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家社会主义 |
释义 | 国家社会主义(德文:Nationaler Sozialismus),这个政治词汇源于德语,在中文语境中尚无明确之译义与概念,易与纳粹主义(Nationalsozialismus)混淆。纳粹主义有时亦译作“国家社会主义”,然两者之意义并非全然等同。国家社会主义之涵义乃广于纳粹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乃起于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1890年代),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于德国境内流行的政治思潮与运动,其概念乃融合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但并非纳粹主义,因其基本上不含种族主义之内涵。这里National真正的含义是指民族,符合了希特勒的“种族至上论”以及种族清洗做法。 具体内容一种反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试图利用国家权力进行社会改良的改良主义思潮。国家社会主义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体,是高度民族化的社会主义。很大受到法西斯主义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也具有法西斯主义那种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是绝对物,所有个人和集团都是相对的,国家是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国家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那种生产资料个人所有的制度,而是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这一点类似与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但二者却有本质区别。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表面上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只是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分配权,但实际上却是将一切分配权集中在少数人(官僚、独裁者)手中。这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着本质的区别,表面上体现了国家民族作为最大且唯一的绝对物的意志,但实际上是在对封建换名称罢了。 在非常时期,国家社会主义表现出来的力量可以是惊人的。国家社会主义的缔造者是二战罪犯阿道夫·希特勒,他创造的国家社会主义也包含很大种族主义的影子,比如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他说到:“人种有优劣之分,优等人就是主人,主宰者,统治者,劣等的人就是奴隶,被统治者,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应该他统治世界。”其实这体现了国家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一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国家社会主义反对国际主义。他的话如果深入理解,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认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其他民族都是我们的敌人和竞争者,这个地球上最终只有一个民族可以生存下来,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一切国际主义思想必将葬送整个民族的前途。他提出:“国家社会主义的国家就代表着他的民族,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集权的国家,国家的所有公民必须要有国家至上的意识,把国家看成高于一切。”他认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努力保持那些产生文化和创造高级人类的美与尊严的原来的民族成分”,他强调:“要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国家的根本就要实行领袖原则,领袖应该有领导整个民族和国家,主宰世界命运的的权力。”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其独裁的意图,其封建专制的本质。 国家社会主义极度反对和平主义,认为和平主义是最消极的思想,也是劣等民族的共有特征,这就是在宣扬他的种族理论。他认为,和平主义本身并不能避免战争,不能逃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竞争模式。它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幻想和苟安。这种民族已经被历史证明,他将会灭亡或别其他民族奴役。纳粹主义者宣称,和平主义本质是政府对民族的欺骗,是对政府无能的借口。和平主义本身不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他只代表着某个统治者,统治集团的利益(不过是他们想更安稳的维系他们腐朽的统治罢了)和平主义也代表了一些个人的苟安意识,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危害将是致命的,和平主义并不能真正代表着和平,因为导致战争的不是人的思想意识而是资源的短缺,生存空间的不足这类客观情况。和平主义只是不顾这些现实状况的消极幻想,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的本身已经宣告了和平主义的死刑。而这正是犯了极大的哲学错误。希特勒在“生存空间论”中强调:“努力消灭我国人口与我国面积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引导我国人民从目前的有限的空间走向新土地的道路”,就是要扩张领土范围,发动战争,建立世界统一体制和秩序,实现他个人的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这也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石。 国家社会主义也反对民主,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中的共产主义完全相反,表面上他认为民主主义不过是资本主义对世界撒的最大的谎言,但实际上,资产阶级比他还先进。希特勒曾经指出“要在吵闹的议会大厅内想把成千上万的议论者的意见统一起来,这本身就需要奇迹”,这也表现出其独裁的意图。他认为,民主主义本身就具有欺骗性质,他不过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其本身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绝对的民主且不论他是否能够实现,就算他能实现其代表的也只能是大部分人的个人利益。而相对的民主除了能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外,没有别的意义。民主主义是政府和小市民主义的一种媾和,他是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部分人的个人需要,是一种消极的不进取的思想。而社会达尔文主义中的国家竞争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民主主义会消磨整个民族的民族主义意识。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希特勒认为这是牺牲民族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是对民族和国家的出卖,但实际上是为了他的独裁统治作理论铺垫罢了。 历史发展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有F.拉萨尔和J.K.罗贝尔图斯。在马克思主义刚诞生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刚出现的时候,拉萨尔主张实行普选制和工人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罗贝尔图斯认为工资应随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主张由国家制定工资标准,实行社会改革,以解决由资本和土地垄断而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工资下降问题。他们回避国家的阶级性,打着社会主义招牌,鼓吹社会改良,实际上是要维护资产阶级国家的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这种思潮在刚刚形成的社会主义各流派中有相当的影响。后来A.希特勒则利用国家社会主义,推行法西斯统治和对外侵略。 背景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强人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完成了德国统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俾斯麦既反左又反右,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既保护了王朝利益,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俾斯麦的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称为王朝社会主义(德语:Staatssozialismus)。但自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渐渐形成一个观点,以前那些旧王朝的国家精英们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既不同于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位置思潮出现。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应该看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最初活跃于经济政策方面,随后再开始深入到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方面。 俾斯麦的王朝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也因此为国家社会主义追捧,并被追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前身。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依赖、倡导国家机器直接操控生产资料的一种既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经济架构被称为国有社会主义(英语:state socialism)。国有社会主义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同,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计划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和分配权。 工业家、作家和政治家瓦尔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在1916年《即将来临的日子》(德语:Von kommenden Dingen)写道,未来的“人民政府”将弥合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裂痕,并强迫资本家们接受国家的旨意。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财产分配,鼓励增加公共教育,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参与,消除垄断和防止投机和懒惰。拉特瑙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义者,并对国家社会主义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18年之后,德国的政治思潮出现了一股试图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保守革命运动。但国家社会主义则反向出现了反对民主主义的倾向。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不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反而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是谎言。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部分人个人需要的满足。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会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 在意识形态方面,国家社会主义认为国家是绝对物,所有个人和集团都是相对的,国家是个人真正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体现,个人必须绝对服从国家。 战争经济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内有部分人士提倡战争社会主义(德语:Kriegssozialismus),即透过中央统制的经济制度来因应战争。此种主张是往后纳粹德国总体战经济制度的雏形。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工人被要求入伍;而工会与行业协会也成为战争机器的一部分。自由经济因此受到严重压制,旨在提高武器装备生产的中央计划取代了市场经济。消费品开始出现配给制。战争社会主义概念正是通过这些重要步骤过渡到国家社会主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