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树周 |
释义 | 郭树周是山东商河县人,1967年5月出生,1986年10月入伍,1988年4月入党,1998年6月提干,少校军衔,技术10级,现任给水团司令部技术室助理工程师。入伍21年来,他凭着对给水事业的挚爱,始终奋战在找水打井第一线,坚持把三尺钻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研究总结出的“分段钻探扩孔法”,在全军给水部队推广使用;结合实际进行器材革新研制的“液压蓄能装置”、“磁记号固定接触器”、“砾石层专用牙轮钻头”、“简易加油器”、“便捷式变速杆”、“分层止水法”、“多功能活动工作台”等12项科研革新项目获部队QC成果奖;他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战风沙戈壁,斗严寒酷暑,积极实践为民宗旨,先后参与了西北五省(区)123眼水井的施工任务,5次被评为“红旗机械操作手”,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评为“优秀技术干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99年5月获得宁夏自治区首届青年“五四”奖章,2003年3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区团委、宁夏军区政治部联合表彰为“全区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04年12月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个人,2006年12月被宁夏军区司令部、宁夏军区政治部表彰为武器装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12月被宁夏军区表彰为优等指挥员。 在打井施工中,由于一般的牙轮钻头无法对付硬度极高的基岩,在钻进时,钻头转卵石也跟着转,只钻不进尺,岩芯也取不出来,这一技术性难题,许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钻探工程技术人员,郭树周下决心要攻克它。从1998年到2000年,郭树周多方查阅资料,请教专家,数百次进行实验,最终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砾石层专用牙轮钻头”,从而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仅此一项,就将在基岩地质条件下的钻进速度提高了10%以上。按照常规,钻进时,一般都是钻到规定的深度再进行扩孔。这样井台上部的一些石头、泥沙等物体就易落入孔底造成塌孔导致埋钻。针对这种情况,郭树周经反复研究试验提出了“分段钻探扩孔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998年10月,郭树周采用这种方法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打出了一口深达460米、日出水量为2000吨的高效优质水井,彻底解决了在沙砾地层打井时的塌孔、埋钻难题。几年来,郭树周经过长期的潜心钻研,边施工边搞器材革新,先后取得的12项QC成果奖,经推广使用后,每年为部队节省经费8万余元。 钻井连队每年都是初春出队,寒冬归建。打井施工的地方多数是戈壁荒滩,官兵长年顶酷暑、冒严寒,吃沙拌饭,喝苦咸水,施工条件相当艰苦。有时冬天施工,官兵每天与冰冷的泥浆和钻杆打交道,棉衣被泥水湿透冻成坚硬的冰盔甲,双手稍不注意就会冻粘在冰冷的钻杆上。郭树周一直随队外出,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技术是部队培养的,只要部队需要,不管条件多苦,工作多累,也要克服。21年来,郭树周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耳朵、手脚被冻伤。 1999年8月,由于“坦托拉”钻机连续运转了十几天,导致液压系统出了问题。开始,团里准备请天津厂家派人来维修。但郭树周考虑到,请厂家来修花钱不说,光是路途就得好几天。为给工程进度赢得宝贵时间,他把同一帐篷住的人都“赶”了出去,拿出钻机说明书和图纸,一张图纸一张图纸地查看,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核对,仔细地研究着每个部位、零件的性能、用途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运行原理,整整18个小时,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找到了机器故障的症结,最终排除了故障。 2003年6月,连队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打井施工,由于地层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开钻后,他24小时坚守在井台,饿了啃一口馍馍,渴了喝一口凉水,坚持到第三天时,因过度劳累,他晕倒在了钻机旁。在他的感召下,全连官兵齐心协力,严格按规程操作,确保了施工顺利进行,打出了一眼日涌水量达1600多吨的甜水井。 2005年11月,连队进驻石嘴山惠农区承担生态园建设施工任务。当时天气寒冷,钻到240米时,钻杆脱节了,如果打捞不出来,就可能导致这口水井报废。面对天气冷、钻进深、地层复杂等诸多困难,他经过多次论证,画了无数个打捞示意图,自己动手设计加工打捞工具。郭树周还把帐篷搭到井台旁边,天天泡在井台上,经过整整7天的艰苦奋战,终于打捞出了钻杆。郭树周不仅对全团5种类型的钻机都能熟练操作,而且还练就了一手维修保养的绝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