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释义 |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形式和实质(私人垄断资本 国家同私人共同垄断 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形式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再生产的调节(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 财政调节 货币调节 收入调节 国家计划调节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内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开始干预经济活动,存在一些国家垄断资本形式(例如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有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准备战争,扩大财政预算,增加军事采购,由国家投资或以国有化方式,兴建或扩建钢铁厂、造船厂及其他军工厂。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萌芽形式,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不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战争和经济破坏,各交战国都出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紧张的现象。为了动员和集中力量支持战争,它们纷纷设立战时经济管制机构,对各重要部门的生产、原料分配、劳动力调度、运输工具的使用、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分配以及贸易、金融、物价、工资等实行国家直接控制和强制性的调节。政府增加税收,增发通货和公债,并通过军事订货、给与津贴和政府贷款等方式资助私人垄断组织。国家还将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并拨款兴建一批工厂,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列宁根据这些事实作出一般垄断在转变为国家垄断方面,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的论断。不过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带有非常的、军事的性质,列宁准确地称之为“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争结束后,随着各国解除战时经济管制,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过渡,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弱。 1929~1933年爆发了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并颁发各种经济法令,设立各种经济管制机构,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新政”(见罗斯福新政)和德、意、日的法西斯式统制经济。30年代的大危机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的狭隘占有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单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资本主义的市场价格机制,已经不能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经济实行全面的干预。在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以赤裸裸的形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虽然物价、工资管制、物资配给等一些战时经济统制措施被逐步取消,部分战时国家投资兴建的国营企业转卖给私人,但是各国为了防止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重演,美国为了加强军备,加强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和日本为了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使经济现代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削弱,而是进一步发展起来,这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5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生产高度社会化同私人垄断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更加广泛和持续地发展起来。 发展原因①资本主义生产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扩大。垄断组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具有空前庞大的规模。但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由于垄断资本剥削的加重而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生产的扩大日益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因此,垄断组织越来越需要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扩大国家投资、国家消费、国家资本输出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等各种形式,替垄断资本不断地扩大国内外市场。 ②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矛盾的加剧。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国民经济的门类愈益增多,部门间、部门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关系更加复杂,从而客观上愈益要求按比例地调节社会经济,但垄断组织都以追逐高额垄断利润为唯一目的,依据自己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估计而推行各自的计划,相互间进行激烈竞争,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更加发展,这就不得不由国家出面干预。 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新产业领域的开拓,需要巨额的投资同个别垄断组织资本量相对有限的矛盾突出起来。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兴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新兴部门,它们所需要的巨额投资,往往不是单靠个别垄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所能完成的。这就要求由国家来集中资金,进行投资,或资助私人垄断组织。④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同私人垄断组织单纯追求自身眼前利益的矛盾趋于尖锐化。在当代条件下,科技研究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度社会化的现代科技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不仅数量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垄断组织往往单独无力或不愿承担,而且需要有复杂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更超出个别垄断组织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还要求有大批科技、管理的专门人才和熟练的劳动力,普及中等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也是个别垄断组织不愿承担的。于是,垄断资本家便要求由国家来承担这些任务或给垄断组织提供各种补偿和资助。 ⑤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化同民族市场的狭隘界限的矛盾也不断加强。为此,资产阶级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帮助私人垄断资本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对外扩张,并以国家资本输出等方式,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开路。同时,还由国家出面,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经济共同体,实行国际性垄断。 总之,在现代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深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觉悟的提高和组织力量的加强,使垄断资产阶级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于是他们在加强军事官僚国家机器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所谓“福利国家”的一整套社会改良措施,以调节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主义国家的兴起,垄断资产阶级也不得不通过国家采取各种新形式,进行经济渗透,施加政治影响,以维护自己在原殖民地的利益。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它们在销售市场、投资场所、能源、原料、货币金融等问题上矛盾的激化,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使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也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形式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和国家调节两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区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消费(采购)和国家调节三种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划分为国家所有制经济、国家财政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国家政策与计划调节三种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既是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调节的一种杠杆,不能把国家所有制经济同国家调节的其他形式完全对立起来。实际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都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的不同杠杆,而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都是在国家和垄断资本的各种结合形式中进行的。围绕国家和垄断资本的不同结合方式,可以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区分为下列三种基本形式。 私人垄断资本第一种: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这种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各种方式进行:①政府向私人垄断企业进行采购或订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私人企业采购的数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般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采购中,军事采购或订货占主要地位。②国家通过自己的金融机构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资金。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加强。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的国家信贷已占国内信贷总额的50~90%。③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财政补贴,如价格补贴、部门补贴、地区补贴、出口补贴等,并对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低息优惠、税收减免措施。④国家对科技研究进行巨额投资,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科研成果。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国家拨付的科学研究费用,约占总额的一半,高的达 2/3左右。许多由政府拨款进行的科学研究,交给私人垄断企业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归它们利用。⑤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不断扩大。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所谓“福利国家制度”,目前这笔支出约占政府财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证了社会资本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的再生产,又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帮助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实现。⑥国家投资兴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组织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服务。同政府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在组织形式上继续保持私人垄断组织形式,但在运动方式上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终同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密切结合在一起。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国家向私人垄断资本提供资金、廉价生产资料、科技成果、熟练劳动力和各种社会服务,帮助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的实现上,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扩大国家消费的办法,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有保证的市场;还通过国家资本的输出,为垄断企业开辟国外市场并对私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提供优惠和保障。在剩余价值的分割上,国家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高额利润。 国家同私人共同垄断第二种: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双方共有的垄断资本。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产生:①国家购买原有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国营企业吸收一部分私人垄断资本的股份;③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建立新企业。由此而形成的企业叫做国家参与制企业,或“混合”企业。这种共有垄断资本的组织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资本的联合组织,而是由国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业内部混合联合的组织。国家参与制在意大利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国家参与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全国各大企业中所占的比重,1965年为31%,1973年为39%;它的销售额在全国各类大企业中的比重,1965年为20%,1973年将近30%。意大利政府设立国家参与部,它通过参与制控制一个为首的股份公司,然后通过它进行一层又一层的参与而控制一系列的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金字塔式的体系。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工业复兴公司(伊利公司),它控制了意大利生铁生产的94%,钢产量的59%,航空运输、广播电视的100%;一个是国家碳化氢公司(埃尼公司),它控制了石油、天然气和化工营业额的绝大部分。 这种共有垄断资本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双方都比较愿意接受的形式。60年代以来,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国家可以用较少的国有垄断资本直接监督以至控制大量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把私人垄断资本吸引到需要加紧发展的部门和地区,以利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私人垄断资本也可以直接利用国有垄断资本来加强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更多地得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有企业垄断资本第三种:国家同垄断资本完全溶合表现为国有企业垄断资本。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产生:①接管先前就存在的国家财产和敌国资产;②实行资本主义国有化,即国家用高价收购或其他补偿损失的办法,把某些私人企业收归国有;③国家直接投资建立企业。在这类国家所有制企业里,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成为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通过自己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同私人垄断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这种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企业,在战后各发达国家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后初期,许多西欧国家,如英、法、意、奥等,曾经掀起了“国有化”的浪潮,把若干设备陈旧、利润率不高或有亏损的基础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电力、煤气、铁路等部门或企业,以偿付高额补偿金的方式收归国有。其后,一些国家又将汽车、造船等部门或企业收归国有。随着技术革命的进展,为了兴建原子能、宇航等新兴尖端工业和基础设施,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建国有企业。在整个战后时期,这种国家所有制企业仍有所发展。西欧一些国家,如1981年法国社会党政府实施扩大国有化纲领后,国有企业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1.5%,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总额的50%。意大利包括国家参与制企业在内,1979年的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7%,职工占就业人口的25.4%,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47.1%;联邦德国分别为12%、10.5%和12.7%;英国分别为11.1%、8.1%和20%。奥地利在1946年实行国有化后,国营企业在各工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是:钢铁工业占98%,采煤业占98%,有色金属占94%,采油和炼油业占91%,动力工业占40%。而美国国有企业的比重很小,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5%左右,在工业中还不到1%。总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发展,在结构上也有变化,它从战前的公用事业和军需工业部门扩大到基础工业、新兴工业以至一般制造业部门。 应当指明,这些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它的活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它以低价向私人垄断组织供应商品和劳务,以高价从私人垄断组织购买商品和劳务。它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造,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已经过时,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威胁,因而垄断资产阶级又力图限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发展,并在条件有利时实行“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重新改为私营企业。 *注:依据现有高中历史教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矛盾。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的原因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形式1)企业外部即流通过程的结合,如政府采购、发放补贴等等; 2)企业内部即生产过程的结合,如国家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组建股份公司等等。 3)国家还可以代表垄断资本家总体直接掌握和经营资本,如运用国有财政资本,进行投资、消费,或者是建立国有企业等等。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部分质变。与私人垄断相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 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国家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向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征收的贡赋。国家垄断利润不能由私人垄断集团独占,而是在国家与垄断组织之间瓜分。 3) 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再生产的调节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为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国家必须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有意识地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局部比例和宏观比例。国家调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从经济活动的层次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局部比例的调节和宏观比例的调节。局部比例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执行各项有差别的经济政策,通过国家从某一部门取出(税收)和返还(补贴),来引导和刺激某些部门的发展,抑制另一些部门的发展。通过这种机制的调节作用,影响资本在不同部门的再分配,求得国民经济的局部平衡。而宏观比例调节的基本方式则是总需求管理。当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由于需求不足,生产萧条和失业,国家通过增加支出,刺激和扩大总需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由于出现过度需求,产生通货膨胀,国家就通过减少支出,从而抑制和减少总需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调节,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调节,如国家进行生产投资刺激需求,政府采购商品等等;另一类是间接的调节,即通过经济信息和各种经济参数(如价格、税率、利率、工资参数等)来影响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财政调节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来影响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财政包括国家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个内容。 国家财政调节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国家预算,增加国家投资,举办公共工程,建立国有经济以及投资新兴科技领域等,以扩大社会总需求,避免经济衰退,扩大就业。(2)调整税率、税种和税收起征点,实行某些免税、退税政策,直接引导纳税人的经济行为,调节经济运行。(3)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即在危机和萧条阶段采取“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增发国债;而在经济繁荣、需求过旺时,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偿还国债等,以抑制需求,延缓经济危机爆发。(4)实行财政补贴,通过对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私营企业补贴、投资补贴、科技开发补贴、新产品出口补贴等,使各部门、企业协调和平衡地发展。(5)扩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和扩大国内市场,既解决产品的实现问题,又对产品结构调整产生校大的影响。 货币调节货币政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调节经济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因国家直接控制着中央银行和货币供应量、金融管理权,国家可以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及投资,最终达到影响总需求和调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手段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一是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存款准备金比率是由国家金融当局规定的,其高低直接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和资金供应。通过这一比率的调整可以达到影响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效果。二是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融通现金时,贴现利息与票据到期时应得款额的比率。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和利息率有重大影响,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贴现率,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三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国家公债来控制货币市场。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便抛出票据或证券以回笼货币,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当执行扩张货币政策时,就大量买进公债及其他有价证券,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收入调节它的主要内容是管制工资和物价,国家通过分配领域对再生产过程实行干预。它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企图克服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 国家实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强制性收入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立法来冻结物价和工资,一般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时采用的手段。二是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即政府根据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规定每个部门工资增长限度,使货币收入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三是收入指数化措施。即将名义收入与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名义收入随物价指数变动而变动,其作用在于避免或减轻物价上涨对实际工资的影响。 国家计划调节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内容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发展重点或关键部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一种综合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内容包括:总的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入与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等。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无法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按比例发展,无法解决经济过程的深刻矛盾。 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但在不少问题的看法上尚不一致。主要有:①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些学者认为不应强调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而应着重分析战争和经济危机的作用。②关于国家的两重作用,有些学者认为国家除了具有传统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外,还具有崭新的作为经济基础组成部分的作用;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它的经济职能在加强,但不能说成是在起经济基础的作用。③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结合,仍属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同意把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说成是生产关系体系,即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有些学者则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属于经济基础,又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综合体。④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各种说法更多,有些学者不赞成把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说成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干预调节相当广泛,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第四种形式,不应把它排除在外。⑤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位,有些学者认为它只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是同私人垄断同时出现的,不赞成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说法;有些学者则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同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相并立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大阶段。其他如衡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标准等等,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