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宝善 |
释义 | 何宝善,男,1957年8月生,汉族,安徽太和人,大学学历,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潍坊社区(街道)党工委委员、社区管理委员会委员、党群工作部部长(副处级)。历任空军高炮二十四团一连战士、班长、指挥班长、副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股正连职干事,空军防空混成第八旅政治干部科正连职干事、副营职干事,八旅政治部组织科副营职干事、司令部直工科科长、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南空奉贤高炮靶场政委;塘桥街道组织科主任科员、纪工委副书记、人民武装部部长;塘桥社区(街道)人民武装部部长。 何宝善(1896—1979),字楚候,虽然生在“江淮甲族”,但在其出生前后的15年中,家庭迭遭祖父、叔祖、父亲之丧,“大有大的难处”,为了顾及“脸面”只好卖地,甚至把小鱼市口的祖宅也卖掉,方“风光”地把丧事办完。此时何氏这一支系已经“门祚哀微,至于斯极”了。祖母“何宜人”率领一家三代六口人搬到“娘家罗家巷的房子(典租)栖身”。少年何宝善肩负重振何氏家族的厚望,“刻苦自励”,苦读四书五经,“又写得一笔刚劲的柳字”。17岁,考上南京法政学堂, 19岁毕业并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书。当时家乡人缺乏法律知识,将律师称之为“讼棍”,何氏为淮安大户,“有许许多多扯不清的关系”,所以他不愿意在家乡挂牌执业。成家立业后,继承了何氏唯一的产业――“一爿百余年老字号的仁寿堂药店”。不久,何宝善又考取上海震旦大学继续深造。此时,他一面监管仁寿堂店务,一面读书,时而淮安,时而上海,以至子女对他均很陌生。 何宝善的舅父即淮安著名的银行家朱虞生。朱购了三角桥的一处宅院赠予其孀居多年的姐姐。这样何家得以搬出罗家巷,有了宽敞的住处。通过数年经营,何家开始恢复元气。 民国10年(1921)夏,霪雨连绵,高宝湖倒灌,白马湖决口,洪水泛滥成灾。运河西岸一片汪洋,农家田庐人畜损失无算,逃得性命者露宿西门外老人堂一带,无衣无食,嗷嗷待哺。士绅田鲁玙、郝砚樵主持义赈。何宝善参与其事,并担任县商会会长,设药局,募义款,肆力救灾。田鲁玙还赴北平,向淮安银行家朱虞生、谈丹崖、周作民及陈瀛生慕捐。后来赈灾有一笔余款,谈丹崖提议创办一所平民学校――江北慈幼院,收养无家可归孤儿和贫苦人家的孩子,教他们读书习艺。学生食宿在院,不收费用,还提供统一服装。1926年,何宝善震旦大学毕业后,拒绝了北平司法界的高薪聘请,毅然回淮担任慈幼院的第二任院长。 何宝善办学,除教一般小学课程外,开设了劳作、簿记等学科,十分重视“自立自强”和“手工劳作”教育。他请来多才多艺的老师教学生竹工、木工、金工,还购置“织洋袜的铁机”和“织毛巾的木机”教学生织围巾、袜子,让这些穷苦孩子将来有立世谋生的一技之长。他鼓励学生: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样的学校在当时使民众耳目一新,交口称赞。从江北慈幼院走出去的优秀学生,如蔡文干、沈同庆、宋宇春、李仲效、黄楚金,后来成了教师、会计、画家、纺织工程师等社会有用人才。 江北慈幼院开办之初,以谈丹崖为主筹集、捐献10万大洋为基金,用4万元买了周姓盐商的一所拥有五六十间的大宅院(原淮师附小,现楚州实验小学)为院址,用2万元购置教学设备,4万元存放在银行做流动资金。每年谈、朱、周、陈各出2千元作为正常经费。1930年,谈、朱先后去世,经费枯竭,江北慈幼院坚持到1932年,不得不停办。江北慈幼院前后办了七、八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生活管理、培养目标和学生来源等方面,均有别于同时代的小学,在社会上引起很好的反响,何宝善的善举也留在淮安人的记忆之中。 江北慈幼院停办后,何宝善又在原址上创办了“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集一”者,读书人每人集资一文钱是也。集一图书馆,是淮安文人传统的“洒扫会”基础上创办起来的,以解决穷苦学子想读书而又买不起的困难。图书馆于民国19年(1930)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藏书1703种,5767册。何宝善考虑近代翻译书籍增多,“古籍仍依四库前例酌参子目”,根据美国教育家 “杜威分类法”加以裁并,遂编成《淮安集一图书馆分类法》,书目有11大类,每大类9—12个小类,共计120个类目。田鲁玙还为何著《分类法》写了序。集一图书馆还藏有一部分明版书,私人捐赠的别集木刻版,铅字版多种,后大部份在淮安沦陷期间散失,十分可惜。何宝善在晚年曾感慨地说:仁寿堂是祖宗留下的,慈幼院是接手的,只有集一图书馆才是亲手创办的。连两块牌子也不知什么人搬走了。 随着家庭“人丁兴旺”,仁寿堂“每月供上百吊铜钱”已不敷“民生问题”和“日益沉重” 的子女教育费用开支。1934年,何宝善在“难以株守家园”的情况下,北上谋生,在北平大陆银行当了职员。次年,除母亲不愿离开故土外,全家搬到北平。在人们的心目中银行业是“金饭碗”,北平历来是文物荟萃之地。业余时,他常去逛琉璃厂,搜集“旧货”,到中山公园看文物字画展览,还纠合银行内四位同好办“五松堂画会”,将各自收藏的字画轮流在公园水榭展出。这一时期,搜来的“旧货”加上原有的“家藏”,何宝善俨然成了一位收藏家。抗战后,大陆银行业务清淡,他即从银行退休,在北平开了“真赏斋文玩店”,以鉴定古字画,买进卖出“赚取有限的进出差价”,养家糊口,直至解放。 解放后,何宝善曾两度回淮探亲。1955年他回淮探望病重的母亲,并将已有150年历史的“老仁寿堂药店”赠与同仁谋生。由于何宝善从小即有丰富的中医中药知识,又多年经营中药业,后又以花甲之年参加北京针灸专习所,学习针灸按摩,还系统地研习了伤寒理论和治疗。他从来不以此为生,为人诊治从不收一文,主要是解人之困,济人之急。1957年,何宝善夫妇再度回乡,本拟办完家事即返京,“不意为乡人挽留行医,义诊一延再延,竟达三个月之久”。他为人解除病痛废寝忘食。病人恢复了健康,他也享受了乐趣。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回乡为人治病,博得虚誉可感”。同年,北京的“真赏斋”由私营改为公私合营,次年又改为完全国营,归于北京西单商场“特艺组”。“真赏斋”从此成为历史了。何宝善至此方真正退休,颐养天年。 退休后,何宝善闲居在家把玩家藏,到了60年代,对家珍《汉?郭有道碑》(据云是国内外唯一的拓本)进行仔细地研究,并考证、著述,经过十数年的孜孜求证,终于完成著作《汉?郭有道碑考》,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1979年10月,何宝善病逝于北京。所藏文物字画,根据其生前遗愿,分批捐献国家,由故宫博物院珍藏。 何宝善少年发奋攻读,长成后,将所学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一生从事慈善事业,无论贫贱、富裕,乐此不疲。到了晚年,抱着“平安即是福,无病是神仙”的信条,注重健康,仍有所作为,著书立说,不虚度年华,对人生始终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他是后来人值得效法的家乡先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