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释义

研究所概况

简介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我省唯一的地理学科专业研究机构,原隶属中国科学院,是建国后我省成立较早的科研机构之一,也是当时我国设立的七家专业地理研究机构之一, 1980年河南省科学院成立后划归河南省地方领导,1987年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由省科学院和省计划委员会双重领导,1995年经上级批准对外同时称河南省软科学研究所、河南省科学院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6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同意负责筹建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1999年11月经专家验收后,已经正式对外开展工作。

建所 50 年来,我所广大科技人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在丰富我国地理学研究、为河南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 400 余项,有12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公开发表论文(著) 1200 余篇(部),部分领域已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成为我国地

理科学与区域发展研究和实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的科研积累,已形成了三大学科优势。一是区域发展研究,重点包括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力布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研究等。二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应用,主要包括航空摄影、遥感图像判读、遥感考古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测绘、专题地图编制、电子地图等。三是地理学应用技术研发,如造纸黑液治理技术、土壤肥料技术、植物营养技术、农业生态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园林花卉种植技术等。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里,我所将以充满活力的科技队伍为依托,努力开拓创新,为地理科学事业发展,为河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研究实力

全所职工共201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81人(研究员26人),中级研究人员82人。高级研究人员中,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人,省人民政府参事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省管优秀专家7人,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5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研究生导师 3 人。

精神文明建设

团结高效,开拓务实,三老四严,爱所敬业。

历史沿革

第一部分 地理所创建的背景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科技事业的恢复

河南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篇章。特别是新中国的建立,为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地把建立全省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发展文化教育、培养建设人才等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迅速于 1951年筹建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河南分会(简称河南省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河南分会(简称河南省科普协会)。与此同时,积极恢复和创建科研与开发机构,调动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1952年河南省恢复了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的活动。河南省化学学会在化学家李俊甫、马杰的倡导下,也得到恢复和重建。此外,还正式成立了由许逸超任理事长的河南省地理学会,由何均任理事长的河南省昆虫学会等 3个省级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到 1956年底,河南省科联下属有 14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这些学会利用年会、学术讨论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增进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了解和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术水平。

1950 年 8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北京成立时,明确提出了协会的宗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 1951年河南省科普协会成立后,河南省委对科普协会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服务。全省各地市、县相继成立了科普分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工作积极分子,促进了群众性的科学活动。到 1956年底,河南全省共有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新乡师范学院、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封师范专科学校等 7所高等院校,为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打下基础。以上这些举措,促进了建国后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科研和开发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河南省科研机构的建立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省的基础条件,河南省开始着手建立科研机构。建国初期,河南省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建筑和部分工业方面还是有一些科研试验设计机构,有一定的科技基础。如:河南省农业试验厂,一方面开展试验研究,一方面也负有全省农业科研管理的职责。又如: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冶金规划设计院、纺织科学研究所、化工设计院、计量测试研究所以及遍布全省的不同类型的气象站等科研设计单位,都是 50年代初期建成的。这些研究机构在 1958年之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在河南省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体系。虽然受到 1957年出现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给河南科技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但从全局来看,河南的科技事业是在不断的前进着。

早在 1956年 9月,中共中央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研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坚决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为发展河南科技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为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 1958年 9月 20日发出《关于我省建立科学组织机构开展科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自上而下地建立科学领导和研究机构。建立河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分院”。 1958年之前,河南省本身除了几个带有试验研究性质的农、林、水等方面的场站、所外,其它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几乎是空白。根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于 1958年 9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编制 20人,下设物理、化学、数学、气象、地质等 5个自然科学研究所,编制 135人。另有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制 10人。从此,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作为河南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雏形已经形成。并继续筹建其它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第二部分 地理所创建的过程

一、河南地理研究所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为了扩大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的建制,充实河南省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研究力量, 1958年 9月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成立后,从全国各有关高等院校陆续分配一批大学毕业生来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工作。除原来设置的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属物理、化学、数学、气象、地质等 5个自然科学研究所外,又筹建了原子能、电子、自动化、动力、生物、地理研究所,以及本底调查站、人造卫星观测站和自然区域研究室等 9个研究单位。河南地理研究所即为筹建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至此,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设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共有 14个研究所(站、室)编制 555人。河南地理研究所当时排序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二、“系所合一”的组建形式

限于河南省科学技术力量和科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筹建的许多研究所,都是依托本省的高等院校或有关专业单位,如: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省气象局、省地质局等,实行诸如“系所合一”等各种组建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如物理、数学、原子能等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化学、生物等研究所与新乡师范学院合作。河南地理研究所就是在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原地理所基础上筹建的。建所伊始,即实行“系所合一”,共同进行研究工作。所址设在开封师范学院东八斋。所长由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尚世英教授兼任。

1958 年 12月,国家科委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地方科技工作会议,聂荣臻副总理在大会上就科技工作任务、方针、道路以及思想作风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地方科技工作要为当前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两当”方针,“地方的科学技术工作任务,首先是为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本地区的科学技术”。经河南省人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属各研究所从 1959年起,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结合河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投入到科研实际工作中来,其研究经费由科学院事业费中列支。河南地理所与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师生约 570余人参加了河南分院组织的豫南大别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综合考察。此外,还根据河南分院的安排,结合河南省农业上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些区域地理、自然区划、土壤普查、地图编制以及县、市地理志的编纂等方面的科研活动。河南地理研究所成为建国后在河南建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地理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从此开始了正规的地理科学研究工作。

1959 年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为河南地理研究所配备了干部。与此同时,从 1959 1961年间,陆续有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等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有关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到河南地理研究所工作。相继有李居信、张天桢、孙宪章、黄玲、韩淑芬、李学仁、席荣珖、闫占元、李树田、吕修启、刘福洲、赵明霓、王树栋、姜清华、张继钦等人,组成了河南地理研究所建所初期的基本研究力量。所内根据学科设置了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经济、制图等研究室(组)。由地理系教师作为研究室(组)的负责人或科研业务指导老师、或参与研究所的课题研究工作。如:李克煌、司锡明、李景琨、苏文才、张光业、全石琳、李润田、李长傅、黄以柱、王建堂、石韫璋、史玉琴老师等。建所初期的行政事务和科研管理、图书情 报资料工作均由戴淑芳老师承担。

机构设置

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图与GIS研究中心

城市与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土地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管理科室

行政办公室

党总支办公室

业务办公室

企业管理办公室

人事科

合资(作)企业

中国硅钾肥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科佳GIS工程有限公司

领导简介

所长 冯德显

1964 年 1月 20日 生,汉族,河南镇平县人。

1983 年河南大学地理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6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至今。 2000年 9月至 2003年 7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人文地理专业可持续发展 方向博士研究生,获博士 学位。

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农业与农村专业委员为副主任,城市专业委员会、旅游专业 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地域研究与开发》主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河南省第七届十大优秀青年,河南省青联常委。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河南省城市规划、人才规划、旅游规划专家组成员。

书 记 董建国 同志

1957 年 1月 6日 出生,河南新密市人。 中共党员,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历。曾作为知青下乡务农;后在空军服役,从事航空机械专业维护工作,政治工作;转业后曾从事核仪表研制工作、 GIS与航空摄影工作,区域发展研究等。

曾研制成功多通道伽玛射线料位计,并获国家专利;组织实施多项航空摄影工程,如:郑州市真彩、彩红外、黑白摄影;组织实施郑州市数字化管理工程数据部分工作;市县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循环生态养殖工程研究等。

副所长 阎官法 同志

1963 年 12月生,汉族,河南省武陟县人。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计划统计学院生产布局专业。同年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成果 30余项。其中“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开发治理综合研究”、“郑州市工业用水定额编制研究”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总体规划及实施”、“安阳县旅游发展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缺水县域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上街工业卫星城的发展目标与建设途径”分别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黄河下游水沙资源的农业利用研究”、“平原农业大县跨世纪发展模式与途径研究 ”分别获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 20余篇,参编专著 3部。

副所长 邱士可 同志

邱士可, 1976 年 12 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河南省泌阳县人。 1999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同年到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现任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成果 10 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3 项,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8 项。发表论文 10 余篇,参编专著 2 部。

专家队伍

研究员

王令超 王国强 付安良 冯德显 刘爱荣 杨延哲 杨迅周 侯怀恩 赵永江 袁国强 贾 涛 阎官法

蔡建霞 蔡德龙

副研究员 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

毛卉 王玉钟 王超 刘幼民 刘夏茹 刘荷芬 张宏 张硌 张继红 张教平 李春发 杨瑞霞 周文宗 孟庆法

岳秀云 武洪涛 赵风兰 徐传宝 贾晶 钱发军 高红莉 常宗广 龚新 董建国 韩琳 翟海国

科学研究

研究概述

全所科研工作以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软科学研究和地理学应用技术三大支柱为重点, 1996年完成科研成果31项,1997年完成科研成果24项,1998完成科研成果26项,1999年完成成果22项,初步具备在三大优势领域面向市场批量承担研究任务的能力。开发工作以硅肥技术开发、硅钾肥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大中型造纸厂碱法草浆造纸污水综合治理技术开发、新材料产品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工程开发、花岗岩艺术拼花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开发等为主。

研究领域

1、 河南地图学研究 7、 河南工业地理研究

2、 河南自然地理学研究 8、 河南城市地理研究

3、 河南经济地理学研究 9、 河南旅游规划研究

4、 河南平原治理研究 10、 河南遥感与GIS研究

5、 河南环境科学研究 11、 河南农业研究

6、 河南区域规划研究 12、 河南生物生态工程研究

科研成就

GIS研究与应用

我们开通了拥有52台终端的计算机局域网,建有独立的国际互联网网站,现在共拥有586、686以上的计算机100余台,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河南省资源信息库――土地资源数据库系统,淮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微机测报专家系统,网络模拟法在郑州市北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新疆昌吉市农田灌溉系统,郑州市土地利 用现状图,郑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图及大量县级土地规划电子地图,河南省情信息系统(每年都在做升级版)等。

软科学研究

我们以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研究为主要特色,完成有在中共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被采纳应用的河南省黄河经济带研究,在全国地理学界影响较大的中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河南省黄淮海平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城市发展与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研究,桐柏大别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原理与策略,河南省开发区建设研究,县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旅游区建设规划等。

应用技术研究

已初步在硅肥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硅钾肥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鳝鱼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减法草桨造纸污水治理技术,超硬材料制品生产技术,天然石材艺术拼花制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成果展示

中原城市群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数字城市总体框架体系设计与建设模式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县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河南省卫辉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黄鳝摄食生态与管理技术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基于 GIS的大型遗址信息系统研究——以郑韩故城为例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河南省城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济源生态市建设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

河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河南省农用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郑州市地下水功能区划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基于 WebGIS的新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中部发达县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大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与实施对策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加入WTO对河南科技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与河南省的实证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郑州市土地价格及动态监测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郑州市工业用水定额编制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太行山旅游区发展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阳县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组件式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制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期刊

《区域研究与开发》本刊是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的地理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1982年创刊,主要刊载地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主要是地理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主要栏目:重大问题专论 、 理论与方法 、 区域开发与发展 、 可持续发展研究 、 城市研究 、 农业研究 、 旅游研究 、 环境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