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武营 |
释义 | 广武营 在山西省雁门关北二十里。明洪武七年(1374)创置,亦曰广武城,亦称广武陉,又称广武站。今称新广武村,旧属代县,现属山阴县。有汉墓群(墓★共六十个),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广武营,距今青铜峡市小坝镇30公里,东距牛首山9公里,北距分守岭10公里 。广武倚山傍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明代,是西北边防宁夏西路要冲,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年),巡抚都御史金濂奏请在此筑城,以“广布武德”之意命名。其后,历任地方官员都较重视广武城防,屡加修葺。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隶属宁夏中卫县,称广武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宁设县时属中宁县,1960年划归青铜峡市。原址广武营古城在今青铜峡水库淹没区。 地势广武营,向西10多公里就是青铜峡境内的明长城;城东10余里是举世闻名的牛首山,牛首山北边是金积山;城东北10余里是青铜峡,西南六七里是荫子山,西北35里,又是回军山;城西20里是长山,城南20里是麦垛山,城北20里是盛产神艾的艾山,而且黄河还沿城绕过。古城四面环山,背倚黄河,四固险要,易守难攻。正是这诸多山脉相拥,让一座业已消失的广武古城更显得神秘多姿。在这些绵延不断的山脉中,说到牛首山、金积山和荫子山等山,大多人都能略知一二。但关于回军山,今人知道的却不多,其实关于它还有很多历史佳话呢。据《康熙朔方广武志》(清俞益谟,高嶷纂修)载,“回军山,又名尖峰山,在城(广武城)西北35里,其高不过里许。昔有西征军士,遇大雪迷道,百无所见,惟有此山一峰独青,望之行4日得还,故名。”据考,这说的是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一月,四贝勒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亲率大军分三路进兵青海平定西藏和青海叛乱,其中一路西征队伍在这里遇大雪 迷路的事情。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在他流传千古的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专家认为该诗中的回乐峰指的就是回军山。也有专家认为,回军山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牛首山。但根据《康熙朔方广武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回军山,在城西北35里,而现在的牛首山在广武城的东边偏南,两种说法在方位上就有明显的分歧。还有史料及民间传说认为,桥山(现在陕西定边,与宁夏盐池东南毗邻)北50里回军山上有“轩辕帝后词”,说是黄帝战胜山戎后携螺祖、女节、姨母、皇娥四姐巡游至此,后人立桐以把之。这是历史上关于回军山为数不多的记载,要说这里的回军山就是现在的牛首山或牛首山尾峰也还勉强说得过。缘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回军山非彼回军山,回军山也非牛首山,只是因名称因袭更迭频繁无从考证,才让我们觉得更加神秘而已。明嘉靖八年(1529)以兵部尚书总制宁夏军务的王琼也有著名诗作《登广武远眺》,“鸣沙古渡急钲笳,铁骑云屯晓济河。广武人稀非土著,枣园田少尽征科。赫连故垒游麋鹿,元昊遗宫长薜萝。试问守边谁有策?老臣忧国鬓双皤”,其诗不但写出了当时在这里长期征战和屯军守边的辛苦,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广武古城及周边的地理风貌图。而且这一带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羌、鲜卑、党项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狩猎、游牧、耕作。不同时代的游牧先民,为了使游牧、生存、征战的情形永留世间,便在山中适宜于凿刻的坚硬岩石上凿了以人骑和牛羊为主的各种图案,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广武岩画。这在今广武乡的口子门、四眼井等地随处可见,从而使得广武这一带更显得瑰丽而神奇。尽管有些岩画在风雨冲蚀下已经模糊不清,但仍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远古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尽显了广武一带悠久的历史以及它文化古城的独特魅力。 史志据《嘉靖宁夏新志》载:“正统九年(1444),巡抚、都御史金濂,以其地当西路适中,平衍无 据,兵欠联络,始奏筑城。摘中护卫并右屯卫官军居之,以都指挥守备。成化五年(1469)改守备为协同,分守西路。又调西安、宁羌、风翔等卫所官军轮班备御。城周围二里。成化九年(1473),协同陈连拓之为三里。弘治十三年(1500),巡抚都御史王徇又拓之为四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四丈。南门一,上有楼。”今广武营城,已在修建青铜峡水库时,淹没于水库之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