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间白求恩战地手术室 |
释义 | 河间白求恩战地手术室位于河间市卧佛堂镇屯庄。该馆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春,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诺尔曼·白求恩大夫率东征医疗队,冲破敌人的封锁线,到达冀中抗日前线。当时,日本侵略军在华北进行扫荡,贺龙将军率八路军120师在冀中军区的配合下,连续粉碎了日军的五次围攻,于1939年4月转移到河间东北的齐会一带。白求恩的战地手术室就设在离主战场仅有3公里的屯庄真武小庙里。在齐会歼灭战激战的三天三夜中,白求恩在这间简陋的战地手术室里,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创造了火线治愈率85%的奇迹。 白求恩手术室(真武庙)只有一间房子大,墙上满是年代久远的壁画。白求恩医疗队将小庙四壁和顶部绷上白布,顶部中央挂上一盏汽灯,这里就成了战地手术室。小庙西墙放着两张破旧的八仙桌,桌上铺着一张土红色橡胶皮,这就是白求恩的手术台。真武庙的西侧是观察室和消毒室,因为物质匮乏,绷带都是洗了再用,用了再洗。白求恩在屯庄一住22天,还给许多村民治过病,帮过忙。正像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讲到的,“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在纪念馆的陈列室里,翔实的资料和实物成为白求恩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白求恩纪念馆该馆位于河间市区东北32公里的卧佛堂镇屯庄村内。白求恩手术室(原名真武庙),1939年4月23日—4月26日,冀中平原“齐会歼灭战”打响时,白求恩率领的医疗队把战地手术室就设在屯庄村真武庙里。紧挨手术室(真武庙)西侧的三间平房被用作医疗室,三间西厢房则成为消毒室。 解放后,河间县委、县政府将屯庄真武庙修建成白求恩战地手术室纪念馆,隶属于县文化馆。拨专款在手术室东侧新建五间展览室。展出展示白求恩生平事迹的照片、绘画100余幅。并设专职干部住馆管理。该馆1982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三级投资157.2万元重修扩建,工程于2000年8月竣工,名称也由白求恩手术室旧址易名为河间市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 其他信息纪念馆坐北朝南,院西为一水塘(白求恩治疗伤员时,乡亲们曾在此洗绷带)。门前为一宽敞的停车场,院内有手术室、医疗室、消毒室及展厅、职工宿舍等建筑。北面为手术室,即真武庙,砖木结构,硬山顶,前出厦,透花正脊,银锭垂脊,顶覆灰色筒瓦,檐下垂兽面瓦当,处处古色古香。 手术室西侧为医疗室,是土坯木檩结构的平顶房,院内西厢房为消毒室,建筑风格与医疗室相同,均系近代建筑。院内东侧为新建的展览大厅,展厅外壁贴蓝色壁砖,与青砖灰瓦的手术室及院中的白求恩汉白玉半身雕像交相辉映。 纪念馆总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展室面积300平方米。展厅内布展工作已全部完工,展览以历史图片、照片为主,结合近代革命文物,综合运用沙盘、绘画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展示了白求恩大夫到中国以来尤其是在冀中区的生活、工作历程,重点弘扬了白求恩大夫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线布置为环室一周,总长70米,共有展牌80块,文物35件。 白求恩生平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 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白求恩在华期间事迹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牿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 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爱克斯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不幸感染破伤风病毒,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