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信忍辱 |
释义 | 原文淮阴侯韩信者,淮阴①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②,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③,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④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⑤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⑥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⑦。”于是信孰视之,俛⑧出跨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注释】 ①淮阴:地名。 ②治生商贾(gǔ):经商谋生。 ③漂:指漂丝绵。 ④王孙:犹言公子王孙,这是对韩信的尊称。 ⑤屠中:屠宰市场。 ⑥中情:内心。 ⑦袴下:两腿之间。 ⑧俛(fǔ):同“俯”。 【文言知识】 说“孰视” 上文“于是信孰视之”中的“孰”,同熟,意为仔细、反复;“孰视”可解释为反复地看,句意为于是韩信反复地看对方。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来,孰视之”中的“孰视”,可解释为仔细地看。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人物形象韩信:忍辱负重,具有顽强意志,不服输。 人物介绍汉朝楚王韩信(约前228年—前196年),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楚王、上大将军。楚州区镇淮楼东侧建有韩侯祠。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座驾:五明骥; 兵器:鱼肠剑; 经典之战:暗渡陈仓(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井陉之战(背水一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 官爵:执戟郎中---连敖------汉军大将军兼左丞相---大将军兼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