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琇
释义

郭琇(1638—1715),字瑞甫,号华野,山东即墨郭家巷(今属即墨镇)人。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勤勉干练,善断疑案,在地方任职期间,“治行为江南最”,很受好评。他不计私利,弹劾权奸,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被称为“铁面御史”。郭琇平生耿直,以三次弹劾而名动天下,留名史册。郭琇这三大疏,特别是后二疏,有力地抨击了贪官污吏的腐败以及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 。

个人介绍

明崇祯十一年(1638),郭琇出生于即墨郭家巷路北旧宅,兄弟四人,排行老二。

传说郭琇出生那天,正赶上六月天即墨发大水。即墨县令和参将巡查汛情的时候,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两位官员只好在郭家巷郭琇门楼下暂避。

这时,忽然从产房传出初生婴儿的大哭声,孩子出生后大雨渐渐停下来,郭琇奶奶喜滋滋跑出来,县官就问道:“老人家给您道喜了,添了个男孩还是女孩?”

“生了个骑马的,小男孩。哎,早不生晚不生,偏偏大雨来临出生。”老人嗔怪道。

“这孩子将来福气挺大呀,出生时候一文一武两个七品官为他护门,将来一定不低于七品官。”县官随口赞道。

“哎呦,别说七品,有一品也好啊!”听到赞扬,他奶奶激动地说。农村妇女以谦虚为荣,郭琇奶奶以为品越少官级越小。

“口气还不小呢!”县官一听这话应道。

这虽然是流传即墨的一个笑话,而郭琇官至一品,却是写进历史的事实。

郭琇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三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三岁考中进士,可说是春风得意,连中三元。

相关事件

参河臣疏

康熙二十七年(1688)正月二十二日,郭琇第一次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向朝廷上了《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百姓怨声载道。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郭琇升任佥都御史。

特殊礼单

接着,郭琇又冒着丢官丧命的风险上《纠大臣疏》,弹劾“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英武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陷异己,贪污收贿等罪行,而真正目的,则是气焰冲天的明珠一党,因为这一疏,他一参成名。

明珠是满洲正黄旗人,平吴三桂作乱时立有大功,对康熙忠心效力,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官封武英殿大学士。

权大势重的明珠凭借康熙信任结党营私,坑害异己,独揽朝政,唯我是从。一时间朝野内外,宫廷上下,溜须拍马,纳贿送礼,正直之臣避而远之,奸佞小人升迁跋扈。

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珠五十三岁大寿,明府热闹非凡,明灯高悬,彩门层层。丫头、小吏来往如流,达官贵人鱼贯而入,传呼声不绝于耳。

酒席上山珍海味摆满,拍马屁的人一个接一个进来贺寿上礼。明珠身穿一品官服端坐中堂,满面红光,接受一批一批的官宦参拜,听到大官来到,他才睁开眼,点一下头。

这正是明珠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康熙默认郭琇弹劾他的原因。

所谓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就在天近正中午时,门上传呼:“新调京城任左都御史郭琇,郭大人到!”

明珠听后心中一奇:人都说郭琇耿直敢言,刚正不阿,今天也知道来进见我明珠……

正想问,郭琇已进中堂。先拜了寿,递上红纸包一个。明珠认为是礼单无疑了,叫下人收存。

出于礼节,明珠亲上郭琇一杯酒,郭琇接酒在手,一饮而尽,回身便去,旁如无人,直出大门而去。明珠见状心里泛疑,忙叫人将郭琇的“礼单”呈上来看,一看吓了一惊。顿时脸色铁青,汗流如雨,正惊慌之时,忽听门上传:“圣旨到!”

这一声喊不要紧,就见明珠手里那张郭琇的“礼单”飘落地上,明珠两手下垂,白眼珠一翻没气了。

家人们七手八脚的扶起他跪接圣旨,一场寿筵立时散伙。

原来郭琇进京后,立即将明珠的所作所为,列了十一大罪状,奏疏康熙皇帝,然后又将副本用红纸包好,直奔明府,明珠看的正是郭琇奏疏他的副本。

康熙对明珠的猖狂也早已觉察,今见郭琇奏疏有证有据,深感不除明珠危及皇权,就下旨罢了明珠、弗伦、余国柱的官,权倾一时的明珠集团就这样倒台了。

高士奇因书法奇好被皇帝破格收进南书房,又因骄横跋扈而谢罪回家务农。

骨鲠大臣

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举人出身,好学能文,书法又好,被康熙皇帝破格收进南书房(皇帝学习的地方),重用他书写密谕,讲章、论文,后官封小儋事。康熙曾说过:“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把高士奇已当作良师益友,常常赏赐金银物品,并经常让他陪吃饭。

高由此日益骄横,与左都御史王洪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一时间求情办事的人堵住门庭,整日车马盈门宾客不绝,谁不依附于他就遭朝野抨击。满朝大员对高士奇畏之如虎,为了免于灾祸便送礼不断,就是无事相求也需出“平安钱”。

康熙二十八年(1689),这一天康熙办完朝政,心情颇佳,回到南书房,即传旨请士奇。康熙是个博古通今的君主,对诗文字画无所不通,每问及士奇,士奇便对答如流,深得皇上欢心。

君臣二人越说越高兴,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康熙话兴正浓,不放士奇回去,赐士奇南书房伴膳,吃饭时皇上问士奇道:“朕待你如何?”

士奇忙道:“回皇上的话,皇恩浩荡,奴才当以肝脑涂地相报。”康熙更加高兴说:“爱卿勿忘今日之誓言。”

正说着忽听太监传呼:“都御史郭琇进见!”

康熙本人不愿吃饭的时候召见别人,因郭琇是出了名的谏官,便破格召见。郭琇进了南书房,便从袖中拿出奏折,太监接过奏折呈给皇上,康熙一看,上面写道:“臣都御史郭琇,查权臣高士奇……”

这时高士奇在一旁不自觉的伸过头来,想看一看奏折的内容,康熙将左手一抬,示意高士奇勿看。然后对郭琇说:“郭卿所言极是,朕当认真处之。”

郭琇忙谢了皇上,退出了南书房。

高哪里知道,郭琇的奏折就是列举他的四条大罪,有证有据,罪难宽容。

康熙心里有了数了。待高士奇用完最后一顿御膳,便将奏折递给高士其道:“高卿,你看这案子该如何办理?”

高接过奏折一看,忙伏地连连磕头说:“请皇上饶命,臣知罪了。”瞬时头皮磕破,血染方砖。康熙看在曾为其师的份上道:“将冠带留下,回家务农去吧。”

高士奇连忙谢了皇上,爬出了南书房。

王洪绪等人也皆都丢官卸任,革职查办。朝野上下为之一快,郭琇即被群僚颂为“骨鲠之臣”。

人物评价

郭琇这紧锣密鼓的三大疏,顿时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天子为之改容,举朝为之失色”,“直臣之风,震霆一鸣,佥壬解体”,因此时人赠其雅号为“郭三本”。

从政权建设上看,郭琇这三大疏,特别是后二疏,有力地抨击了贪官污吏的腐败以及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在举国上下沸沸扬扬流传郭琇功德之时,郭的政敌们却并没有因此而罢手,尤其是那些被郭参倒的权贵们剑拔弩张伺机反扑。

不久,郭便遭到明珠余党的诬陷,被罢官回乡了。郭琇因三大疏起家,又因三大疏招祸,余生难以平静。

郭琇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三月初七日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清史稿·郭琇》一文中最后两句道出了官场之真谛:“直道难行,不其然哉!”,郭琇之所以屡遭排挤,就是因为耿直性格。

但耿直并没有错,错的,亦或许是时代吧。

清晨之风曰:我们当今这个时代,正缺少这种刚正不阿的骨鲠大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正缺少这种耿直的秉性。如果官场中多些这样的刚正耿直的风气,那么很快,我们就可以见到一个开明清廉的政府了。

蜕变

介绍一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郭琇,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勤勉干练,善断疑案,在地方任职期间,“治行为江南最”,很受好评。他不计私利,弹劾权奸,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被称为“铁面御史”。可谁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清官,居然也曾经一度贪黩。

介绍二

《啸亭杂录·卷四·汤文正》中记录:“郭总宪(左都御史)琇时(康熙十八年)任吴江令,以贪黩闻,公(汤斌,谥‘文正’)檄至省,教以贞廉。郭曰:‘琇所以贪酷者,以供前任某抚军(有名贪官、巡抚余国柱)之欲故也。今公既以清廉自矢,请宽一月之期,如声名犹若昔,请公立置典刑可也。’归自洗其堂庑,曰:‘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其政治为之一变。”

主要内容

内容一

郭琇走上贪渎之路,源于其上司余国柱是个大贪官。郭琇认为:“如果我不能填他的贪壑,就得丢官,丢官就不能替老百姓做事了。”或许这是郭琇的托词,但旧官场在贪官的手下,要么跟着去贪,要么你别在官场混,很难有两全之策,可能也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郭琇走上清廉之路,源于他后来遇到的上司汤斌是个货真价实的清官。汤斌的清廉,在当时是很有些名气的。他因为生活简朴被称为“豆腐汤”、“羊裘公”(常穿破羊裘),在京去世时遗物只有俸银8两,他的好友“赙以二十金,乃能成殡”。在这样的清官表率劝约之下,郭琇走上了一条他本来应该走的道路。看来高级官员的以身作则确实非常重要。

内容二

郭琇现象的启示意义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在特定环境中陷于贪墨的官员,若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勇于悔过自新,洗心革面,就能重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是可能在各种诱惑、胁迫下难以自持,走上错误道路的。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否及时抓住机会,拯救自己,在这个关头上却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禀赋和本性的。郭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及时抓住机会,幡然改过,改恶从善,走上他本来应该走的人生之路。 郭琇现象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有过错的官员,只要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同样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同样会为社会所接受的。郭琇从曾经陷于贪墨,到成为当时闻名的清官,首先当然取决于他自己的正确选择。假如当汤斌向他伸出拯救之手时,他不以为意,认为汤斌是官场“傻子”,不愿跟着“上当”;或者认为世界上像他这样的官员多了去,何必拿他说事,不但不感激汤斌,反倒怨恨汤斌;或者自以为能把自己的劣迹遮掩周全,担心“坦白从严”,不愿意接受这个机会;那么青史上或许就少了一个有名的清官廉吏了。郭琇从曾陷于贪墨到成为一个清官,还在于社会接受了他,不因为他曾经有过劣迹而对他后来的清廉行为不予认可。大概也正是这种认可,使得郭琇从此始终没有旧病复发,而是越来越坚定的沿着清廉之路走了下去。 郭琇现象的启示意义还在于它能教育后人。毋庸讳言,当今社会上也有一些陷于贪黩的“郭琇”,或许他们正在为免于继续沉沦而苦苦挣扎;或许他们正在为一时失足悔恨终生;或许正在企盼能有当代汤斌救他们出泥沼……当前中央重视高层腐败分子的清除以及持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正在为干部清廉从政提供比较好的外部环境。中纪委曾经要求涉贪干部在一定期限内退赃退贿等举措,这大概也是为拯救一些陷于贪墨的干部提供的一个机会,遗憾的是似乎效果并不显著。但愿今后中央的这种良苦用心能得到当代“郭琇”们的积极响应,更希望能有众多的“郭琇”把握住自我拯救的大好机会。

清晨之风曰:郭琇现象对现代社会极具启示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个贪官横行官场风气败坏的现实社会,可以成为整肃风气的一个很好借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2: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