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义门遗址
释义

元代和义门遗址(位于今北京西直门处),城门残存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是研究元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1969年拆除北京西直门箭楼时 发现了压在明代箭楼之下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的题记。城楼建筑已被拆去,只余城门墩台和门洞。楼上尚存有向城门上灌水的灭火设备。木门已被拆去,仅余承门轴的半球形铁“鹅台”和门砧石。

历史沿革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颁诏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作为陪都。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停用“蒙古国”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二月,忽必烈采纳霸突鲁、刘秉忠等人之议,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成为元朝的国都。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都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直接为明清北京城所继承。

建筑特点

大都格局宏大,规划严整。大城略呈长方形,周长约60里。有11座城门:东为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为文明门(今东单处)、丽正门(今天安门处)、顺承门(今西单处),西为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南路西),北为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城门外筑有瓮城,城四隅建有角楼,环城还有护城河。皇城在大城内南部中央地区,皇城的城墙称为萧墙,又称阑马墙,周长约20里。皇城南面中门为根星门,从根星门到丽正门之间是皇廷广场,左右两侧为千步廊。宫城偏在皇城东部,为长方形,周围9里。宫城有四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崇天门,北为厚载门。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大明殿东西长200尺,深120尺,高90尺。皇帝登极、元旦、庆寿、会朝都在这里举行。延春阁比大明殿还高,三重檐,高100尺。阁前为寝殿,又称拿头殿,内设楠木御榻,壁皆绘画。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水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为使水路运输直达大都,在都水监郭守敬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八月兴工,导昌平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汇集诸流,入瓮山泊,经高梁河,至和义门北入都城,汇入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至通州张家湾,尾注白河,总长164里,构成大都漕运系统。金水河则引玉泉山水从和义门南120余米处入城,然后沿北沟沿(今赵登禹路)南行再转东,至今灵境胡同西口内分为南北2支,南支入太液池(今中海),再从崇天门南面的周桥下东流入通惠河;北支沿皇城西墙外北流,再折而向西,入太液池北岸(今北海),构成大都宫苑用水系统。

大都城内居民分为50坊。坊各有门,门上署有坊名。城内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棋盘形,南北和东西各有9条大街。在南北向大街的东西两侧,小街和胡同平行排列,居民住宅坐北朝南。全城街道整齐划一,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在南北主干大街的两旁,筑有排水渠。

元代还在大都兴建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白云观等许多庙寺道观。至正十一年(1351年)正月,元末农民战争爆发。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大将军徐达领兵北伐。闰七月二十八日夜半,元顺帝妥欢帖木尔逃向上都。八月初二日,徐达率明军进入大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