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中村 |
释义 | 1 山东省垦利县胜坨镇海中村海中村位于胜坨镇政府东3公里处, 东与海北村、海南村相连,西与小巴家村为邻,北与中国万达集团接壤,南与东营区交界。该村地势平坦, 现有面积197公顷。由于处于胜利油田中心矿区,近30年来,胜利油田在该村土地上共打油气井407口,占地5256.95亩,使该村成为典型的无耕地村。村内街道路面全部实行了硬化,省级干线永(安)莘(县)路东西横穿过境,交通四通八达。2000年,全村共有293户,总人口122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全村现有苟、李、秦、左、张、王、邵、许8个姓氏,其中苟氏最多。村民都为汉族。 ◎ 村史简介据口碑,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苟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时因驻地依水靠海,经常遭受海潮侵袭,群众祈求安康,故以吉祥嘉言命村名为“小宁海”,意思是临海比较安宁,并沿用至今。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时,小宁海村分为三个生产大队,即海中大队、海北大队、海南大队。1984年海中大队改为海中村。属垦利县胜坨镇所辖。 ◎ 经济发展195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1万元,1978年9.9760万元,2000年130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所占之比为2∶42∶56。2000年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30万元,人均纯收入6500元。 ◎ 村庄建设海中村大力推进环境整治,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模式、统一建筑队伍、统一进料渠道、统一工程标准的原则,进行了新村建设,集体投资300余万元配套了新村基础设施,使43户村民喜迁新居;亮化村内街道4条,粉刷文明示范街3条,硬化新村道路400米,投资6万元,对村内的3000米地沟进行清理,更换盖板750余块;投资4万元,对新村内的两条街道进行电网改造。 ◎ 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从村情民意出发,组织实施了“建设一个文化阵地、开展一项创建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制度”工程。投资12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农民文化大院;投资60万元,建成了集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一面长80米的毛泽东诗词墙,提高了村庄的文化品味。投资150余万元对三海小学进行改造,更换了高档桌椅,配置了空调,基础建设在全市达到一流水平。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先后建起了图书阅览室、音像室、健身室等,还成立了秧歌队、文艺宣传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强化政策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使广大农村群众及时掌握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认真组织了“十星级文明户”创评、评选优秀党员和争做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等一系列弘扬文明道德思想、激发党员干部群众创业热情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形成了一整套评选工作制度,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建立健全了治保、调解、巡逻、帮教、普法“五支队伍”,社会治安和油区治安秩序良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主要荣誉海中村是垦利县经济强村,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垦利县第二位。1995年荣获“东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7年6月东营市委授予“创五好先进村”称号,1998年至2000年,先后荣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十佳卫生村”“省级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五年保持垦利县“党建经济强村”荣誉称号。 1997年顺利通过小康村验收。1998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文明单位”。1999年被中共东营市委授予“创五好先进党支部”称号,被东营市爱卫会授予“十佳卫生村”荣誉称号。 ◎ 大事记1943年,苟温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成立第一届村党支部。苟玉香任党支部书记。 1964年3月,建砖窑厂1处,为本村第一个工副业项目。 1964年8月,胜利油田在村内打出全国第一口日出千吨高产油井--坨11井。 1965年3月3日,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视察坨11井。 是年秋天,朱德委员长视察坨11井。 是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视察坨11井。 1966年春天,石油部部长康世恩视察海中村,并就油地关系召开座谈会。 是年3月,全村用上自来水。 1969年,全村800亩盐碱地经过改造全部种植水稻,并获丰收。 是年,建成第一个村办水库。 1973年,海中小学建成,总投资2万元。 1980年,全村通电。 1987年,村建筑、安装队成立。 1991年,海中小学教学楼落成,系全县第一家村建教学楼。 是年,全村街道全部实现路面硬化。 1992年,东营市市长张庆黎视察海中村。 1995年3月,全村“农转非”。 1996年,新村建设起步。次年,8户群众搬入新居。 1997年,实现“小康村”。 1998年,占地528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的村文化大院建成。 ◎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建国初期粮食平均亩产40公斤,总产2.8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150公斤, 总产9.5万公斤;建国初期农业总产值2800元,1978年为1.835万元,2000年为5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以农为主,无人从事第二产业。1978年村砖窑厂建成,从业人员达到150人,年产值8万元,实现利税560.9元。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0人,实现产值1136万元,实现利税341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从业人员12人, 产值210元,利税23元。1978年从业人员37人,产值1200元,利税130元。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30人,年创产值1514万元,利税450万元。 ◎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建国前村内就有了自己的学校,但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40%。建国后,逐步改善了办学条件。1991年,从村集体公共积累中拿出8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小学教学楼1栋,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20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4人、 大专9人。1997年投资120万元新建了高标准农民文化大院,成为全村宣传党的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技知识的中心。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50元; 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粮食330公斤, 人均纯收入187元。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8万元。 全村拥有电话210部,拥有电视机293台,三分之二的农户用上了电冰箱;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80辆,其中个人拥有70辆 (包括轿车33辆,货车21辆,其它车辆16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 村民住房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1994年以来,村两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从本村实际出发,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同步进行、以新村建设为主的方法,逐步兴建海中新村,并实行了“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模式、统一建筑队伍、 统一进料渠道、统一工程监理。到目前为止,新村内已建住房63套,其中包括360平方米楼房4套, 170平方米平房31套。新村内水、电、路、讯配套,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见雏形。1998年12月,海中村被省人事厅、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积累的增加,村民福利待遇逐步提高。村集体投资80万元把村内街道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为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管;为每个儿童出资200元办理了幸福保险; 对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助金; 投资5万元对全村用电线路进行了维修,保证了群众用电安全;为解决群众农副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投资30万元兴建农贸市场1处;全村实行了面粉免费供给制。 组织建设1943年村民苟温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61年成立村党支部, 苟玉香任村党支部书记。 自1961年至2000年先后有6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年成立革委会, 张学海任主任。1984年改为村委会,至2000年有2人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 2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海中村◎ 基本概况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海中村 邮编:510388 拼音:hǎi zhōng cūn,常住人口约 2000人。村民主要以务农为生。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海中村三面环水,河岸绵长,是著名的千年花乡。建有村内幼儿园、养老院、小学、卫生站、海中公园、市场。 525路公交车(海中村总站-汾水小区总站) 207路公交车(广州花卉博览园-站南路总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