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年旧事 |
释义 | 过年旧事是指过年时候要办的几项事情,大概有以下几项内容:掸尘去秽迎新年、爆竹声中辞旧岁、大红春联添喜气、粘挂门神求平安、年画装点满院春、合家团聚年夜饭、守岁迎送一宵中、招财进宝迎财神 含义英文“ Have the Spring Festivalnews” 指的是回忆初时的春节往事。有些愉快的事或者难忘的事等。 过年: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掸尘去秽迎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过年是一年中最传统和重大的节日,也数农历过年的春节最为盛大隆重了,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个吉祥民俗,把年节装点渲染得喜气洋洋、绚丽多彩。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些地方是十二月二十四)祭灶以后,人们忙着作过年的准备了,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掸尘,又称扫尘,一般在送走灶老爷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清人《帝京岁时纪胜》:“送灶神后,扫除祠堂舍宇。”故民谣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之语。 爆竹声中辞旧岁:在中国的民俗中,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在这天中,人们除了扫去房屋的尘土,就是包饺子,然后放鞭炮,送走灶神,让他帮着去给天帝说些好话,来年有个大丰收,也在鞭炮声中结束过去的一年,预示着新一年的到来。 鞭炮:过年过节,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含义“ 这风俗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到春节,华灯璀璨,锣鼓齐鸣。鞭炮声 此起彼伏,为沸腾的大地奏起了新春之曲。空中流光异彩,百花争艳,为佳节谱写了快乐的篇章。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释放的烟尘,溅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会造成一些人员伤亡。随着社会和人们的文明进步,对春节放鞭炮这种习俗的弊端,已引起各界的重视。以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现未解除。 饺子: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祭祖 农历的大年二十九下午由家族长者组织,全家族所有男性带起鞭炮一直两盘,香,纸钱。到祖坟祭奠,不行叩拜礼,大年三十早上由家族长者组织,全家族所有男性带起鞭炮一直两盘,香,纸钱。到祖坟祭奠,磕头按照备份排列,年龄辈分最高的长者站在首排,同辈个站一排,依次类推最低辈分站在最后一组,作揖两个,磕头三个。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