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课乡 |
释义 | 中课乡是西盟佤族自治县一个典型的集“边、少、山、穷、后”为一体的农业特困乡,地处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距新县城驻地28公里。东与谰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三个乡毗邻,南与勐梭镇相接,西与勐卡镇、新厂乡接壤,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4.8公里。 中文名称:中课乡 所属地区:中国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 地理位置: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 面积:313.3平方公里 人口:10414人 简介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51个村民小组,共2964户10414人,其中:农业人口2790户10048人,占总人口的96.5%;居住着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佤族人口9513人,占总人口的91.3%,是佤族聚居地。国土面积313.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17509亩,其中:水田7985亩,旱地9524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林地面积24558.6亩,森林覆盖率达69.06%。 地理气候最高海拔2459米,最地海拔700米;年降雨量2235毫米;年平均气温16℃——25℃,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量达1693.6小时,干湿气候分明;海拔800米以下土壤主要以砖红壤为主,800米以上土壤主要以赤红壤为主,土壤质地偏酸,缺钙少磷;粮食作物以稻谷、玉米、米荞、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橡胶、甘蔗为主;畜禽类以牛、猪、羊、鸡、鸭为主,是典型的农业乡。到2006年12月31日止,全乡人均口粮439公斤,人均纯收入899元,属于贫困乡镇。 经济2006年,该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41.4万元,其中:种植 业收入922.05万元,占总收入的68.74%;畜牧业收163.19万元,占总收入的12.1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874头,肉牛395头,肉羊137头);渔业收入7.01万元,占总收入的0.52%;林业收入99.45万元,占总收入的7.41%;第二、三产业收入152.4万元,占总收入的11.36%;工资性收入41.4万元,占总收入的3.09%。农民人均纯收入89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1.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30人(占劳动力的9.89%),在省内务工350人,到省外务工180人。 人文地理中课是一个歌舞着的土地,在这里,蓝天、白云、高山 、密林、绿树、翠鸟、河流、村寨……每一个景物都是一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永远传唱的歌,每一首歌都是说不尽的故事,通天的木鼓、滴血的人头桩、神秘的鸡卦、骠悍的剽牛手、飘逸的甩发舞、待客的珍贵食品——水酒和鸡肉稀饭、象征着佤族智慧的吊桥与纺车……等等,歌声和舞蹈像森林一样长满了山岭村寨,村村寨寨,不论是吃饭、喝酒、盖新房、劳动、收获的时候,还是生儿育女祭送亡灵的时候,只要是阿佤人生活的地方,在所有的时候,都会响起歌声,随处都能听到、看到、感受到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歌声和舞蹈。我们要用歌唱来表达全部的生命情感,用舞蹈来表达生活劳动的全部内容。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中尽可能吸纳新的观念和思想,使自己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 基础设施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共完成农田地开挖17509亩,其中:水田7985亩、台地9524亩;中低产田改造2520亩;共完成全长13.69公里、可增改灌面积1544亩的7件“三面光”重点沟渠建设,逐步提高我乡水利化灌溉程度;共完成人畜饮水22件,解决了22个组650户4358人 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目前,全乡固定耕地面积达17509亩,人均面积达1.7亩,水利灌溉程度提高到24.5%,人畜饮水困难人口由2002年的7300人下降到2043人。 二是加强公路桥梁建设,公路等级得到提高。共争取投资43 3万元,完成全长12.8公里的县乡公路二期改扩建工程和弹石路面铺设;完成全长20公里的永不落公路改扩建工程,县乡公路路基坍塌处理和桥梁建设工程;永不落公路桥梁建设工程;完成了乡机关至小寨1.5公里、乡机关延长至大寨0.6公里的水泥路示范建设。同时,打通窝笼村至嘎娄村至新厂乡拉斯龙梁子公路56公里,中课至谰沧雪林公路,配合部队做好嘎娄村台地组至新厂乡33公里的边境国防砂石路修建工作;开通3个村组公路5公里,修建桥梁1座,开挖甘蔗经济路81公里。三是加强能源建设,逐步解决群众通电照明。共争取投资近100万元,完成了县乡、乡村主线路的农网改造工程,解决了乡属机关及5个村2292户8388人的通电照明。同时积极乡上级部门争取到解决3个村无电小组共11小组的照明问题。在能源替代上,共完成沼气建设383口。 人口卫生现有2964户10414人,其中:男性5656人,女性4758人;农业人口2790户10048人;劳动力人。该村以佤族为主(是佤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佤族9513人,拉祜族701人,汉族176人,其他民族24人。 该乡的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发展,各项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改变了落后的局面。目前,全乡有1个乡级卫生院,共有医护人员11个,8张床位;5个村级卫生室10个乡村医生,建立了纵横交错的农村卫生网络。乡政府驻地距离乡卫生院0公里。 乡机关建有公厕2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 教育全乡共有5个校点(小学),其中村级校点4所,乡完小1 所,共有37个教学班1119, 7个毕业班,在班人数208人;7——12岁学龄儿童1128人,已入学1119人,入学率99.2%;2006——2007学年我乡共有在校生1128人,学年内辍学7人,辍学率0.62%;全乡共有教职工82人,其中公办教工70人,代课教师、临时工12人,专任教师65人;小学高级教师1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1人;全乡青壮年6810人,文盲数为44人,青壮年文盲率0.65%。 新农村建设佤族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由于受独特的传统习俗以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千百年来一直处于封闭的状态。解放以前都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由于生产力低下,社会发育程度低,佤族人民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即使在解放以后,那些隔三五年要流动一次去“刀耕火种”的人家,全家的财产两三个背箩便能装着走,不目睹谁也不会相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 佤山,中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课乡大寨组是一个佤族聚居的自然村,2006年10月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规划合理的实施方案,以改善民居生活环境、村内道路为主,在农业经济上加大对甘蔗、蚕桑的投入力度,解决村民行路难、上厕难、无活动场地、无垃圾堆放处等日常问题,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力争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现大寨组118户的民房改造已全部结实,村内道路已基本实现硬化,通过蚕桑养殖和扩大甘蔗种植面,该组2006年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增加了58元,上升7个百分点。现在展现在眼前的一排排崭新的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房和整洁的村内道路,百姓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是越走越开心! 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上,我乡还处于正在培植特色规模化产业阶段,但我乡坚持巩固提升和培植两手抓,不断巩固提升畜牧、甘蔗、橡胶等传统产业,培植茶叶、蚕桑、小米荞等新型产业。现在已初步形成畜牧、甘蔗、橡胶、茶叶、蚕桑等产业齐头并进的趋势。近五年来,全乡共完成猪圈改造830间,发放扶贫仔猪1560头,2007年末,全乡生猪出栏3598头;存栏4637头;分别比2002年增3%、2%;甘蔗种植面积累计达6612.8亩,比02年增1729.8亩,其中07年2006—2007年度全乡甘蔗产量达14588.46吨,创经济收入2269286.62元,比02年的873746.87元增160%;全乡累计橡胶面积达12553亩,开割面积5587亩。其中民营橡胶7454亩,开割面积484亩;茶叶种植面积达1442.41亩,茶树林面积1709亩;蚕桑种植面积累计达1870亩。茶产业和蚕桑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蜕变。 扶贫开发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挂钩帮扶单位的关心、鼎立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打基础、培支柱、增后劲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安居温饱、科技推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中课乡经济社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一、立足乡情,确定扶贫攻坚目的目标,并制定长期扶贫规划,明确基本思路。扶贫攻坚主要目标是: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房住、有衣被、有水喝、有电用、有学上、有病能就医的“七有”目标,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苦干实干,立志改变贫困面貌,最终实现脱致富为目标。长期扶贫规划:以打基础、培支柱、改土治水、固定耕地、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安居温饱、科技推广、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能源建设为切入点,逐步改善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外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输血”强化“造血”功能。在利用各种外援帮扶资金的同时,强调农民群众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在项目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群众以往的“等、靠、要”思想转变为“干、引、争”的思想。 三、立足乡情,采取“两统一”、“三到位”与突出协作,用好用活扶贫资金,治穷与治愚、治懒相结合的办法。两统一即统一思想,提高干部群众对扶贫坚工程的重要性认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三到位即领导组织到位,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宣传发动到位,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技术指导到位,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领导带头,真抓实干。乡、村、组各级领导干部都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贫攻坚建设当作是自己的事抓紧抓好,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成为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楷模。 五、整合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为了突出整体效益,乡党委、政府进行资金整合、集中投入、重点扶持、整村推进。 六、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根据《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和县财政、扶贫办、审计局对扶贫项目资金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实行报账制,县扶贫办按工程进度拨款,项目资金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在使用上实行法人专项审批制。 七、建立和完善项目后续管理,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维修的原则,由乡政府指导村“两委”建立项目后续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公益建设项目由各受益村民小组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收费、定员管理,使项目建成一项,发挥效益一项,以长期保证基础设施工程的永固性,使其不断发挥出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的实施,使得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收入明显增加,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得到了改善。主要体现为几点: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充实发展的硬性条件。 二是提高群众学习技术、使用技术、掌握技术的能力,改善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软条件方面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是进一步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是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村组风貌、邻里之间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环境中课乡地处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最高海拔2459米,最地海拔700米;年降雨量2235毫米;年平均气温16℃——25℃,属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日照量达1693.6小时,干湿气候分明。距离新县城驻地28公里。东与谰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三个乡毗邻,南与勐梭镇相接,西与勐卡镇、新厂乡接壤,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4.8公里。辖区面积313.3平方公里,属于山区。其中:水田7985亩,旱地9524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林地面积24558.6亩,森林覆盖率达69.06%。 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盛产水稻、小米荞、甘蔗、橡胶等作物,是西盟县粮、蔗、胶的主产区之一。还有广阔的竹林,适宜加工竹制产品。 社会保障近年来,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和农村低保及社会救济工作,加大对贫困户的调查、走访、监测,另外,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及时向低保、孤儿、残疾人、军烈属、特殊贫困户等发放救济粮和救济衣被及各种困难慰问金,确保了农村特困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农村基层稳定。目前全乡共有74户100人享受城镇低保,有38户五保户和孤残人员享受救助资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