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曲
释义

河曲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北部,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 面积1320平方公里,辖4镇9乡,人口13万,县政府驻在文笔镇。

河曲概况

简介

河曲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介于东经111°09´--111°37´,北纬38°55´--39°25´之间。西临黄河与陕西、内蒙隔河相望;东与本省五寨县接壤;北靠偏关县以寺沟河为界;南与保德、岢岚二县为邻。南北最长56公里,东西最宽35公里,总面积1322.6平方公里,海拔高程在836--1637米之间。

黄河由东、西、南三面绕县境流过,蜿蜒曲折,故称河曲县。河曲县城是历代镇守边疆的“古塞雄关”,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经济、文化重镇。

地理地貌

河曲县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最高达1500多米。西部黄河沿岸仅800米左右,境内丘陵起伏,一般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流水切割,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气候

河曲县气候干寒,年均气温8.8℃,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46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下旬,无霜期150天左右。

农业

全县现有耕地 35.87万亩,粮食作物以谷子、糜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经济作物有辣椒、线麻、芝麻、花生、大蒜等。造林面积25万多亩,木材总储积量达六万多立方米,育苗面积五千多亩。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果园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300多万斤,主要种类有苹果、梨、葡萄、大枣、沙果、核桃等。

工业矿藏

河曲县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硫磺、铁、锰、油页岩、铝土矿等。其中以煤储量最大,约 119亿吨,其次是铁约15亿吨。工业有煤炭、硫磺、火电、化工、机械等生产行业。

河曲特产

海红果

河曲县特产海红果,俗名"海红子",为河曲县特产。河曲栽种此果历史悠久,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开河鱼

开河鱼 在河曲这个小地方,有天下黄河任何一处都不能望其项背的鲤鱼美食极品——黄河石花鲤鱼。这种珍品鲤鱼,独产在河曲西南方向的天桥峡中。上下里许,激流缓水,鱼种各不相同,历来是皇家贡品。石花鲤鱼赤眼金鳞,脊梁上有一条红线,肉雪白个大体重,食之味美,素负盛名。每年解冻开河时方可捕到,所以叫“开河鱼”。数量级少,成为鲤鱼中的极品。那些吃过郑州、济南鲤鱼宴的巨商,品尝到石花鲤鱼后,无不感叹:黄河美食出河曲。

杏瓣儿

河曲县特产杏瓣儿是河曲县的传统食品之一。据考证,杏瓣儿始制于唐代。在河曲一带,几乎村村都栽有杏树,杏瓣儿是用杏仁加工而成,据传说杏瓣儿也曾为贡品。

在解放前,这里产的杏瓣儿就已经销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晋西北、陕北、内蒙西部大多为红杏的杏瓣儿,而唯独河曲一带是油杏瓣儿。加工时,先将杏仁放在开水锅内煮1~2小时,捞出后放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将浸过的杏仁捞出,用毛巾用力摩擦去红皮;用开水煮熟后用凉水浸泡一夜,取出白杏仁,分别加入各种食用色素,再拌少许黄油。就制成各种彩色的杏瓣儿。

最后是炒杏瓣儿,是把杏瓣儿和粗糠一起放在锅里干炒,杏仁由白色变成浅黄色即成。在炒的同时糠经加热后渗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儿是油润润的,油杏瓣儿也由此产生。

油杏瓣儿的特点是:色鲜味美,酥脆可口,并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荞面碗托

荞面碗托是河曲特产,荞麦去皮成为糁子,将糁子前一日用水泡软,上拳头揣成糊状,筛虑后舀入碗内上笼蒸,篜中途用筷子搅拌一次,蒸熟即成碗托。置阴凉处冷却后,用醋、姜、芝麻、辣椒面、蒜泥、香油等配成汤浇入即可食。

酸饭

河曲酸粥,是山西河曲的一种特色小吃美食,能开胃健脾,护肤美容,味道妙不可言。

河曲酸饭由来已久。据《河曲县志》记载:相传北宋年间,辽兵经常入侵。一次,老百姓正在淘米准备做饭,忽有辽兵来袭,老少丢下尚泡在水中的糜米尽皆出逃。几天后兵退还家,发现浸泡在水中的糜米已经发酵变酸,想丢掉又舍不得,将就煮熟,权且充饥。出人意料的是,做出的酸米饭精气凝聚、黄亮坚韧、异香袭人、酸爽可口,色、香、味俱全,从此后,酸米饭便载入了河曲传统饮食文化的史册,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酸粥是河曲人一年四季断不了的一口早饭。早上把在浆米罐里浆了一夜的糜米(河曲特产)下到锅里,稍煮一会儿,把煮米的汤再回到浆米罐里一部分,作为下一次浆米用。这样周而复始,连续不断,浆汤会越来越好,越来越香。做酸粥讲究的是火候,叫做“紧火捞饭慢火粥,加大灶火熬稀粥”。把火调成慢火(在火炕炉的炉盖上调火,炉盖盖严则火大,炉盖拉开则火小),不停地在锅里搅和,大约十几分钟后,酸粥就做好了,稍微曲一下便可食用。下地劳作吃上一碗酸粥,或喝上一碗酸米汤,一天不饥不渴,精神倍增,也不觉的疲劳和困乏。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早上吃“酸粥”,中午吃“酸捞饭”,晚上喝“酸稀粥”,已经成为河曲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吃的时候再配上腌菜,就是河曲 人一顿可口的早饭。一个“江米罐子”、一个酸菜坛子是河曲人少不了的两样器皿。

河曲民歌唱:“山药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

糜米

糜米是河曲的一种土特产,至今在河曲的五谷杂粮中占据着独特的优越地位。糜子不选择地势,不苛求水肥,“糜子只要捉了苗,就有了一半收成。因此,糜米就成为十年九旱的河曲人世代相袭、经久不衰的传统主食。 糜米可以做粥、做捞饭,亦可磨成面做窝头,做“摊画儿”。“摊画儿”一直成为河曲人清明节的固定食品,糜米的不同凡响由此可见。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用糜米做一盆“间年捞饭,”以企盼来年有余。糜米肩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不免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据测定,糜米含有糖、粗蛋白、磷、钙和18种氨基酸,在禾谷类中含粗蛋白最高。糜米还可泡制加工成酸饭。酸饭含有乳酸菌,生津止渴,消食健胃,清凉泻火,口感极好。

河曲名胜

简介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河曲是一座集黄河自然奇景与黄河人文奇景于一体的前年文化名城。沿西线黄河从北到南,奇景迭出。

海潮禅寺

海潮庵 位于旧县城东南一里处,又名海潮禅寺,有“晋西北小五台山”美称,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间,明建清修,深隐山腹,其北枕高岗,南临大河,清泉下流,绿荫复庭,诚为佛家胜地。占地20余亩,容十二座庭院,数十楼阁,整体布局倚山势而建为三层,以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为一线中轴,东有碾磨院、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方丈院、西花园。寺内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楹联匾刻构思奇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鉴赏价值。每逢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庙会

河神庙

河神庙位于河曲县城西门外,又名禹王庙,清乾隆十六年建造,临黄河建有古戏台,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祭禹活动和规模较大的河灯盛会,届时僧人诵经,鼓乐吹奏,夜间用装点一新的木船将360 盏河灯泡放于河中,景致十分壮观,吸引着秦、晋、蒙的无数边民。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举行庙会

香山庙

香山寺庙位于楼子营镇辛家坪村,村的南山腰建有一古寺庙叫香山寺。寺院座北向南,有天王殿三间,据传建筑年代大约是明代,成化、雍正、光绪,民国均作过修葺。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举行庙会

宝塔寺

宝塔寺位于鹿固乡城塔村,于2009年农历七月十八修复完工,七月二十由五台山佛教协会派妙如法师(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等10几名五台山法师为所有佛像举行了三天开光法会,寺内观音大殿文殊菩萨、观音菩萨 、普贤菩萨,关帝庙,财神庙,土地庙,窑神庙构成,建筑气势宏大,每逢正月初八、七月十八-七月二十、腊月十八举行庙会

特别是腊月十八为窑神过生日场面更是壮观值得一去

(2009农历七月十八到七月二十一全西北大雨,河曲县大到暴雨,而开光当天上午一直下雨,中午12点开光仪式开始阴云密布而在场的人突然感觉到了天气变亮,雨停了出现了太阳,可以看到远处周围村子任在下着暴雨)

岱岳殿寺庙

岱岳殿古庙位于笔镇的岱岳殿村,岱岳殿古庙,该庙始建于金天会十二年(1134),主体属道教,供东岳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等,但也有佛教诸神和民间俗神,儒、道、佛三教合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庙会

石径禅诗

弥佛洞与石径禅院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黄河绝壁上。上下层层下跌,彼此间栈道、独木桥相连。峭壁底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咆哮万端;高处是释迦牟尼、地藏菩萨、四大天王、八洞神仙,案作佛龛云端,祥和宁静。每逢农历正月初八、农历二月十九举行庙会

文庙

文庙位于文笔镇旧桥儿街北(原庙址在现工商银行),清乾隆四十八年建,道光二十二年增建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规模较大,属全县庙文化之首。同治、光绪、宣统、民国文庙祀位:大成殿正位,至圣先师孔子。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每逢农历二、七月两次祭祀

娘娘庙

娘娘庙位于娘娘滩地处晋蒙交界,是黄河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岛上建有娘娘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近年来,改扩建为“圣母殿”,殿内供奉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塑像。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庙会

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巡镇三官庙也叫三元庙。三官也就是上元一品九气天官----赐福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赦罪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解厄洞阴大帝。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过会

娘娘滩

娘娘滩,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的黄河中流。岛上绿树参天。硕果满枝,居住这三十多户黄河人家。相传汉文帝和其母薄太后被吕后诬贬于此,故作“娘娘滩“。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上游不远处的另一小岛太子滩。曾建庙其上,以祀黄河。明正统年间被毁。近年来太子滩上出土的北魏瓦当,上书“万岁富贵”。

状元塔

状元塔(又名文笔塔):河曲县城,象众多紧傍黄河的县城一样,民风淳厚,建筑古朴,每日,黄河涛声伴随小城人家酣然入梦。县城标志性的建筑,是位于城东大墩梁的状元塔。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塔,原本为佛教圣物,从明代以后,塔的功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埋葬佛骨(舍利),变成了点缀风景、平衡地运、昌盛文物的建筑物。太原的双塔如此,河曲状元塔也如此。状元塔高31米,形似状元郎的如椽巨笔。高耸入云。日出黄河状元塔长长的倒影,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巧的是村口有一块巨石,恰似一个大砚台。所以每当日升时,山西状元郎的椽笔巨影,就想饱蘸了蒙古巨砚中的精气,开始书写黄河的又一页精彩篇章。状元塔如此惟妙惟肖,性神兼备,昌盛的河曲文风,翻开旧志,科考应试,河曲人屡屡中榜。除此之外,九曲黄河还养育了又一代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

状元塔,传说是为了平衡地运的。清初河曲很穷,民谣说:“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为了翻身,县吏乡绅请来了堪舆家。相传这位先生走遍了河曲大街小巷,走不出要害所在。走到日落黄昏时,踏上了大河堤坝。突然见发现对面一条黑龙,虎视眈眈,正在吸吮河曲的精气。对岸的内蒙古大口村,位于一条形似黑龙的长沟沟口。地貌古怪,阴气习习,状如黑龙血盆大口。又如此异兽酣卧睡侧,河曲城焉能聚金生财?县吏乡绅决定在城头建塔镇妖。31米高的状元塔,不久就直插云天。椽笔倒影,又如一体条缚住黑龙的长索,越过黄河,镇在怪兽的头上,镇住妖气。说来也巧,河曲城在乾隆年建立了状元塔后。翌年一年兴旺,竟成了南来北往的晋商必经的水陆码头。驼帮满载着中亚、新疆、内蒙古的毛皮由此赴中原;马帮,满载着南方的精绸茶叶,由此赴西北。小小的河曲县城,经常是客商云集货栈爆满。

河曲的传统节日

从春节到除夕,全年大小民间节共27个。

(一)除夕、春节

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家家门前贴对联、门神、炊隔年饭,陈设酒肴,祀祖先及室中常祀之神。夜丑时,老幼都穿新衣,麻炮启门。男子发火龙。院中央设供桌,供桌前罩印有龙、风、虎等图案的红布桌裙,前面两角挂黄色细纸做的长钱,上摆“三牲”、“供献”、香炉、蜡烛准备就绪,由家长向北敬神、祀祖、焚香、烬表、烧水陆奠茶。随将做好的5碗素菜———油炸豆腐、油炸黄萝卜丝裹白面、油炸山药、炒于豆角、炒南瓜片摆上供桌,供天神、土地、福、禄、寿星神等。供毕,接着打醋炭:一人持放火炭的砂锅,一人拿醋瓶,每到一屋,往火炭上浇点醋,名为供醋炭神。传说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时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后姜子牙光临,诸神才敢落坐受供奉。接神时麻炮齐放,震耳欲聋,远近联成一片。接完神天已破晓,接着就有聒庭的,送财水的,这都是变相的讨乞。还有家族中的晚辈拜年,还有人提着香油灯跑到附近庙宇烧香叩头。随之是早饭,吃素而且是长豆面,中午吃油糕,晚上吃素粉汤泡茶食等。饭前要放炮、敬神。早饭后,要迎喜神,亦叫“出行”。迎喜神的方位每年变换,到了预定地点要放炮、烧香、叩头,以求一年的好运气,返回时要拣点柴禾,象征财帛放入炉子内。除夕夜,全家人不睡觉,称“熬年”。要轻声说话,慢取东西,不往地上洒水,不说不吉庆的话,不让小孩哭,不让狗咬,不让猫叫,家、院不熄灯,炉内不灭火,屋檐上、墙头上都要点灯碗。除夕夜,水缸里放酸梅,屋子里煨苍术,小孩大人腋下带苍术、红枣、蒜,小孩肩上带小炮、古铜钱,爷、娘、父母要给自已子孙押岁钱,以扶正压邪。交子之时,全家吃饺子,意在“揣元宝”。

(二)正月初二以后

亲戚邻里,互相招饮,谓之吃“年酒”。又曰“吃节饭”。朋酒斯飨。春风落座敦睦姻修,礼让观于乡。老弱妇孺皆沉浸在拜年、饮宴、玩乐之中。嫁出之女在初二、三要回娘家拜年、小住。在未回娘家前要先给公婆叔伯拜年,官吏豪绅、有功名、有声望的人拜年时,要留名片一张,商人拜年则用红纸拜贴。这些名片和拜贴还寄给外地亲朋、故旧等人。招待拜年的设置也十分讲究:炕桌或地八仙桌上摆有4至6碟茶食、1盘茶、1壶酒。拜毕,请到桌上边吃边谈,互相恭维,以消除隔阂,谋求新的一年的合作。

(三)破五

正月初五,谓之“破五”。黎明扫室中尘土污秽,送于巷口,焚香燃爆,谓之“送穷”。间有剪纸为妇人形者,则曰“送穷媳妇”。此日,要吃供神的三牲肉数盘,名曰“破盘”,商店作坊解雇不称心的下属即在吃“破盘”后宣布。当日不请客,不出门,办事小心谨慎。

(四)迎七

正月初七,叫“迎七”,亦称小年。当日占天气阴暗,卜人口平安。除不接神外,佘均和过年相似,早晚一柱香、晨昏三磕头。

(五)祭星

正月初八,晚十时星全之时,燃灯烛祭星。每户院内放炕桌一张,上写五行八卦,摆糕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全家人从长至幼轮流向北斗叩头,按年龄每一岁叩一头,再给天、地、父、母各一头。

(六)元宵节

即正月十五,亦叫上元节,花灯节。前后三日,街巷燃灯堆火龙于门首,祝天官、地官、水官,谓之“三元胜会”。锣鼓喧闹,歌舞于市者,唱风阳歌也;插灯数百只,排列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谓之转灯游会也。家家张灯结彩,灯有西瓜灯、白菜灯、八角灯、红纱灯等等;五颜六色,丰富多彩。深闺女子亦上街观灯。更有小孩上街,提小花灯,骑小竹马,上系铜铃呆当不停。大栅街戏台上要给火德星君唱戏3天,以免一年火灾。街上车水马龙,这边是龙灯飞舞,那边是狮子滚绣,还有抬阁、高跷、旱船、车头、大头和尚戏柳翠、二女拉碌碡、秧歌、二人台、武术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夜幕降临后,火龙齐发,花灯通明,各种焰火相继燃放,尤如万炮齐发,绚丽壮观。

(七)天仓、老天仓

正月二十日为天仓,二十五日为老天仓,夜燃糕灯盏于屋院,祭天仓星祝当年五谷丰登。

(八)二月二

二月初二日谓“龙抬头”。日晨未起,即卧被内吃面蛇,曰“咬蛇头”。中午吃面条,叫“提龙头面”。下午提铁壶,到泉井打水,并一直流回家中,叫“引钱龙”。傍晚,用火龙土灰围住院子四周,叫“围舍”,这天还到西楼口转灯游会,以消灾灭病,大吉大利。

(九)上已节

三月初三,家家插柳于门。男女老幼,皆穿节日盛装,登城游览,从北极阁上去,绕城一周,再从北极阁下来。随之在城隍庙游庙、烧香、看戏,以消灾免难,祛除邪祟。

(十)寒食清明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备酒食上坟扫墓、焚纸钱。祭毕,食于土番间。是日以黍米磨面作饼,谓之“摊黄儿”。村人戏秋千。杏始花,草芽出土。清明,蒸面鱼、面人,亲戚互送。当日将城隍抬到“孤魂滩”,在此埋葬亡人的人家都要前去烧化纸钱

(十一)三月二十五

药王神农氏的诞辰日,城里药王庙唱戏三天。凡行医之家都要到庙中摆供祭祀,供素菜或两盘点心。受供的有神农氏,还有华陀、扁鹊、张仲景、王叔和、孙恩邈等十大名医。

(十二)天齐会

三月二十八日在离县城十里的岱狱殿庙过天齐会,唱戏三天,庙内香客云集,炮声不断,城里商号要到会设摊卖货,销售量最大的是泥人——用粘土、纸浆造成,涂以颜色,价钱便宜,到会人都买之以为留念。此会意在祷告天齐降寿,消灾免病。

(十三)四月八

浴佛日,家家送香烛于娘娘庙,故又称娘娘庙会。娘娘系指“送子娘娘”。庙内还供着“豆儿哥哥”。这天少妇们成群结队来到庙内,没有孩子的祁求娘娘早赐一子,有了孩子的祁求“豆儿哥哥”让孩子痘疹早愈。她们上布施,供点素菜,吃“结缘”有的偷吃娘娘怀中小孩的“泥几几‘。有的给“痘儿哥”送纸帽、纸衣,以求赐福。

(十四)纯阳节

四月十四日是纯阳节,纯阳即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

这天在鼓楼过会,要唱戏三天,到会的人在吕祖爷像前求签问卦以示出路,和尚还给上供,坐时辰。

(十五)端阳节

五月初五纪念屈原,家家吃粽子,饮雄黄酒,并用之小儿额及手足心,又系五色线于手腕,带香草刷苍术蒜于身上。门悬艾叶及纸雄鸡,并用煎过香草艾叶水洗澡,用雄黄酒在门框上端画十字。有和还用黄裱写对联:“五月五日午端阳,天赐人间大吉祥”、“雄黄似药驱百病,艾叶如剑斩千妖”。盖为驱妖、避毒虫,却病延年也。书塾童子,拜先生送礼物。

(十六)关圣会

据传五月十三为关云长的磨刀日,要下磨刀雨。事实上人们常常头顶烈日在关帝庙看戏。

(十七)五月二十五

晨,家祭龙神。宰猪羊,分社肉,各邀亲朋,分而享之。农人半岁辛勤,始一肉食。(十八)六月六

在南圪坨给天、地、水三官唱戏,由西阁街主办。

(十九)六月二十四

柏沟营老龙庙唱戏,祈求龙王赐与风调雨顺。遇上旱年,要“领牲”;将公羊拉到神案前,将水洒在羊身上,羊抖而水落地上。龙王收下礼物,不日有雨,否则就是不收礼物。继续干旱下去,就要祈雨。

(二十)七月初二

河神庙会,由跑河路运煤的船家集资给河神唱戏三日。

(二十一)中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据传隋麻祜食小儿。民间以面作人形代之,故七月十五中元节亲戚相酬有送面人者,至今相沿不改。

是日城隍二次“出府”,家家上坟祭祀。中元节由城内三官庙组织一般户和靠水路贸易的商人集资在河神庙唱戏三日,晚上在黄河上放船灯,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这个节日目前在河曲来说是比较隆重的一个节日,现在除了在河神庙唱戏、放365盏河灯,还增加了河中心的焰火表演。

(二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家家户户加工月饼;亲戚互送,数目随亲疏远近而定。晚上供月、赏月,将月饼、瓜果摆设于院内桌上,朝月亮烧香、叩头、烬表。香为特制的月香,做成寿字或万不断,从晚上点燃能烧到次日中午。店铺供月更为隆重,要搭彩棚,给月里嫦娥准备“寝室”。

(二十三)重阳节

登高游览,酿菊花酒、食滑油糕,是月授衣,砧杵之声,邻巷相答,女红缝裳制绣,灯火夜作。

(二十四)十月一

城隍三次出府,家家扫墓祭祖。

(二十五)冬至

族党长幼以次序拜,谓之“拜冬”,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朋酒之遗风也。

(二十六)腊八

黎明起吃红粥,用软米、江豆;红枣做成,谓之腊八粥。初七傍晚将冰块立于大门、家门两旁及粪土上以红豆面汤浇之,不知何谓。

(二十七)腊月二十三

祀灶神,祭用饴糖酒脯。晚灶神送天庭,以饴糖贿糊其口,务在玉帝前美言,以带回吉祥。故灶君台前对联即是“上天言而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后出行、娶娉等事就不用选日子,因所有神灵回了天宫,无人过问。人们也积极筹备过年了

河曲民歌、二人台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有话儿留;

走路要走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

……

一曲《走西口》,唱出黄河儿女的辛酸;一曲《走西口》,倾倒了天下铮铮铁汉;一曲《走西口》,使天下人都知道,黄河拐弯处,有一座叫河曲的古城。河曲的民歌艺术,可以说在山西独领风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一丑一旦,亦歌亦舞,精悍活泼,深受山西、陕西、内蒙等地群众的喜爱。“二人台”的剧目中有一百多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走西口》、《探病》、《挂红灯》、《打金钱》、《栽果树》、《掏碳》等等。这些名曲,有多以歌颂黄河儿女爱情生活为主,有浓郁的的方特色和黄河风情。“山城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城镇戏场二人台至晚尤唱。”古时河曲城好戏连台的繁荣局面,至今让后人津津乐道。(太原道注:有关《走西口》及二人台,参见本站山西名歌栏目)

河曲戏剧艺术的兴盛和繁荣,历史上有以为代表人物,那就是元代大戏剧家白朴。白朴,子仁甫、太素,号兰谷先生,生于1226年,卒于1312年,隩(yù)州(山西河曲)人。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它的作品大多以表现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如《祝英台死嫁梁山伯》、《苏小小月夜钱塘梦》、《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等等。其中的不少佳作,至今仍是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漫步河曲县城,我很想找到一些有关大戏剧家白朴的文化遗迹。尽管历史上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但到如今却踪影皆无。正当我满怀惆怅之际,广播里突然又想起了婉转明快的二人台。此时,我终于悟到:河曲人早把白朴先生的文化精髓,溶到那令人百听不厌的民谣小曲中,他们真正从精神上继承和广大了先生的思想。由此我想到了时下的一种怪现象:山西个别县,为利用名人效应,招引游客,不息捕风捉影,攀拉早已作古的历史名人为乡贤,造祠建堂,树碑立传,而未曾传其精神。从这一点上来讲,朴实的河曲人要比他们高尚的多,高明的多。一曲多情的二人台,立刻是人们联想起了,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梁祝”的大戏剧家白朴。一脉相承,一水相同,河曲的文化艺术,如同黄河一样,荡气回肠,长流不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山西省河曲县申报的“河曲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项目类别,序号33。

河曲行政区划

河曲县总面积1327平方千米。 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文笔镇。邮编:036500。代码:140930。区号:0350。拼音:Hequ Xian。

行政区划:

河曲县辖4个镇、9个乡:文笔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鹿固乡、前川乡、单寨乡、土沟乡、旧县乡、沙坪乡、社梁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文笔镇 所辖行政村为:科村、焦尾城、坪泉、大东梁、北元、南元、唐家会、铁果木、船湾、沙畔、岱岳殿、邬家沙梁、蚰蜒峁、庙龙。

巡镇 所辖行政村为:河南、河北、河会、樊家沟、五花城堡、五花城村、铺路、夏营、狗儿洼、双庙、黄柏、侯家沟、上榆洼、下榆洼、吕家也、桃山、小埝也、杨家寨、沙坡子、大埝也、火石梁、小榆岭、曲峪、阳面、上庄、石梯子、赤泥也、田巨峁。

楼子营镇 所辖行政村为:楼子营、河湾、罗圈堡、娘娘滩、马连口、梁家碛、高峁、吴峪、大峪、天洼、大塔、上南沟、下南沟、柏鹿泉、大榆林、柏树条、柏洼。

刘家塔镇 所辖行政村为:刘家塔、董家庄、郝家沟、前大洼、后大洼、路铺、阳尔塔、万斛、崔家第一、李家第一、长尾沟、董家沙也、石城、坪头、树儿梁、臭儿洼、仁义庄、下邓草也、中邓草也、鲍龙咀、上邓草也、龙湾、沙咀、山庄头、碓臼也、黄尾、串家洼、红米梁、东梁、上养仓、下养仓、冯家庄。

旧县乡 所辖行政村为:旧县、旺山、龙门沟、火山、沙万、走马梁、菅家沟、王翼庄、苗辛庄、小五村、纸房沟、杨家沟、丁家沟、杨家洼、小五家也、上炭水、硬地峁、范家梁、铺沟、河畔、何家也、刘元头、阎家也、大王家也、下炭水、何塔。

鹿固乡 所辖行政村为:金鹿固、石仁村、下榆泉、上榆泉、白家也、南沙洼、蒿梁、庄子、王寺峁、杨乔洼、大村、小埝、尧坡、乔鹿固、祁家也、向阳坡、寺也、城塔、寨上、辛庄子、边家沟、骆驼也、大梁、阳坡泉、磁窑、也头、辉塔。

前川乡 所辖行政村为:前川、星佐、七星、雨淋梁、后川、苍尔坪、桑卜梁、郑家洼、夺印、沙坡、巩家梁、牛草洼、南也、马家也、石家庄、前沟、后沟、刘家沙也、上沟庄、下沟庄、史家山、大阴梁。

土沟乡 所辖行政村为:土沟村、河岔、黑豆洼、铺路、兔坪、上庄、新尧圪洞、寨洼、村沟、榆立洼、石家梁、王家山、马圈洼、石尧洼、潘家山、前下庄、后下庄、横梁会、岳家山、俊梁、俊河、榆立坪。

单寨乡 所辖行政村为:单寨村、龙脑角、西坡、狄家洼、火山、太子居、水沟、文武坡、团峁、新村、上打回头、下打回头、王龙家咀、后石板沟、阳曼梁、前石板沟神堂峁、东会、胡家坪、紫河、西紫河、红崖峁、马术坪、草家坪、后窑峪、沙宅、前窑峪、高家梁、瓦窑坡。

沙坪乡 所辖行政村为:沙坪、刘家沟、前麻地沟、后麻地沟、徐家也、翟家沟、武家庄、赵家嘴、砖窑沟、石偏梁、疙达、六家寨、杜家梁、郭家庄、巨宝沟、郭家也、葛真龙、深也、范家也、百家嘴、张家也、西山、夏也、白道反、高石崖、黄反咀、井湾子、丁家洼、胡坪嘴、木瓜梁、乔家沟、未沙坪、许家坡。

社梁乡 所辖行政村为:社梁、杨家也、尖山、韩家湾、香山梁、黄沮、围坪、堡宅梁、井峪沟、榆卜咀、新尧、李家居、田家崖、贾家山、裴家甲、刘家沟、郝家也、柳家甲、木柯桥、井沟、军池、赵元头、百里也、沙也、贾家峁、窨子。

沙泉乡 所辖行政村为:朱家川、前红崖、寨坡、芦子坪、铺上、大耳、沙泉、高坡、石坡、石沟塔、坡底、天洼、杜家山、舍科也、神树咀、青阳塔、石营沟、川口、翟家洼、前刘家山、后刘家山、阴塔、后红崖、高家会、涧沟、石棱、双神堂、东新尧、寺家沟、南后沟、戏皇。

赵家沟乡 所辖行政村为:赵家沟、未善坡、阁老殿、贾家山、水泉、金家沟、张家塔、丈尾塔、王家沟、前泥彩、中泥彩、圪辽居、前磨地塔、后磨地塔、葫芦山、龙王塔、孙家沟、枪佛也、书石也、东也、黑大耳、白草坡。

历史沿革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清顺治二年(1645年),县境东西广97公里,南北袤180公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公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东抵五寨县界分对坡村100里,至五寨县治215里;西抵黄河岸陕西府谷县界2里;西北抵蒙古边界3里;南抵保德州界朱家村130里,抵岢岚州界石佛河铺170里,至岢岚州治250里;东南抵岢岚州界长流沟170里,至岢岚州治190里;西南抵保德州界西庄村100里,至保德州治130里;北抵偏关县界关河70里;东北抵偏关县界西沟铺73里,至偏关县治80里。抵朔州界120里。

清乾隆四十八年以前,蒙古草地案件,历来由陕西办理。因近河蒙、汉民交涉之案,每就近赴河东呈报,山西厅县代为讯办。以后陕省逐相推委。清乾隆四十八年,经详定界限,自河岸以西50里至十里长滩归河曲管。遇有呈报蒙、汉民交涉案件,先详请神木部郎饬,准格尔贝子委蒙员,押解蒙人来河,会同审办。遂定为例。民国七年,该代管地正式划归河曲。

1949年3月,桦林堡一带48个自然村,10472口人的旧地划归偏关。1950年6月,河西十里长滩东南至黄河岸130个村庄,13174口人属地划归为内蒙准格尔旗。至于保德、五寨、岢岚交界村庄亦有12个划出。遂成现在的境域。

?年,河曲县辖:城关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镇、树儿梁乡、南墕乡、寺墕乡、五花城乡、鹿固乡、新窑乡、旧县乡、葛真龙乡、沙坪乡、社梁乡、红崖峁乡、土沟乡、单寨乡、前川乡、阴塔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2000年,河曲县总人口138811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052 楼子营镇 9605 刘家塔镇 7806 巡镇镇 14089 树儿粱乡 5613 五花城乡 4067 鹿固乡 4160 寺也乡 4131 南也乡 2865 单寨乡 3287 土沟乡 4078 前川乡 3423 红崖峁乡 2336 旧县乡 8133 抄坪乡 3712 新窑乡 4973 社梁乡 2489 葛真龙乡 2747 沙泉乡 5541 阴塔乡 4128 赵家沟乡 25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河曲县区划调整(缺资料)。

另解河曲历史

河曲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汉属太原,为河西郡宣武县地。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渊。南北朝时属北魏。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五代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废,属代州金贞元元年(1153年), 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清朝仍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次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1945年9月,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次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兴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同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改为忻州行署,河曲仍隶之。

地学名词

河曲是河水侧蚀作用的产物,侧蚀作用是指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自然界中很少有平直的河流,多数为弯曲状的河流,弯曲河道中流动的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动下,河水的主流线会偏向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出现壅水现象,从而产生单向环流。单向环流呈螺旋状向下游方向流动。

凹岸在单向环流的冲击下,下部岩石不断被破坏掏空,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屑被底部流水搬运到凸岸堆积,其作用结果是:河流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因堆积不断前伸,使河谷及河床越来越弯曲,这种连续弯曲的河床称为河曲。

中国长江中游荆江段,河曲极为发育,1966年人工裁弯前,曲折率达2.83。解放以来,在中洲子,上东弯等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裁弯取直,缩短了航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7: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