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云楼 |
释义 |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经过六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顾氏家族示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故此过云楼藏书终年置于秘室,隐而不宣。民国时期,应好友傅增湘的再三要求,顾鹤逸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阅书后凭记忆默写书名,后发表《顾鹤逸藏书目》,过云楼藏书方大白于天下。 简介过云楼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古董的地方。在1993年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得到了照原样全面的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的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根据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春季嘉德全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过云楼所藏近 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罕见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该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苏州私家藏书聚散无常,但流传有序。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即多个藏书家的藏书散出后,由一个当地藏书家获得。顾氏所藏古籍,大多来自苏州藏书家散出的图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目录学专家谢国桢曾看过顾氏部分善本,他认为过云楼有相当一部分藏书来自莫友芝的家藏。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人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收藏。 考察顾氏藏书,应追溯到顾文彬。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而发扬光大。《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 过云楼藏书的传承曾数历惊险。先是清末民初时,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经济财阀支持下,眈眈于过云楼藏书,但未能得逞。抗战时期,为避战火,过云楼曾将八百余部藏书陆续转往沪上租界。“文革”浩劫中,顾氏过云楼亦被查抄,后查抄物归还了顾氏后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购得顾家藏书共541种,现辟出专室陈列保存。过云楼藏书如今已分属各处,然而顾氏几代人历经150余年风雨沧桑,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毕竟传到了今天。 风雨守护人顾氏家族收藏书画的历史,可追溯到我的五世祖,至四世祖顾文彬(1811-1889),尤其钟情古书画的收藏,他一生殚精竭力,多方搜求,积累书画墨迹达到数百件之多,作品的时间自晋唐至明清,连绵千年,其中有不少为传世的赫赫名迹。为此,文彬公特意营建过云楼和怡园,在楼园落成后的第六天,他就辞去浙江宁绍台道的官职,返家燕居,沉潜于书画艺文之中,怡怡自乐。他在晚年精选所藏书画250件,编纂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著录了他一生搜集、赏析、研究历代法书名画的业迹。 文彬公之后,到祖父顾麒士(1865-1930)一代,在继承文彬公留遗的三分之一藏画基础上,又在进一步的扩充。祖公麒士自己是一位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家,尤其所作山水画清逸蕴藉,名重于世。凭藉他博厚的艺术素养和睿敏的眼光,广取博采,将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的全盛时期。麒士公于收藏方面化费的心力和取得的成功,可在编撰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得以窥见。 自古以来,创业艰难,而守业更难。历史上曾有多少雄视一代的大收藏家,如明项子京、清安仪周、梁清标等,收藏之富都曾辉煌一时,然而,或因后世的奢侈挥霍、争产夺业,或经社会动乱、时代变迁,或遭水火灾祸,皆不能世代相守,以致散失损毁,有负先人的苦诣。过云楼在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前三代先人呕心沥血,创建起足以雄视江南的书画宝库,如何长期完整地保存这批历史文化遗宝,则是后世人面临的难题。文彬公当初名藏画室为过云楼,除了表现视书画为过眼云烟的豁达心胸外,不无含有藏祚不永的隐虞。果然如先公所料,民国以后,军阀混战,外患不断,特别是在日寇侵华的时期,江南沦陷,环境险恶,过云楼所藏书画经历了一次次劫难。 先父则扬(字公雄,1897-1951)和先母沈同樾(1896-1978)承继了父辈析分的四分之一的书画藏品,数量也有三百余件之众。当时居住在苏州朱家园,1937年8月16日,日军对苏州进行空袭,一颗炸弹落在我家的院子里,炸毁了窗户和院中杂物,万幸的是书房内的书画未伤毫发。父母亲唯恐再次遭难,急急携带一部分书画精品,避光蠡墅镇,后来又雇船载画箱迁至光福山区。1938年初,在姑母顾延的帮助下,父亲决定将书画随同我们全家搬到上海的租界,不料派来运输的卡车在半途发生意外,停在常熟城外的路上,又遭到日本兵的盘问,幸好有一位随车前来的日本友人应付,方把他们支走。见此危急情况,父亲匆匆随装满书画的卡车,先赴上海。两个儿子因车上装满画箱,没有位置,被留在了常熟汽车站的小店里,直到第二天另派卡车,才由家人接回上海。 这些书画在父亲和母亲的保护下,历尽了艰险,终于避过了劫难,安全地保存下来。我们一家在上海度过漫长的七年,当时经济拮据,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但父母亲节衣缩食,始终没有出卖一张古画。他们说:这批书画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中国艺术精华,必须世守下去,发扬光大。 解放以后,社会稳定,国家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不必再有过眼云烟的担忧。1951年,父亲在病榻说出了思索多时的想法,作出决定:“还是献出来,把我们的书画收藏献给国家吧。”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遵照父亲的遗愿,于1951年、1959年将家藏法书名画308件捐赠上海博物馆。至此,过云楼藏画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批书画得到了最好的归宿。如果说,顾家上几代先辈出于钟爱书画、潜心研习的宗旨,在收集历代书画名迹方面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财力,那么后两代人为了呵护、征集和充实这批珍宝,其间历经的艰险困顿,真是甘苦自知,为外人所难以感知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视收藏的古书画已不是一家之私产,而是升华为保护中华历史文化、祖国文化遗珍的神圣职责。这批书画珍品归入国家博物馆,能得到更为妥善的保藏,同时又为深入研究、为进一步宣传宏扬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作用,正可谓“过眼云烟”化作“映世霞晖”,我们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 珍品图过云楼珍品很多,取其二三者以飨读者 明 徐渭 墨花图卷 清 王鉴仿古山水图册 清 恽寿平 为苍濡作山水图扇页 纸本水墨 纸本、水墨设色 (各) 纸本水墨 纵33.5厘米 横522.8厘米 纵24.1厘米 横30.6厘米 纵17.9厘米 横56.5厘米 历史画卷过云楼及怡园旧址原为明代吴宽所有,清代同光年间被曾任道台的顾文彬购置,重新修建。由于城市建设,宅邸前半已成马路,现在临街处即是原来庭院深处的藏书楼。因是周六,房地产公司不上班,我们也就无缘进到院中登临过云楼。怡园本为过云楼私家花园,乃苏州众多园林之一,现已开放。内中多名人如翁方纲、顾文彬、顾廷龙等题字,翁方纲嘉庆癸亥所题“石听琴室”,并非因怡园而作,系顾文彬后见翁氏题词切合庭园布置而摩写,并跋曰:“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少文抚琴,众山相应。琴固灵物,石亦非顽。儿子承于坡仙琴馆操缦学弄,庭中石丈有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殆不能言而能听者耶?覃溪学士此额,情景宛合,先得我心者,急付手民,以榜我庐。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季冬之月怡园主人识。”室内古琴抚然,室外湖石嶙峋,表达主人雅趣且超然之情怀。 相关信息宋代百科全书走出密室 八百年传世孤本出自过云楼 40册流传八百年、至今保存完好,密藏苏州过云楼至少达150年之久的孤本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现身嘉德拍卖公司,将于5月15日拍卖,估价1100万至1200万元。 嘉德公司2005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0日至15日在昆仑饭店举行。嘉德公司古籍善本部经理拓晓堂介绍,这次嘉德公司征集到的一批苏州过云楼的藏书,共有178部,400至500册,数量非常可观,总估价2100万元。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一套40册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估价1100万至1200万元。 苏州阊门内铁瓶巷,在过去曾经有过一所大宅院,名为过云楼。它不仅以布置精巧的庭园——怡园而著称,同时更以贮藏了大量书法名画、版本书籍而名重于世。过云楼藏书源于何时现已不可考,但从清道光年间楼主顾文彬给其子的信中可以得知,早在150年前,过云楼就已经有了图书古籍的收藏。到了清末,过云楼在顾鹤逸的手上不仅成为书画收藏上千幅的藏画楼,同时也成了集藏宋元旧刻、精写旧抄本、明清精刻本、碑帖印谱800余种的大型藏书楼。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翁连奚说,原来公认的过云楼以收藏书画著名,但对过云楼的藏书知之甚少,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傅增湘先生去过云楼看书,才对过云楼的藏书有所了解。其中不乏宋元明清历代善本和名人的稿、抄、校本。拓晓堂透露,过云楼里面实际上还有一个很秘密的密室,顾家的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的,他们的藏画可以给朋友看、欣赏,但是书籍是秘不示人的,这是历史习惯。 翁连奚介绍说,过去一直认为宋版的《锦绣万花谷》,与日本静嘉堂所藏的《锦绣万花谷》为同一版本,这次发现这部书的字体不同于日本静嘉堂刻本,且未见著录,是宋代的孤本。 记者了解到,1951年和1959年,过云楼顾氏后人,先后两次将所藏的三百多件书画精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过云楼历经150余年,集藏的书画珍品,有了它们最终的归宿。然而过云楼几代人密藏、从不轻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有大约四分之三转归南京图书馆收藏,尚有剩余的170多种图书留存民间,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最近这些图书被嘉德公司征集拍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