初步统计,乐昌大瑶山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05科688属1411种。其中蕨类植物34科64属132种;裸子植物5科6属6种;被子植物155科631属127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 1种、国家II级保护的有金毛狗(黄狗头)Cibotium barometz、樟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楠木、黄楠)Phoebe bournei、华南栲(华南锥)Castanopsis concinna、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等7种。 被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收录的有6科6属6种,其中濒危有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1种,渐危植物分别为银钟花Halesia macgregorii等1种;稀有植物分别为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等4种 野生动物中,据中科院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至2001年8月止的资料,记录到哺乳动物5目11科17种、鸟类10目22科48种、两栖爬行类3目9科3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水鹿Cervus unicolor、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雀鹰Accipiter nisus、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黄嘴角鸮Otus spilocephalu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虎纹蛙Rana tigrina等15种。有棘胸蛙Paa spinosa和沼水蛙Rana guentheri等2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此外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有10种;被列入《IUCN红皮书》的物种有1种;被列入CITE公约附录的物种有5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