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光散射效应
释义

光散射效应,又称拉曼效应

拉曼效应(Ramanscattering),也称拉曼散射,1928年由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发现,指光波在被散射后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以表彰他研究了光的散射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在《光学教程》中,对散射有明确的定义:在光学性质均匀的介质中或两种折射率不同的均匀介质的界面上,无论光的直射、反射或折射,都仅限于在特定的一些方向上,而在其他方向光强则等于零,我们沿光束的侧向观察就应当看不到光,但当光束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物质时,从侧向却可以看到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光学性质的不均匀可能是由于均匀物质中散布着折射率与它不同的其他物质的大量微粒,也可能是由于物质本身的组成部分(粒子)的不规则聚集;例如尘埃、烟、雾、悬浮液、乳状液以及毛玻璃等。这种浑浊物质的特征是:这些杂质微粒的线度一般来说比光的波长小,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比波长大,而且排列毫无规则。因此,它们在光作用下的振动彼此间没有固定的相位关系。在任何观察点所看到的总是它们所发出的次级辐射的不相干叠加,各处均不会相消,从而形成了散射光。

关于光的散射,在姚启钧的《光学教程》一书中有很详细的讲解,包括“散射和反射、漫反射和衍射现象的区别”,“瑞利散射”,“散射光的偏振性”,“散射光的强度”,“分子散射”等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1: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