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衡层次 |
释义 | 平衡层次是指任何一般系统都同时存在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系统内部结构三个层次的平衡。平衡层次是汪叶斌在《一般平衡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和理论。 一般平衡论是研究一般系统平衡规律的理论,包括:天道自衡、四维一体、平衡法则、剩余智慧、存在模式、三我一体、平衡层次、平衡方法等平衡哲学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的平衡循环、自我平衡、事物对称、自然位置和万物玄同等五大平衡规律。 系统与环境的平衡一般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依靠自身的存在智慧在环境中找到自己的自然位置。环境始终对系统起主导性作用,系统总是主动适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环境就是保持系统与环境平衡,系统总是为适应环境而不断调整内部结构。此系统之所以是此系统,而非彼系统,就是因为此系统与环境有此特定的平衡。原有的平衡——维持原有的系统;新的平衡——产生新的系统。 一般平衡论认为,环境选择系统,系统反选择于环境。环境作为众多系统的集合,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环境同样具有求平衡、求存在的本能。环境在求平衡过程中会不断地选择系统,系统为了存在就要不断地适应环境,这就是环境选择系统。同时,系统为了生存目标也会不断地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新环境,这就是系统反选择于环境。 对环境而言,环境选择系统是自我调节,优存劣汰;系统反选择于环境更多是适者生存,不一定是优存劣汰,因为优质的系统往往会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新环境。对系统而言,环境选择系统是通过调整内部结构来取得系统与环境的平衡;系统反选择于环境是通过改变自然位置来取得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系统与环境平衡的策略有三:一是环境选择,通过改变自身,调整自身结构来适应环境;二是改变环境,系统可以将原环境改造成一个适合自身生存的新环境,但需一定的条件,如系统聚集足够的能量;三是系统选择,系统通过改变自然位置,寻找适合自身存在的新环境。系统求存在的主流是:环境选择系统、系统适应环境。 系统与系统的平衡一般系统都存在与自身相平衡的系统,这是系统与环境平衡的具体表现形式,系统与环境的平衡往往是由系统与环境中多个系统的平衡构成。每个系统至少有一个对称的系统,并与之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输入和输出上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是“名—利—情”“权—钱—色”在输入和输出上的平衡。 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平衡是三维的、多元的、全方位的、立体的。立体式的平衡比平面式的牢固,平面式的平衡比直线式的牢固。系统之间自然、简单的平衡关系有利于系统间的平衡稳定,人为、复杂的平衡关系的稳定性差。系统之间以生存为基础的平衡关系稳定,以名利为基础的平衡关系不稳定。 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需要某种“力量”来维系。在物质世界,原子以上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靠引力和电磁力;中子、质子层面的平衡关系靠弱力;夸克之间的平衡关系靠强力。宏观世界的平衡关系表现为引力;微观世界的平衡关系表现为弱力和强力。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等是不同层次物质为求存在求平衡的自然力量。 人类在第二存在模式下,维系各利益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力量是名利。国家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实力(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组织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财力(人力和物力);个人之间的平衡关系表现于体力与智力(为争名夺利而斗智斗勇)。这些与利益相关的“力”属非自然力量。 宇宙星系之间的联系是引力和反引力的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是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个人、小家、组织、国家等名利系统之间的联系是利益的平衡。自然系统为存在而联系而平衡;人类系统为名利而联系而平衡;其它生命系统为生存而联系而平衡。 系统内部结构平衡系统结构决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系统结构的变化往往是系统为维持与环境平衡而做出的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系统的自我平衡,也叫与时俱化。外部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始终处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循环中,所以,系统要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其内部结构就必须适时进行调整。个人的内部平衡包括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决定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反作用于生理平衡。生理和心理平衡是个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 系统的内部结构都是系统为了求存求活而适应环境的结果,环境决定了系统内部结构,系统结构是环境选择和自我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结构合理性表现为系统的自我平衡。简朴的系统内部结构更趋向平衡。结构简单的系统往往比复杂的系统更易维持其内部结构的平衡。结构简单的生命系统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人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同样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平衡:一是内在平衡,包括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人际平衡;三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天人平衡。人是内在平衡、人际平衡、天人平衡的统一体。人与其它生命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剩余智慧,所以,只有人才有心理平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