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贵州大学 |
释义 |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贵州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教育部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4所高水平大学之一。现有1个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 贵州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虽然校名几经更迭,校址几度变迁,历经沧桑,但百年传承,薪火相继,始终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和孕育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特别是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学校主页: http://www.gzu.edu.cn/ 中文名:贵州大学 外文名:Guizhou University 简称:贵大 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创办时间:1902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主管部门:贵州省教育厅 学校属性:211工程 现任校长:陈叔平 知名校友:龙永图,宁静,肖序常,叶小文 所属地区:中国贵州 主要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 硕士点:201个 博士点:44个 院士:1人 前身:创建于1902年的贵州大学堂 办学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现任书记:姚小泉 学校简介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胡锦涛同志曾是该校数学系85级“名誉班员”。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完成合并,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同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建贵州大学(省部共建)。2005年9月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溯源百年初办大学堂贵州大学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贵州大学堂”。让时光停留在公元1902年,亦即清光绪二十八年。 这年七月,一道从贵州府上呈的奏章摆在清廷光绪皇帝案前。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拟以贵山书院(创办于1735年)为校址(今贵阳省府路贵山饭店左对面),筹款修葺,扩充学舍,并拟定办学章程。此时正值清政府举办新政,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设大学堂。于是邓华熙的奏请很快就被获准。同年八月,“贵州大学堂”正式成立。邓华熙任命候补道尹嘉诏为监督,聘请周恭寿、廖杭等为教习。大学堂设备斋和正斋,备斋两年毕业,正斋四年毕业,以“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为办学宗旨,由各府州县选送有科举功名的高材生入学,共招生120名。贵州大学堂年内向清廷奏报了《贵州巡抚部院邓奏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贵州省城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和《贵州大学堂详细条规》等。“贵州大学堂”,作为我国早期创办的大学之一,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堂”成立两年后,多次改名。 1904年署贵州巡抚,原贵州大学堂总理曹鸿勋开始对贵州大学堂实行整顿,将名称规范地改为贵州“高等学堂”,“延聘教习,考选学生,分斋讲授。”1905年(光绪31年)前后,分两批派出20名学生赴日留学,由学堂教习(教师)周恭寿带队。这批赴日留学生中的尹笃生、周步瑛、王佩芬等人回国后积极推进新学,并在学堂任教,成为了贵州大学早期办学的骨干力量。1906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萁将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再次“整顿”,改为“贵州师范学堂(简易科)”。 重建获新生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任命贵州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周恭寿为省教育厅厅长。周恭寿按“黔之振兴,教育为大”的一贯思想,建议尽快设立贵州大学。省立二中(今贵阳一中)、法政专门学校和贵阳甲种农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和部分生源,为贵州大学的设立提供了比较好的办学条件。 省立第二中学,于1902年由贵阳正本书院(又称北书院)改建,1905年迁至雪涯洞,改称贵阳中学堂,1906年改称贵州官立通省中学堂,1908年改称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1912年改称贵州公学,1913年改称公立南明中学,1923年改称为贵州省立第二中学,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校舍设备最好、教学质量最高的中学。1927年底停办,部分学生转入贵州大学预科。 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创办于1906年,初名为官立贵州法政学堂,其宗旨是培养预备立宪人才。尹嘉诏任监督,校址在贡院后院(今贵阳河东路)。1913年改名为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设有法律、政治、政治经济3个本科,学制3年;同时设有法政讲习科、预科及中学补习科等,学制1年。1921年,校长彭克荷根据当时的教育法规,修改了学校章程,明确规定学校“以养成法律政治经济专门人才为宗旨”,设法律、政治、经济、政治经济4个本科,学制3年,预科改为1年半,取消中学补习科,另设研究科,学制1-3年。1927年底停办,预科学生考入贵州大学经济专科。 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创办于1905年,初名为贵州官立蚕桑学堂,1908年蚕桑学堂扩大改组为贵州官立农林学堂,校址在贵阳油榨街官厅和福清寺,在图云关下购地附农场林园,设有农科、林科、牧科,学制4年,蚕科为2年。1912年改名为贵州省立农林学校。同年5月,被迫停办的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创办于1909年)学生转入该校学习,矿中的教学仪器设备等也由该校接收。1916年更名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后增设土木工科。1924年蚕科停止招生。1927年底停办,土木工科学生转入贵州大学,其接收矿业中学堂的教学仪器设备成为举办矿业专科的实验设备。 周西成接受周恭寿的建议,决定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以省立二中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周恭寿兼任校长。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由于当时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省立贵州大学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省立贵州大学是贵州自己办的,中央教育部未立案,没有批准;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任意性,军事训练占的课时多,开设有战略战术、军事学、筑城学等;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持大学的牌子,实际上只能算是专科学校;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军需、军医以及开发贵州矿业资源的专门人才为主,办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正当贵州大学处于良好发展态势时,黔省政局发生剧变。1929年5月,周西成在军阀混战中战死,省城秩序顿时大乱,周恭寿去校长职,学生纷纷回家,贵州大学于1931年1月被迫停办。 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战区的机关、学校、工厂纷纷迁入贵州,人口激增,经济繁荣。特别是沦陷区的各类人才大量进入贵州,为贵州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贵州封闭落后的状态,对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国立贵州大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条件。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的9所高等学校,即国立浙江大学、私立大夏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乡政学院、私立湘雅医学院(迁入贵州后改为国立)、国立广西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国立中正医学院、私立之江大学,12所军事院校相继迁入贵州。大量学校内迁和大批知识分子流入贵州,使贵州群英荟萃,人才鼎盛,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达数百人,为贵州设立一所综合大学准备了师资条件。 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在贵州设立一所大学,一方面为本省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为流亡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有鉴于此,1939年冬,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建议。 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今贵大南校区)。农工学院农科设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工科设土木、矿冶、机电3系,并附设1先修班。10月,教育部聘任的院长李书田到校任职。12月20日,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开学上课。学院将这一天定为成立纪念日。 国立贵州大学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大学于农工学院外增设文理、法商两学院。文理学院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社会、数理和化学5系;法商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2系。同年5月22日,行政院任命张廷休为国立贵州大学校长,学校制定了“坚毅笃实”四字校训。至1948年6月,全校4个学院,16个系、1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 在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前,不得不提一所学校——大夏大学。大夏创办之初,因无固定校址,以租房作教室。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学生已超过千人,租房不能容纳,王自出白银6、7万两,贷款三十多万元,1930年建成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包括教学大楼、大礼堂、理科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医疗室、疗养院、教职员宿舍、男女生宿舍、饭厅、浴室等建筑群及一条蜿蜒秀丽的校河等。在当时上海40多所私立大学中,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抗日战争开始,大夏大学一度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联合大学,一设庐山,称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一设贵阳,称第二联合大学。后来第二联合大学恢复校名为大夏大学,并在花溪买下2000多亩田地作为校址。 在筹办国立贵州大学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打算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名为国立贵州大学,但引起大夏师生强烈抗议,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结果大夏大学离开贵阳花溪,远走赤水,成不了贵州大学的一部分。这也是国立贵州大学在国字号的高校中,名气比不上国立中山大学的缘故。 抗日战争后期,当日军侵占独山时,贵大奉命迁往重庆,当全体师生到达遵义时,日本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贵大师生于是返回花溪复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将在上海接收的“敌伪”图书分发到各所高校,贵大获得四万多册。 毛主席题校名贵阳解放后,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贵州大学”校名。1953年4月,政务院任命赵凤歧为贵州大学校长。 院系调整 实力大损1952年,川北大学(农艺系)并入贵州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背景为我国各行建设学习苏联模式,在高等教育上也不例外,仿照苏联实行专业类学科建设专业性大学,按艺术,财经,政法及工科分类,忽视综合性大学建设。所以尽管贵州大学原属国家重点大学,但由于国家对贵州战略的忽视,将贵大工科等当时有丁道衡等大师的地质、矿冶等强势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中文、历史系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 这是贵州大学重建工科实力大损的原因。 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只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于1954年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今贵大花溪南校区)建立了贵州农学院。 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在听取了不少省、区院系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后,当即指示:每一个省,都应有一所综合大学,已调整掉的应予恢复。根据主席的指示,7月3日,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在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建立了贵州大学。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721人。9月,省人民委员会任命原省教育厅厅长田君亮为贵州大学校长。贵州农学院独立设置 。 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分离)。一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现贵大花溪北校区)。此时,全校共有教职工333人,全日制在校生1477人。 省部共建与"211"1993年,贵州人民大学并入贵州大学。1997年,贵州农学院、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并入贵州大学。 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同年,教育部与贵州省政府共同建设贵州大学(省部共建)。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大学建设行列,贵州大学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6月到贵州大学调研指出:按照“211工程”和西部领军大学的建设要求,把贵州大学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有国际影响的,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军性高水平大学。 注解: 1、贵州人民大学--创建于1983年,原名贵州职业大学,1984年更名贵州人民大学(专科),1986年贵州人民大学并入(合署)贵州大学,1993年贵州人民大学撤销并实质性并入贵州大学。 2、贵州农学院--1997年并入,但农学院系国立贵州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中老贵大(指建国前的国立贵州大学)余留下来的血脉农学系成立的,也就是说,在1953--1958年间,贵州大学的血脉依在,贵大的历史并没有断代。(1961年和1971年贵州省林业学校大专班和相关专业曾先后并入贵州农学院,1973年贵州省林业学校从贵州农学院分离。) 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1955年贵州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创建(合署),1956年贵州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更名为贵州省戏曲学校。1964年贵州大学(艺术系)、贵州省戏曲学校合并组建贵州省艺术学校。1986年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创建(合署)。1993年贵州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1994年贵州电影放映技术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5年的贵州省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并入贵州省艺术学校。1997年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艺术学校撤销,同年并入贵州大学。由于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系原贵州大学60年代的艺术系分离出去建立的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所以,贵州大学1997年的合并只不过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又重新抱在一起,是她失散多年的儿女回归贵大大家庭的怀抱。 3、一个已经建设好的大学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建设和沉淀,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大师的流失,行业地位的降低是无法弥补的,加上贵州的省情和国家这么多年的冷落,老贵大(指2004年8月前)历史沿革下来,工科建设相对薄弱,进入211工科实力相对欠缺,为了贵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千万贵州儿女的更好地,更公平地享受到更好的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取得国家的大力支持,贵州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整合贵州高等教育的举措,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名贵州工学院,1960年贵州工业专科学校并入,1961年贵州机械学院、贵州水利电力学院部分专业、贵州交通学院大专部、贵州地质学院部分专业并入,1992年贵州建筑专科学校并入贵州工学院,1996年5月20日更名为贵州工业大学。1997年、2000年、2002年贵州工业大学先后与贵州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贵阳煤炭工业学校、贵州省城乡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了新的贵州工业大学。) 学科建设学院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普通本科教育19个学院(人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艺术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理学院 农学院 林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动物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材料与冶金学院 矿业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个职业技术学院,1个继续教育学院,2个独立学院(明德学院、科技学院),还有1个人民武装学院(挂靠)(人民武装学院前身为1994年8月1日成立的贵州省人民武装学校,2001年2月挂靠贵州大学成立人民武装学院,系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直接领导的具有军事性质的地方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共24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马列主义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贵州大学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权的高校,同时是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本科招生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权(自主招生)和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的院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44588人,研究生7233人,留学生291人,成人本专科学生9415人。 重点学科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1个农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保护、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3个国家重大项目博士后工作站。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1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保护、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二级学科博士点43个),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67个),另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农业推广硕士(MAE)、社会工作硕士(MSW)、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ME)、兽医硕士(VMM)、艺术硕士(MFA)、翻译硕士(MTI)等10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加合作项目管理硕士(MPM),并被授权开展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学校现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及示范点,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简介:“农药学”学科始于1978年贵州大学、贵州化工研究院的仿生农药杀虫双攻关研究组率先在国际上筛选出沙蚕毒仿生农药杀虫双新品种、报道其分析方法、毒理和应用技术以及杀虫双的构效关系研究;1963年组建贵州农学院生化营养研究室开展天然药物分离和药用开发研究;1995年组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高效低毒农药合成研究和绿色新农药创制;1999年组建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开展贵州特色天然产物的基因工程研究,2007年被遴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本学科一直从事农药创制与产业化技术、贵州特色生物资源的应用基础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研究。现有1个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以本学科组建了贵州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绿色药物重点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贵州省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达3000余万元。 普通本科专业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137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其中,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第一批:采矿工程、植物保护;第二批: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三批:汉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第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第六批:哲学、冶金工程。贵州省示范性专业17个,贵州省特色专业3个(哲学、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 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拥有省级精品课程29门,校级重点课程10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被批准为2008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被评为2008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贵州大学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创新实验区”和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教改立项247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87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主编教材123部,获省级奖6部,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教务处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称号。 师资队伍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在职职工4198人,其中专任教师25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083人;教授383人、副教授85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马克俭院士),长江学者1人(纳日碧力戈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10人,贵州省核心专家6人,贵州省省管专家56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4人,贵州省教学名师25人。 马克俭院士简介:马克俭,男,1934年12月生,九三学社成员,湖南省岳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所所长,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省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马克俭当选为院士,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马克俭院士扎根贵州50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大跨度建筑及高层建筑中实际应用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成本上亿元。 “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教授简介:纳日碧力戈,教授,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教授,伯恩斯坦人类学教授。纳日碧力戈教授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获法学(民族学)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获文学(语言民族学)博士学位。纳日碧力戈教授是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2009年7月23日正式被贵州大学聘任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与贵州大学相关部门一起,组建贵州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创新团队,力争在3年内使贵州大学人类学、民族学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基本与国际人类学发展同步。 综合排名2012武书连大学评价排行榜 101 2011武书连大学评价排行榜 97 2010武书连大学评价排行榜 99 2012中国校友会网 91 2011中国校友会网 88 2010中国校友会网 89 办学条件概述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花溪南、北校区和蔡家关等3个主要校区在内的共9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345.8亩。学校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与科研实验室14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207个,教学试验场1170亩,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30,138.8万元,拥有一批性能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各类教学实验室配套完善,能较好的满足各类教学实验的需求。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15.8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2.73个、语音室座位数9.87个。 图书馆贵州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 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总量370余万册 ,馆藏量为贵州省各类图书馆之首,贵州大学日文文献馆馆藏规模名列全国高校前三名,贵州大学图书馆是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核心建设单位和运行维护单位。该校是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贵州省主节点、贵阳市教育城域网中心,建立了覆盖全校9个校区的校园网,校园网光纤线路长达821对芯公里,网络出口宽带达到700兆,网络性能优良,形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中心、综合教务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体育馆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室内外体育场馆面积21.02万平方米,其中标准运动场5个,建有省内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贵州大学北校区)——贵州大学体育中心一座(12,970平方米),总投资13567万元,达到了西南高校一流水平,承办了贵州省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动感地带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中艺体育杯”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首届WSB世界拳王争霸赛、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 第二座大型体育馆:蔡家关体育馆已投入使用。 贵州大学网球中心:贵州大学网球中心位于贵州大学花溪北校区,面积包括一块网球场,五块室内网球训练场,四块室外网球训练场,1800平方米网球场地中心综合服务楼,总投资约1242万元。 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获准成立并于2007年9月7日贵州大学105年校庆期间正式挂牌,是贵州省唯一的高校出版社。按照国家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贵州大学出版社按照公司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正式法定名称为“贵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贵州大学主办。 贵州大学出版社现拥有近2000平方米图书出版大楼,出版社业务范围将主要包括:出版本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所需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工具书,与本校主要专业相一致的学术专著和译著,适合高等学校教学需要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根据学校主管部门确定的分工和安排,为尚未成立出版社的高校出版同一专业的高校教材。 校园扩建贵州大学先后于1997年和2004年经历了两次合并,现有花溪北区、南区、蔡家关、茶店、太慈桥、小关、罗汉营、沙冲路、香狮路9个校区,总占地5345.8亩。其中校区之间最远相距近百公里,校区分散带来的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既不利于学科资源的优势互补,也不利于贵大新文化的形成,已成为制约贵大发展的突出“瓶颈”。为了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适应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学校未雨绸缪,着眼长远,早在2007年就提出拟在花溪校区进行校园扩建的设想。 2007年11月16日,贵州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率队来学校调研,指示贵州大学在花溪建设相对集中的校园。 2008年4月15日,发布《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概念性规划国际竞赛公告》,向海内外征集校园扩建优秀方案。 2008年4月30日,省政府副省长刘晓凯同志在省政府常务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扩建贵州大学花溪校园的有关工作。 2008年5月5日,省政府下发了黔府专议[2008]38号“关于研究扩建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 2008年5月16日省发改委签发了《关于将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项目增补为2008年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函》的批复。 2008年5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黔府办发[2008]51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扩建贵州大学花溪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成立由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同志担任顾问;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晓凯同志担任组长;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同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建富同志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成员的扩建贵州大学花溪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2009年6月4日,贵州省省长林树森主持召开第28次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贵大校园扩建有关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总体规划》。强调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贵大新校区,推动贵大又好又快发展,省有关部门、单位和贵阳市要全力以赴支持贵大新校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贵大办学的规模、水平和质量。 2009年6月9日,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指挥部成立。 2009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对贵州大学的调研中指出:新校区扩建使贵州大学面临一个新的机遇,校园建设规划让人非常振奋,要下决心把新的校园建好。 2009年9月26日,贵州大学举行花溪校园扩建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协议签约仪式。 征地拆迁工作推进顺利,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11月28日,贵州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贵州大学校园扩建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花溪区吉林村举行。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副省长刘晓凯,省政协副主席、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出席开工奠基仪式。副省长刘晓凯宣布开工。 龙超云指出,校区建设是贵州大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它将极大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为贵大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的发展,学科是核心,队伍是根本,校园是依托,三者构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硬环境和基础平台。 贵大校园扩建工程位于现贵大花溪北区新体育场后,东临花溪二道,与花溪北校区隔花溪二道相连,南临花石公路,西临上海外国语学院贵阳实验校区,北临贵昆铁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及“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总面积约3200亩,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总投资36亿元,可容纳学生规模达3万人。 计划分三期完成,其中一期用地面积975亩,首期开工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工程投资约14亿元,建设内容包括学生生活组团、学科组团综合楼、国际交流中心等,将满足蔡家关校区七个工科学院一次性搬迁的需要,建成后将达到容纳11000名学生学习、生活的功能;二、三期用地面积约2225亩,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规划布置天文、环境、生物、国际教育、科技园等组团,将容纳19000名学生。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高校占地面积最大,一次性投资最多的现代化大学。 2012年1月6日,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一期项目正式竣工。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一期项目总占地38万平方米,包括重化工学科组团、机械装备学科组团、学生宿舍楼、学生服务中心、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实训中心等。1月6日上午,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一期工程竣工暨艺术学院建设工程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致辞,副省长刘晓凯宣布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一期工程竣工暨艺术学院建设工程开工。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二期艺术学科组团经省发改委批准,投资约3.1亿元。 2012年1月7日—9日,贵大蔡家关校区7个学院7783名学生正式搬入花溪新校园。 科学研究截至2011年底,贵州大学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及示范点,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 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2008年,学校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准的101家2009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之一;围绕FAST项目与国家天文台共建的联合天文技术中心已经启动,首批资金已经到位;贵州省生物质化学利用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试验平台等已获立项;人文社科获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9项,占全省总数的36.4%;获贵州省社科基金项目6项,占全省立项总数的50%;申报专利74项,获授权17项。 2008年省首批8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中,贵大占3个,2009年省第二批11个团队中,贵大占5个。分别为:贵州大学“贵州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贵州磷矿高效开采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果树学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金道超领衔的“贵州省山地农业害虫治理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宋建波领衔的“贵州省岩溶地质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曹建新领衔的“贵州省绿色化工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王嘉福领衔的“贵州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大学喻理飞领衔的“贵州省退化植被生态系统修复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学校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能力,2009年贵大成为全省首批5个知识产权示范单位之一。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86项,其中,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317项,省部级1530项;科研经费累计达6.03亿元;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25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授权142项,出版学术专著375部,发表学术论文14994篇,被SCI、EI、ISTP收录861篇。2006年获“全国高校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出版有《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艺术版)、《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和《教育文化论坛》等学术期刊。贵州大学出版社是目前贵州省高校中唯一的出版社。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04年国家科技部立项组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贵州省的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依托贵州省材料技术创新基地,联合贵州科学院、贵州大学和浙江大学,以合作共建模式共同组建,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白云北路新材料产业园区。按照凝聚人才进行技术研发集成、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为行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等主体功能进行建设,是我国目前新材料领域一个集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崭新平台,于2008年10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挂牌运行。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依托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联合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组建,实验室拥有“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国家农业部授权的农药残留检测单位。实验室瞄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进行多学科集成创新,取得了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先后与国内外数十家化工、制药和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转让科技成果20余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原名“贵州省国土整治与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是1997年4月经贵州省科技厅首批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投入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月,经贵州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并由贵州大学(原贵州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2005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为“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喀斯特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岩溶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3、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2007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在整合了贵州省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CAD应用工程技术中心、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大学CAD/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我国及贵州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在先进制造模式及制造信息系统、制造技术及装备、机电测控技术研究及应用、机械设计及理论四大重点领域开展研究,构建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形成优势队伍,突破关键技术,培养技术队伍,形成支撑体系,为我国及贵州省制造企业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应用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具有知名和影响力的现代制造技术领域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4、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区域畜牧经济建设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要设有高原山地动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与创新、高原山地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分子遗传与高原山地畜禽育种、高原山地畜禽生长调控与健康养殖4个研究方向;实验室建设对促进高原山地畜牧学科群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和重要意义。实验室同时结合“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高原山地畜牧学的建设,瞄准学科前沿,利用贵州丰富而独特的动物遗传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重点开展高原山地畜禽品种资源及动物繁殖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新品种(系)培育、生长调控与健康养殖等研究;通过实验平台建设,汇聚学科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科水平,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的能力,为畜牧业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5、西南药用生物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生化工程中心为省级重点生化中试基地,是集研发、生产及工程技术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实体,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按企业化运行管理,已于2001年被授予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在2006年6月被教育部正式立项为“西南药用生物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药用生物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提供完善的运作机制和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技术条件,建立一个良好的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包括四大基础技术工作平台以及促进相关成果产业化和向市场高效转化的两大中试实验室及名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政府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的政策及工程中心提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优秀项目落户中心,促进生物资源药物的研究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四能”人才长期以来,贵大“立足贵州,服务贵州”,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着力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奉献、能创造”的“四能”人才。“四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铸就了贵大学子“坚毅笃实、明德至善”的品格,他们个个“砺能致远 博学笃行”,在不同行业和领域担纲扛鼎。自建校以来,贵州大学为国家和地方输送了15万余名各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包括构造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肖序常、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祖武、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首钢集团原董事长罗冰生、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正部长级)叶小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 据统计,目前在贵州省各级各类专业技术骨干中,农林生产科研和推广行业75%以上,烟草行业65%以上,电力、化工、冶金、IT、矿业采掘及加工行业50%以上,文艺界、新闻传媒行业80%以上,政法系统45%以上,各级各类教育一线的教学及管理人员30%以上,都是贵州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扎根贵州,服务贵州,在贵州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无愧业绩,奉献无悔人生,赢得了“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赞誉,为富民兴黔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创建良好整洁的校园文明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199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全国、全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008年在贵州省高校首届“优美校园”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知名校友院士徐采栋 中科院院士 原贵州大学校长 周卫健 中科院院士 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 肖序常 中科院院士 1946年至1949年在贵州大学地质系学习 党政军界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外经贸部原副部长 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 王正福 贵州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 陈世炬 国家主席胡锦涛办公室主任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叶小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长级)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蒋黔贵 第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贵州工学院化工系毕业 凌毓勋 国家物资部原副部长 贵州大学经济学系毕业 段敦厚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龙超云 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长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谌贻琴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十七届候补中央委员 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 孙国强 贵州省副省长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辛维光 云南省纪委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丁廷模 广西自治区原党委副书记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谢庆生 贵州省副省长 贵州大学原副校长 谌宏昌 贵州省委原常委、省军区政委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龚贤永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杨序顺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 原贵州工学院机化专业毕业 顾庆金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 原贵州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 许正维 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 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学习 班程农 贵州省政协第十届副主席 1982.09—1987.07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陈海峰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原贵州工学院工业企业管理工程专修科毕业 孔令中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 谢晓尧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原贵州工业大学副校长 莫时仁 贵州省政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毕业 许乐仁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毕业 李平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原贵州工学院机械系机器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 相小青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贵州大学数学系学习 吴嘉甫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学习 袁荣贵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原贵州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 杨汉先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 贵州大学原副校长 张洪华 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原贵州工学院冶金系有色冶金专业学习 穆德贵 贵州省政府党组成员、省长助理 原贵州工学院机械系学习 郝嘉伍 贵州省原省长助理 原贵州工学院电机系工业企业自动化专业毕业 刘远坤 贵州省发改委主任 原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于杰 贵州省科技厅长 原贵州工学院教师 丁治学 贵州民政厅长 1975年10月至1978年8月,贵州大学中文系学习 朱立军 贵州国土厅长 原贵州工学院矿床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黎平 贵州水利厅长 原贵州工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学习 姚守伦 贵州外事办主任 贵州大学外语系毕业 李再勇 贵阳市市长 原贵州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陈鸣明 贵州黔西南州委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企业界罗冰生 首钢集团原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冶金系毕业 舒骋 随身科技(Zero Global)总经理 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毕业 袁仁国 茅台集团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工业企业管理专修科毕业 鲁石 世纪中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原贵州工学院土建系毕业 唐斯庆 贵州电网公司总经理 原贵州工学院电机系毕业 熊宇 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贵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 高校领导郝小江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贵州大学化学系毕业 张克勤 云南大学副校长 原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 石亚军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贵州大学哲学系毕业 陈祖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 贵州大学历史系毕业 袁世鹰 焦作工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兼院长 原贵州工学院电机系毕业 伍鹏程 贵州师范大学校长 贵州大学数学系毕业 其他知名人士蒋庆 因公牺牲的“全国模范法官” 贵州大学法律系毕业 宁静 知名电影演员 原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表演系毕业 何士光 作家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余未人 诗人 贵州大学中文系毕业 聂远 著名电影演员 原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戏剧系毕业 王华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原贵州省艺术学校美术系毕业 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泰国等4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我校被设立为十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办学空间不断拓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亚太大学联盟组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学校共派出300 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和短期学术访问;共接待包括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John D. Negroponte)及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香港特首曾荫权、澳门特首何厚桦等政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里茨(Stilglity)、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校长SINGARVELOU、韩国培材大学校长郑淳勋等大学校长,相继率团访问贵大;先后邀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E. Stilglitz),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院士、悉尼大学教授里奥纳多·林朵伊(Lenoard F..Lindoy)博士等在内的2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学校领导也先后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美国西切斯特、日本创价大学、韩国培材大学等30多所高校。 2008年4月26日,教育部“第六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助人才培训工作会议”暨教育部援外基地授牌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章新胜副部长为贵州大学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授牌。基地将配合教育部教育援外任务,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展工作,承担来华、出国培训项目,选派援外教师、建立援外教师人才库以及商务部等其他部委委托的援外项目。 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援外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首批招收27名公费留学生,使贵州大学留学生人数达到80人。此外,学校2009年在美国普莱斯比大学建立贵州首个孔子学院,连任IAUP(国际大学校长联盟)新一届执委;有28名学生出国学习、实训,有32名教师出国学习、进修,有102人次出国访问、考察,有15个国家33所国外大学的校长或代表120人次来贵大访问;签订国际合作协议20多项,学校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成效逐步显现。 自2008年以来贵州大学连续多次成功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体现了贵州大学的水平和能力,展示了贵州的形象与风貌,提升了学校在教育部对外交流合作布局,特别是面向东南亚和发展中国家,教育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中的地位,为学校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校训校歌校徽标识说明: 1.标识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 2.“贵大”两个字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 3.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 4.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校训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贵州大学新校训确立于2006年,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和老校训相比,虽然只增加了四个字,但内涵更加深厚、对传统文化理解更丰富,可谓“和而不同”。 校训中的“明德至善”取自《大学》卷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道德光明,然后必须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这是做人、做学问的理想途径,也是中国文化人精神追求的最高的目标。“博学笃行”见于《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儒家先贤做学问的方法论,它与“明德至善”珠联璧合:“明德至善”提出了终极目标,“博学笃行”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些至理名言两千多年来被推崇备至,也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府所遵崇。所以,贵州大学的校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新的理解和诠释。这是百年贵大宝贵的精神财富。 校歌贵 州 大 学 校 歌 张廷休 原词 贵 众 改编 溪山如黛 常沐春风 学府起黔中 明德至善 博学笃行 大地贮潜龙 明道济世 见贤思齐 报国为民志气同 眺望万千学子 江山处处旭日方东 校 歌 浅 释:“溪山如黛,常沐春风,学府起黔中”,采用比兴手法,既是取景,又是抒情,更是写实。意谓黔中大地之上,遥望溪山美景,蓝天白云之下,林木郁郁葱葱,溪水如碧玉织带,一派生机,有如染上了薄薄的一层墨绿色,一座气势宏伟的现代型学府拔地而起,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如今自然与人文相互衬映,人与万物都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显得更加地灵人杰,风物宜眼,前途无量。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大地贮潜龙”,均以用典的方法,点出了全校师生的理想追求,以及今天人才济济的盛况。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为贵州大学校训。“明德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首先在于透彻地了解和彰显内在人性固有的道德光明,然后必须转向社会民间作自立立人,即亲近人民并竭尽全力为之服务,最后则要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诣圆满的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博学笃行”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治学的根本方法,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必须广博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晰地辨析,笃实地履行,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学问境界和人生境界。前四句“学问思辨”,乃是致知的渐进升华过程;后一句“笃学之”,则指踏实的实践功夫。 只有通过知与行两个方面的不懈努力,才能在人生境界与学问知识上真正有所成就。歌词举二而涵盖五,当视为“学问思辩行”的全面概括。 “大地贮潜龙”,“潜龙”典出《易经.乾》:“潜龙勿用”,意谓尚在黔省最高学府就学的莘莘学子,虽如潜龙一般专心向学, 有着无以限量的光明前途,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如果说“潜龙”取意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么“大地”则既指黔中大地,又暗喻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全句大意是:黔中大地的贵州大学,为国家民族培养储备了无数的有用人才,他们像“潜龙”一样,既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有“厚德载物”的品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段“明道济世,见贤思齐,报国为民志气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肖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青年学子进德修业,要担当道义,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救助社会,服务人群,在报国为民的共同理想感召下,同心同德,志存高远。在学习过程中,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便要想着向他们看齐;看到缺点比自己多的人,便要时刻注意反省。全句大意是:要勇于追求人生的真谛,发扬光大真理(道),要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 最后一段“眺望万千学子,江山处处旭日方东”。意思是登上黔中大地高高耸立的山脉,极目远眺,万千群山逶迤绵延,有似群龙飞舞,宛如无数莘莘学子立地倚天,汇成天地般的磅礴气势,共同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而一轮红日亦在此时从东方冉冉升起,照耀着祖国山河大地,无论人与自然,都显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美丽娇娆。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姚小泉 党委副书记:郑强 任钢建 冯晓宪 纪委书记: 杨伟民 校 长: 郑强 常务副校长: 封孝伦 副校长:金道超 吴次南 宋宝安 陶文亮 王红蕾 赵德刚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