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实验室简介河南省有色金属材料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于2007年12月经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依托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由工作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员组成。经过多年发展和建设,本实验室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师资力量现任实验室主任由文九巴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由宋克兴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蕴博院士。目前在本实验室工作的固定和客座研究人员34人,其中河南省特聘教授 1人、教授和研究员18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部级优秀专家、学术骨干、创新人才、学科带头人等1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0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5人,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项目获得者2人,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另有2名工程院院士任兼职教授,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队伍。目前省重点实验室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73人,其中联合招收博士生近10名。 主要研究方向(1) 高性能铜合金及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的要求,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电子铜板带)和高速铁路接触线铜合金、氧化物弥散强化铜复合材料等的成分设计、复合强化机理与冷、热加工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以及高精度铜合金板带加工技术、板型控制技术、残余应力控制和表面处理技术等。 (2) 有色金属表面技术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铝及其合金、钛及其合金的表面技术;利用高压冲击波、高能激光束及超高应变等极端条件作用下对材料表面改性及引起组织和力学行为变化的基础研究;利用热浸镀技术,以及热浸镀工艺参数对镀层微观结构、界面结构、镀层性能和基体性能的影响,有色金属Al、Zn、Cu合金的热喷涂技术等;有色金属经高温氧化会在金属表面形成氧化层,通过控制氧化条件可在氧化物表面形成纳米结构,这种结构可用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阳极,用热氧化法在Ti,Zn表面制备纳米结构,找到适合做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ZnO和TiO2纳米结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研制;薄膜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表征。 (3) 有色金属先进连接技术 主要包括新型材料及异种材料电阻点焊与难焊材料精密固态连接新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研究开发。开发铝合金、镁合金薄板件的电阻点焊及其与钢、有色合金异种材料高效、低成本低碳电阻点焊技术,及与之配套的焊接电源及其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系统。固态连接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材料与母材组织性能一致的高质量连接,已成为材料连接技术的研究热点。以我省国家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机械基础件异种难焊有色金属材料的精密固态连接技术为研究对象,如高压开关的铜合金/钨合金电触头、钢/铜合金的发动机柱塞泵以及钢/钛合金仪表元器件等,重点开展有色金属异种材料超塑性焊接、扩散焊等固态焊接新技术及相关试验装置的研究开发。 (4) 新型铝镁合金及精密成形技术 本研究方向依托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以及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优势,积极开展先进镁合金、铝合金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发,以及镁合金、铝合金的精密成形技术、超塑性成形技术研究,在高温镁合金、耐蚀稀土镁合金和细晶镁合金的研究开发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本研究方向以汽车、摩托车壳体构件、箱体零件、挤压零件,以及电子产品冲压壳体为应用背景,利用稀土提高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和高温蠕变性能,满足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构件对镁合金性能的要求,实现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的轻量化。 (5) 有色金属冶金过程资源循环综合利用 针对稀有锑、钴等有色金属资源矿产开展系统研究。在锑精矿采、冶,锑系产品深加工,渣处理综合应用等方面开发一整套具有国内领先学术水平的工艺方法;开展钼矿的采、选、冶及其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了低污染回收再生铅资源的湿法工艺研究。 现任领导1、实验室主任文九巴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跨世纪技术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原机械工业部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9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事金属超塑性技术、金属表面合金化研究。负责或参加完成省、部级科研10多项,获原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二项。现承担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一项,省基金、攻关项目等其他项目7项。在《金属学报》、《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Lett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3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学术著作2部。 2、实验室副主任宋克兴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论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并多次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效果优秀奖、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校优秀教师称号;目前承担: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河南科技大学重大科技前期预研专项基金等课题和10余项技术开发项目。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及生产的第一线,先后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级和横向科研开发项目20余项。在《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Materials and Design》、《Materials Science Forum》、《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申报发明专利2项;其中《有色金属精密成形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和《高压开关用铝合金零件的精密挤压成形新工艺的研究》等项目已在高压开关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弥散强化铜合金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制备技术取得突破,其中已完成的《高性能抗粘接铜基复合电极材料的开发》和《弥散强化铜合金新型制备工艺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得专家好评。 3、学术委员会主任陈蕴博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加工专业。现任机械科学研究院付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付主任、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咨询委员会主任,全国热处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机械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热处理首席专家和博士生导师等职。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材料、材料加工和模具技术领域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有十多项,为解决重大工程装备及相关的关键制造技术问题和应用量大面广的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和材料环境损伤失效抗力指标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都有诸多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现正从事钢铁材料超细晶技术、功能梯度涂层材料、特种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主持负责的研究项目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四项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六项次,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数达10项次。出版专著3本,论文70多篇。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