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玉昆
释义

郭玉昆,京剧武生演员。他幼工扎实,身段利落,长靠、短打均佳,终身精研猴戏,造诣深厚,具有独特风格。出手技巧堪称一绝,在中国梨园享有“出手大王”的美称。

中文名:郭玉昆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19年

逝世日期:2010年9月14日

职业:京剧武生演员

主要成就:猴戏造诣深厚,出手堪称一绝。

代表作品:《闹天宫》接演《十八罗汉斗悟空》。

人物经历

年少时期

他的父亲郭永福及姐姐郭玉蓉、姐夫均为京剧演员。自幼随父学艺,6岁登台。先后师从郑子玉、张连洲、李兰亭等,攻武生兼学老生。他看过盖叫天的《水帘洞》,下决心练好耍鞭。没有鞭,他就背着父亲攒零花钱。父亲亲自请来董月山教他。10岁搭班演于天津、上海等地。后加入小杨月楼的戏班,得到小杨月楼提携及精心指点,技艺精进,战争时期随其巡演,名声渐起。在戏班时,郭玉琨对比他小两岁的小杨月楼的女儿杨菊萍由关怀发展到相恋,但小杨月楼明确表示不认可。因为得到杨菊萍的支持,郭玉琨在东北时开始自立门户。分别时,两人留下了“三年后相会”的誓言。留在东北的郭玉昆踌躇满志,日夜苦练,连演三月不衰。22岁时,郭玉昆回到天津,《螺丝塔》、《铁公鸡》等戏一炮打响,远在上海的小杨月楼同意了这门婚姻。

江南美猴王

20世纪40年代,郭玉昆与妻子杨菊萍来到上海共舞台演出。“共舞台”素以武戏惊险、新颖著称,要想在这个舞台站住脚,就必须练绝活、创新招。激烈的竞争中,郭玉琨的创造力达到顶峰,尤其是他的猴戏,造诣极深,出手技巧堪称一绝,被誉为“出手大王”,“江南美猴王”美誉也得名于此。曾与六龄童并称为“南北猴王”。

后期发展

郭氏于1948年应麒派大家陈鹤峰先生之邀,与妻江南名旦杨菊萍由沪赴汉演出汉口大舞台,之后与杨菊萍长期驻守武汉菊坛。1949年后主要演出猴戏。1950年郭玉昆夫妇参加中南京剧工作团,郭玉昆业务副团长,与高盛麟、高百岁、陈鹤峰、陈瑶华、关正明、李蔷华、高维廉、杨玉华等合作;1956年曾率武汉市剧团赴西藏慰问演出;1957年曾率中国艺术团出访东南亚柬埔寨等国;文革期间,郭玉琨曾下乡改造,也住过牛棚,但始终保持乐观。1980年后,再任武汉市京剧团团长,示范演出《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剧;1980年后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任业务副校长,主要从事京剧教育。

代表剧目

擅演剧目有《杀四门》、《乾元山》、《劈山救母》、《四平山》、《雅观楼》、《战马超》、《恶虎村》及《水帘洞》、《闹天宫》、《斗悟空》、《真假猴王》、《火焰山》、《金刀阵》、《五百年后孙悟空》等。

再传弟子

弟子有高德明、刘恒斌、王沪醒、桂汉庆等。

人物事迹

南派猴王 独树一帜

当年武汉京剧团演出《大闹天宫》,乃郭玉昆先生主演开台打炮戏宝,久演不衰,南派武生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张翼鹏之后,享名者有王少楼、小王虎臣、筱高雪樵、小王桂卿、李仲林、白玉昆、刘五立、牛震春等等,几乎人人擅猴戏,唯郭玉昆以《大闹天宫》接《十八罗汉斗悟空》,折服南北梨园同僚,为戏迷行家美称《出手大王》; 郭玉昆先生之猴戏承传南派猴戏鼻祖郑法祥,蟠桃脸谱呈宽偏形,与北方李少春桃心脸谱上圆下尖,恰好正是南北两派脸谱品味; 郭玉昆先生演至天兵下界开荡子再次上场,猴王改穿黄金绣甲改良软靠、头戴猴头套加小金冠插翎子,与北方李万春、李少春抱衣抱裤或箭衣大带到底,正是南北两派悟空扮相不同之处; 郭玉昆先生《大闹天宫》兼融盖叫天与张翼鹏父子之南派武技圭臬,卖点全在出手把子,可谓:匠心独慧花样百出、变化无穷运用自如,讲究见一路神仙打一种把子、耍一样家伙儿(兵器)、露一招出手绝技,正是南北两派猴戏艺品路数不同之处; 郭玉昆先生《大闹天宫》情节脉胳尊《西游记》原貌,由水帘洞坐山,土地传旨,弼马瘟桃园上任演起,偷桃盗丹、老君请圣降妖、天王点神派将,闹天宫大开打,直至哪吒以乾坤圈套住猴头吠天狗咬死猴尾,将妖猴打入老君丹炉为止。往后(或次日)必定接演《十八罗汉斗悟空》:妖猴逃出老君炉,老君请圣,十八罗汉不敌猴王、御帝无奈,册封猴王为斗战胜佛。 当年武汉郭玉昆先生演释之传统《大闹天宫》,成为中国梨园东南各地猴戏标准版本,令北方艺坛京朝派大武生李万春、李少春诸角也翘首以望,极赏推崇郭氏猴戏。 当年与郭玉昆先生同在南方练功习艺之李少春先生,五十年代于北京中国京剧团,整理演出《大闹天宫》,应酬毛泽东主席诗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改编结尾情节:猴王大败天神全胜收兵,名曰:推陈出新。之后,北京李氏新编版本,与武汉郭氏南派传统版本并存流传,时至今日,中国梨园戏曲舞台,不论京戏、昆曲、梆子、绍剧,凡演《大闹天宫》者,谁也跳不出南郭北李巢臼。

今生后世 终老汉皋

一九四八年,有麒派大家陈鹤峰先生携妻云艳霞、爱女陈瑶华献演汉口大舞台,陈氏伉俪父女,上座极好;年尾陈瑶华披婚纱下嫁汉口巨贾鲁氏公子,双双飞往南国香港蜜月。陈鹤峰先生特别由上海邀得江南名旦杨菊苹与出手大王郭玉昆伉俪,接替汉口大舞台码头,当年杨菊苹打炮戏:首演乃父小杨月楼独门戏《李十娘三上桥》,由陈鹤峰陪演员外,捧足南方大牌名旦杨门本派;郭玉昆打炮戏:《大闹天宫》接演《十八罗汉斗悟空》,宝剑入销威振汉皋菊坛,武汉演期一再续展欲罢不能。一直演至一九四九年,江南戏剧世家于汉皋艺坛送旧迎新,见证中国政权变更,于一九五零年元月,正式加盟新中国首个国家编制中南京剧工作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参加革命队伍之京剧演员,今生后世终老汉皋艺坛。

晚境寂莫 现身说法

2006年仲夏,长年闭门深居、从不踏足剧院的郭玉昆先生,不请自来,在汉口合作路武汉京剧院排戏现场,笑容可掬地款款说道:这几天老伴天天催我,一定要我来看看排戏;这么多久未演过的老戏,一下子要去香港,生怕有闪失!我瞧菊苹白天着急、晚上睡不着,一定要我赶在杨明回港之前来一趟,大热天闲话少说,先排雅观楼、再排断桥,响锣排戏吧-----,众人闻言即忙让座奉茶,陪伴前辈审看排戏。是日于众目睽睽之下,南京京剧团武小生周建加盟武汉访港戏码《雅观楼》载歌载舞满工满调,一招一式直工直令,一气呵成!锣声刚止,见郭玉昆起身招手叫周建近前,当众指点评论说:不错!挺好!你的腰腿(功力)都够、手上家伙(出手)也稳,难得你唱小生的能演南派武生路子。我给你说几处,你再琢磨琢磨:

一、 要告诉这出戏扮韩大人的演员,韩大人与沙陀国王李克用同辈份,他上场初见李存孝,乃是见侄小孩子,只可随意摆手,不可抱双手请安,这里小角色也有大讲究; 二、 一出戏有一出戏的玩艺,不可随意搬弄,这出戏长短家伙(把子)尽可以抛甩出手花样,唯独不可耍大刀把下场花,刀把下场花是《挑滑车》或《收关胜》用的套路;

三 、我给你说一套下场出手花,替代你现在耍的大刀把下场花,这套玩艺是我演《雅观楼》的准谱,全当是给你的见面礼,练好了再用! 说话间,八七高龄的出手大王接过周建手中把子,当众耍了一套南派私房出手花,看得周建与众人如堕五里云中,直至老爷子一招一式地传授六遍,才弄明白个中双手过招秘诀之所在,众人大呼:绝招!绝招!我等守在老爷子身边这么多年,今日才见识出手大王绝处何在-----

活动年表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丁聪、丁国岑、丁涛、于山、于伶、于宗昆、方华、王一达、王聪文、王学民、王颉竹、王瑶卿、王亚平、王谕、王铁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岁红、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汉、白云峰、白家麟、巴南冈、史曼尼、史若虚、江新熔、伍月华、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开民、阿英、阿甲、何海生、何迟、李伯钊、李一氓、李和曾、李桂云、李金鸿、李紫贵、李云、李纶、李长山、李瑞来、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华、李桐森、李铁英、李实、宋之的、邱玉成、吕君樵、杜云振、沈金波、沈云陔、沈知白、沈傅斤、吴天宝、吴宝华、吴幻荪、郭沫若、郭兰英、郭砚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鹏程、金素雯、金素琴、孟丽君、武帼英、周扬、周巍峙、周亚川、周玑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达仁、周天栋、周啸天、洪深、哈鸿滨、南铁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鸣、栗金池、梁小鸾、唐远之、孙盛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继声、徐特、徐玉兰、徐菊华、徐一鸣、袁世海、袁雪芬、袁灵云、袁广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马义兰、马少波、马龄童、马茂岭、马健翎、马彦祥、张致祥、许万恒、张凌霄、张国础、张春山、张青、张一然、张文俊、张梦庚、张庚、张和元、张东川、张僖、张革非、张忠民、张鲁、高玉倩、高连荣、高维廉、高步云、陶钝、陆定一、崔嵬、崔炳玉、崔东升、崔克、陈伯达、陈山、陈绮霞、陈其通、陈梅森、陈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髡、阳翰笙、云燕铭、汤增桐、康生、康农、程砚秋、梅兰芳、焦菊隐、杨绍萱、杨韵甫、杨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莲、董大民、郭玉昆、黄松龄、黄韦、冯玉昆、叶盛兰、叶盛章、虞棘、赵树理、赵子岳、赵毅敏、赵更生、赵光、赵奎英、筱文艳、熊佛西、管韵华、管韵声、鲁诰、刘芝明、刘沛、刘子西、刘小云、刘乃崇、刘念渠、齐燕铭、齐济民、盖玉亭、苏恩厚、潘之汀、潘喜云、郑振铎、裴东篱、魏静生、魏晨旭、关凤奎、邓泽、欧阳予倩、应云卫、韩世昌、罗合如、苏堃、苏世明、萧长华、萧盛萱、萧慎、严朴、萧三、栾少山、顾仲彝

1950年2月17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一日,晚:中南京剧工作团1950年赴上海演出

中南京剧工作团赴上海演出,演于中国大戏院上演。晚场推出《三打祝家庄》。这出戏是根据延安平剧院剧本整理排练,高百岁前钟离老人后孙立,郭玉昆饰石秀,陈鹤峰饰乐和,杨菊萍饰顾大嫂,其余名演员贺玉钦、张宏奎、董少英、杨玉华等都在剧中饰演角色。当时上海市举办春节戏曲竞赛,共有荣誉奖和优胜奖两类奖项,《三打祝家庄》获京剧荣誉奖。文艺评论界在肯定这出戏演出水平的同时,更对众多名演员投入一出戏,团结合作,严肃认真的新型舞台作风,感到难能可贵。上海的京剧同行到后台来看望老朋友,发现这里名演员和一般演员一齐住在后台,吃公家伙食,遵守集体作息制度,亲切和睦的相处,一派积极向上的气氛,都称赞不已。周信芳未参加这次演出并被留在上海参加华东戏曲改革工作。

正是这次上海之行,剧团及贺玉钦邀请了高盛麟赴武汉参加演出,成就了高盛麟的后半生艺术发展生涯。

1952年,农历壬辰年:武汉市京剧团成立

中南军政委员会撤销,中南京剧工作团归属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武汉市京剧团。中南京剧院同时改名武汉京剧院,从民众乐园划出来,专供武汉市京剧团演出和排练。

武汉市京剧团首任团长高百岁,副团长为陈鹤峰、高盛麟、郭玉昆、于宗昆、李福德(专职干部)。当时名家云集:老生有:高百岁、陈鹤峰、董少英、关正明;武生有:高盛麟、郭玉昆、贺玉钦、倪海天;小生有:高维廉、杨玉华;旦角有:杨菊萍、李蔷华、陈瑶华、王婉华;净角有:叶盛茂、张宏奎、董俊峰;丑角有:高世泰、李正福、张啸庄.此外还有不少二路硬里子演员,完全可用“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名家云集、流派纷呈”来形容,堪称国内的一流剧团。梅兰芳曾不无赞叹的说:武汉和北京上海是京剧的三大码头。

1955年7月,农历乙未年:武汉市京剧团1955年赴华北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郭玉昆、杨菊萍、陈瑶华、高维廉一行对北方10个市作了7个多月的旅途公演。

1957年,农历丁酉年:中国艺术团1957年赴柬埔寨演出

由武汉京剧团和武汉歌舞剧院组成中国文化艺术团赴柬埔寨等国访问,团长丁西林。该团以京剧演出为主,以高盛麟、郭玉昆为主,高带去了《雁荡山》、《三岔口》,郭带去了《水帘洞》、《闹天宫》,顺利完成了与柬建交前的传播友谊的友好访问任务。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陈少霖、刘雪涛、李四广、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张君秋与李蔷华、陈瑶华分饰王宝钏,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李世济、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连环套》,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叶盛章),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曹操,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关帝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在京期间,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张君秋在武汉收了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杨少春、李可后,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2年6月22日,农历壬寅年五月廿一日:武汉市京剧团1962年赴沪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高盛麟、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杨菊萍、李蔷华、高维廉、张宏奎、董少英、高世泰等。

1982年,农历壬戌年:武汉市京剧团建团三十周年纪念演出

武汉市京剧团建团三十周年纪念演出在武汉人民剧院举行,剧目包括董少英的《徐策跑城》,关正明、李蔷华的《武家坡》,郭玉昆的《闹天宫》,高盛麟的《古城会》。其中高盛麟先生离汉赴京多年,此次演出极受欢迎,一票难求。京剧名家张宏奎、倪海天、杨正义、王婉华等都参加了三天的纪念演出。

2007年12月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三十日:武汉京剧院迁址汉口北湖正街

武汉京剧院新址竣工典礼在汉口北湖正街举行。武汉市长李宪生出席典礼并剪彩,郭玉昆亲临现场指导。

武汉京剧院新址原为武汉市艺校校址,共五层楼,面积约4000平方米,拥有一个可容纳300余人的多功能小剧场“天一戏院”,以及8个排练厅、2个练功房、10余间办公室,使京剧院人均占地面积从过去3点7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4点7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市京剧院的排练环境和办公环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