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州五大宫调 |
释义 |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宫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州宫调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 宫调揭秘中国传统乐学中概括律高、调高、调式间逻辑关系,用以表明调性的基本理论。自周代宫廷乐师创造十二律理论之后,中国音乐的宫调理论始终是以十二律体系为基础的。传统乐学中无"音阶"这一专用名词。在表达音阶概念时,常常从不同角度分别使用音、律、声、调等词。一定音阶(音)的各个音级(声),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律),按一定规律组成相互间的关系。音阶的阶名叫做宫。宫与调之间存在从属关系。宫音是音阶的首音,在音阶中又以某声(音级)为主构成一定调式(调)。 传统乐学中七声音阶各音级有五正声、二变声(又称偏音)之分。五正声的名称为宫、商、角、徵、羽。理论上将七音中的第四、第七级视作降低半音的宫声和徵声,因此得名为变宫(第七级)、复徵(第四级)。在不同的音阶形式中,这两个变声又可视为高低半音的两个不同位置,也就是在二变的律位上,可有四个偏音。它们在传统乐学中的名称为:清角、变徵、清羽或闰、变宫。 传统的宫调理论大致有4种系统:①律、声命名系统。②琴调系统。③工尺谱系统,或以弦序、孔序为标志的燕乐和民间音乐的宫调。④词曲音乐和南北曲声腔的宫调系统。其中第①种系统在理论上比较严密,在中国音乐史上始终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与技术规范。 在后来戏曲家著作中,宫、调、宫调诸语常作概念上的互换,从而丧失了术语的作用。戏曲音乐转而采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谱中的煞声字来表明它的宫和调,在民间传谱中采用了小工调、凡字调等调名。而它原有的燕乐调名已无宫调涵义,只具有曲调分类的作用。 宫调沿革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我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因而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至明代嘉隆年间,海州五大宫调已逐步形成。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兴旺,大运河盐运南来北往,一方面地域沟通,艺术交融,使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渐趋成熟;另一方面汇集于当地的一批盐商富贾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文人墨客,对海州五大宫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而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特色和个性逐步形成。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 珍贵遗产1980年后,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五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将对明清小调研究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宫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