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日罕特姓 |
释义 | 包日罕特包日罕特,读音作bāo rì hàn te(ㄅㄠ ㄖˋ ㄏㄢˋ ㄊㄜ)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察哈尔蒙古包日罕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一.姓氏渊源:包日罕,是蒙语“老佛爷”;特,是蒙语“金贵”、“王”、“最好的”;包日罕特氏,即蒙古语“金佛爷”之意,指地为姓,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包日罕地区,该地区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铁矿,是古代蒙古族人视为珍宝之地,因而察哈尔蒙古中有人引以为姓氏。 “察哈尔”,是古突厥语,意为“汗之宫殿的侍卫”。蒙古察哈尔部的前身,是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当时这支一万余人的军队是从蒙古各个部中择优挑选混合组成,驻扎在成吉思汗大帐周围,日夜警戒汗帐内外,还兼管汗帐中的兵器、车马、文书、饮食、府库等事务。察哈尔部因勇猛善战和周密的护卫,赢得了成吉思汗的称颂和喜爱,赞誉其为“利剑之锋刃、盔甲之侧面”。此后,这支护卫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势力非常强盛的部落集团。 古代蒙古察哈尔部,原驻牧于阿尔泰山,强盛于明朝时期,成为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汗位。明朝时期,察哈尔本部分八个鄂托克(部),即敖汉部、奈曼部、苏尼特部、乌珠穆沁部,称岭南四察哈尔鄂托克;另外的鄂托克部、主固特部、布里雅特部、阿刺齐特部,称岭北四察哈尔鄂托克。统称为察哈尔八部万户,为蒙古左翼三个万户之一。 清朝皇帝又将察哈尔部蒙古以分散驻防等形式,迁居于全蒙古各地,因此蒙古九部以及兴安岭至天山的三十八旗,都有察哈尔部蒙古,但族人相对集中分居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 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满清政府将察哈尔蒙古部众迁徙到今河北的张家口、宣化、山西大同边外安置。后来乾隆大帝为保卫和开发新疆地区,有计划地戍边移民,分别征集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索伦部)、察哈尔蒙古部的兵丁移驻新疆西北边塞。到清乾隆二十七~二十八年(公元1762~1763年),一部分察哈尔蒙古兵丁携家眷迁驻新疆,安置于博尔塔拉充实边防,永久驻守,其后裔子孙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部分蒙古族人。 包日罕特氏,即察哈尔蒙古苏尼特部中的一支氏族,居苏尼特旗包日罕地区,在清朝中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宝氏、金氏、铁氏、孟氏等。 二.郡望:苏尼特旗:“苏尼特”一词来源于蒙古族远古一位部落首领之名,汉籍记为“雪尼惕”,后为蒙古族古代部落名,为远宗室第十七世孙所部之名。苏尼特分为两旗:苏尼特右旗通常称西苏旗,位于自治区中部,锡林郭勒盟西部,是锡盟的西大门,东邻苏尼特左旗、镶黄旗,南靠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商都县,西接乌兰察布市的四子王旗,东北与本盟二连浩特市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十八公里。在历史上,苏尼特右旗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辽阔草原,秦、汉时期为上谷代郡之北境,东汉时期为乌桓鲜卑居之,晋朝时期为鲜卑拓跋氏地,隋、唐时期为突厥所居,辽国时期为抚州,金国时期属西京路,元朝期间始创立行省制度,归兴和路,建行省区划。后金政权在统一漠南蒙古后,在后金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正式设旗的建制,成为右翼苏尼特旗。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归察哈尔省,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沦陷后属伪蒙疆政府,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政权取代了世袭的右翼苏尼特封建政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2月成立牧民会,同年8月成立苏尼特右旗人民政府,1949年8月政府迁至温都尔庙,1958年再迁至赛汉塔拉镇。1969年11月,苏尼特右旗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80年5月,苏尼特右旗重新划归锡林郭勒盟管辖。苏尼特左旗通常称东苏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北部,该旗东临阿巴嘎旗,西接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南连正镶白旗、正蓝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达三百十六公里,东苏旗96.7%的面积属于草原,其余为丘陵、沙地和湖盆低地,湖泊十数个,大小清泉举目皆是。东苏旗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雨水偏少,日照充足,旗人民政府驻满都拉图镇。据史料记载,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初,苏尼特部落在额尔额贡嘎鲁特、奈嘎力纳布其图等地游牧。后金崇德三年(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其部族首领率部南下归顺清朝。公元1641年,满清政府设置苏尼特左翼旗和苏尼特右翼旗,并延续至今。苏左旗历经三十五代君王,传承王位三百零五年,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7月,苏尼特左旗人民政府成立,旗政府设在满都拉图镇。 博尔塔拉州:“博尔塔拉”是蒙古语,汉语译为“青色的草原”。其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博尔塔拉曾为塞种人的游牧地。西汉初期,博尔塔拉相继为月氏、匈奴、乌孙等的游牧地。西汉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派校尉常惠使持节护乌孙兵,博尔塔拉归其节制。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博尔塔拉为其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尔塔拉为柔然、悦般的活动区域。西魏至隋朝,为西突厥占据。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西突厥归属隋朝政府,博尔塔拉一带自此又与中央政府恢复了隶属关系。到了唐朝时期,博尔塔拉才以“双河”的名字出现于史册。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契丹人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了西辽王朝,葛逻禄遂隶西辽,并在今天的博乐市西南建立孛罗城(部分史藉中称作“不刺”)。汉族随契丹人西迁进入博尔塔拉。元、明时期博尔塔拉为蒙古族游牧地。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博尔塔拉隶属阿里麻里行中书省。成吉思汗曾把博尔塔拉在内的额敏河流域封为其三子窝阔台的领地。《元史·列传》亦第一次把这里称为“博落脱儿”,也是今天“博尔塔拉”地名形成的开始。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瓦剌人进入博尔塔拉游牧,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准噶尔首领巴图尔浑台吉征服阿拉套山的两个哈萨克部落,博尔塔拉为蒙古准噶尔部所辖。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朝中央政权建立。此时,瓦刺部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史称厄鲁特四部或卫拉特四部。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之后,准噶尔贵族内部因权力之争发生内讧,内战持续不断。至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政府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七十余年,才最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贵族的地方割据势力,继而又平定了南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了西域。清政府统一西域后,在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措施,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在惠远设“伊犁将军府”统辖除阿尔泰地区以外的整个新疆军事和行政事务,同年在精河东岸筑安阜城,在大河沿、大营盘、小营盘等地派兵驻防,在固尔图、托多克(托托)、精河、托里、五台、四台、三台等地设军台、营塘,并在博尔塔拉一些要害地界和国境线上还陆续设置了二十一所卡伦,保卫边境。清乾隆二十七年,精河开始屯田,主要是兵屯、民屯和遣屯。屯田事业的兴起和维、汉、回等各民族陆续迁入,不但使博尔塔拉的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而且为博尔塔拉现代民族格局逐渐形成提供了条件。清乾隆二十八~二十九年(公元1763~1764年),清政府分两次从张家口征调察哈尔蒙古族官兵两千名西迁戍边,其中一千八百名携眷移驻博尔塔拉、哈布塔海和赛里木湖一带。察哈尔蒙古族移驻博尔塔拉后,轮换驻守二十一个卡伦(边境哨所)。蒙古族察哈尔八旗骁勇善战,坚决反对分裂割据,英勇抵御外侮,不愧为祖国的忠贞儿女。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年轻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领十七万族众,不畏艰辛、义无反顾地东归祖国,他突破沙俄重重围追堵截,只有七万多人回到了祖国,其西路默门图一旗约四百户三千人被安置在精河一带游牧,隶伊犁将军节制。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把西域改称新疆。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农历2月,沙俄侵入精河,逼迫驻牧精河的土尔扈特贝勒归附,但其誓不相从,率众奋勇迎敌。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义举,是一部威武悲壮的史诗。民国二~三十一年(公元1913~1942年),博尔塔拉境内的精河县、博乐县、温泉县相继设立,隶属伊犁行政长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同年冬,博尔塔拉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开展游击战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驻精河、博乐两县,揭开了博尔塔拉历史的新纪元。1954年7月13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