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挤出构造模型
释义

挤出构造模型(extrusion tectonic model)又称逃逸构造模型(escape tectonic model)。莫纳和达包尼埃(P.Molnar and D.Tapponnier,1975年)提出的青藏高原及其以北广阔亚洲东部复杂的活动断裂系形成机制的动力学模型。他们根据塑性力学平面应变滑移场理论(prandtl模型),认为亚洲复杂断裂系是印度板块强烈挤入亚洲板块形成的,相当于一个刚性模块的方形“压头”,压入一个半无限空间或附有简单边界约束的塑性介质产生的两组滑移线,一组对应着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鲜水河到横断山一系列大型左旋走滑断层;另一组则对应着哈萨克斯坦、红河等右旋走滑断层;同时还解释了喜马拉雅山区等大型逆冲断层,以及贝加尔裂谷系、汾渭地堑系和南中国海等的成因。由于模型过于简化,达包尼埃等(1982年,1986年)根据一组刚性模块挤入多层粘土材料的模拟实验,进而提出了亚洲东部古近纪—新近纪的多期挤出模型,把挤出构造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印度板块的压入、印支半岛的挤出和中国东部的挤出。里洛甫(Leloup,1995年)等认为:早新生代(35~17百万年)印支半岛东北以哀牢山大型左行韧性剪切带为界向东南挤出;晚新生代(4.5~0百万年)期间,藏东和华南一起以红河右行脆性剪切带为界向东挤出。哈奇逊等(Harrison et.al.,1993年、1996年)和里洛甫(Leloup,1993年、1995年)论证了早中新世哀牢山韧性剪切带为左行剪切,4.5百万年沿红河断层为右行剪切,其位移转向发生在17~4.5百万年之间。挤出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不少人仍怀疑是否有那么大的挤出量,其最大弱点还在于它未能说明高原隆升和缩短的机制。达包尼埃则认为缩短只是印度板块影响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陆内变形被走滑断层所调节;而且缩短增厚为主的时期和以走滑挤出为主的时期是交替或依次进行的。这种机制转换的观点得到缩短说首倡人戴维的认同,但他估计向东挤出的量级要小得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