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管幼安
释义

管幼安,名宁,北海朱虚人,生于延熙元年(公元158年),卒于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远祖是春秋时代的贤相管仲。他身高八尺,和诸葛亮一般高,也是长了一副好须眉,相貌不错。

事件

管宁家里很穷,而且他十六岁时就死了父亲,亲戚朋友可怜同情他,赠送了许多财物让他葬父,可是管宁一文不取,只凭借自己的真实财力安葬了父亲。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

管幼安贤于荀孔

曹操既得志,士人靡然归之。自荀文若盛名,犹为之经营谋虑,一旦小异,便为谋杀,程昱、郭嘉之流,不足数也。孔文举奇逸博闻,志大而才疏,每所论建,辄中操意,况肯为用,然终亦不免。桓温谓孟嘉曰:“人不可以无势,我能驾驭卿。”夫温之才,百倍于嘉,所以云尔者,自知其阴贼险狠,不为高人胜士所比数尔。管幼安怀宝遁世,就闲海表,其视曹操父子,真穿窬斗筲而已。既不可得而用,其可得而杀乎!予以谓贤于文若、文举远矣。绍圣二年十二月,与客饮,醉甚,归坐雕堂西阁,面仆案上。睡久惊觉,已三更矣。残烛耿然,偶取一册,视之,则《管幼安传》也。会有所感,不觉书此。眼花手软,不复成字。

郚城高士管幼安

树有根,水有源。“渊雅高尚、德行卓绝”的管宁之身世,《三国志》有载:“管宁,齐相管仲之后也。昔田氏有齐而管氏去之,或适鲁,或适楚。汉兴,有管少卿为燕令,始家朱虚,世有名节,九世而生宁。”

此言管宁生于东汉末年的朱虚。其时朱虚系侯国(汉高后二年,封齐悼惠王之子刘章为朱虚侯,国此),故属琅玡郡,东汉永初元年改属青州北海国。侯国国治在临朐县城东南60里,遗址尚存,呼曰“城头”。两者相距不但较远,而且地方谚云“先有城头,后有临朐”。这就是临朐与朱虚的关系。而朱虚与近邻安丘历史地理上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文献资料可证:

早期的《临朐县志》“疆域篇”记述:“朱虚自东汉始大,跨今安丘地。”

《青州府志》“古迹考”:“管幼安,朱虚人,今安丘西境,后汉朱虚东境也。”

《山东通志》“人物”篇:管宁“北海朱虚人,今安丘境内。”

《左传》杜预注“纪郚”:“朱虚东南有郚城。”

《辞海》:“郚,古邑名,春秋纪地,后属齐,在今山东安丘西南”

《山东通志·疆域·沿革》:“西汉时安丘境内设有六县两侯国:安丘县、安丘侯国、昌安县、淳于县、平昌县、梧城县(西汉属琅玡,东汉省。梧城一作郚城)、成乡侯国、成乡县。”《临朐续志》援引至此肯定地说“据此,郚城当在安丘。”

《水经注》在叙说了汶水东北流经郚城后,引《地理风俗记》曰:“朱虚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水经注》继续说:“又东北迳管宁冢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迳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墓,碑志存焉。”

(后)《魏志》“安丘县”下“有邴原墓”。

《山东通志·古迹》“安丘县”下:“管宁墓在县西南四十里。”

至此,以上资料所述已集中到了表方向的两条线的一个交叉点上:朱虚东南部的郚城、郚城亭与管宁墓、邴原墓同在一个地域内,系一个区划单元,正是今安丘市址西南五十里左右的所在。《青州府志》中的管幼安墓地理位置图最清楚。

郚城的沿革直线是:东汉省郚城县入朱虚(一说郚城县建制撤后降为郚城亭),北齐又省朱虚入郚城县,隋大业初年属高密郡,唐武德六年省郚城入安丘,迄今未变。郚城在东汉、三国时期之所以隐而不彰,将这里的古人属县书为朱虚,就是因为它已并到朱虚去了。但归属虽变,地理位置不会变,山岭、城址、坟墓等不会动,史书上所称的朱虚人管宁、邴原,其墓一直在郚城境。同乡人墓地相近,皆合“归正首丘”的观念,有力地说明了他们是哪里人氏。

当然,说明问题的不光是葬地所在,附近的郚城遗址直到现在也还在安丘境内。从柴阜(今称“赤埠”)岭上的管宁、邴原墓西去10里左右,李家西郚村东北100米处那片较高的平地,即是当年的纪国邑和郚城遗址。赤埠岭以东五十左右里,管宁的遗迹甚多,而在他县市却一无所见。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载:“安丘管仲都在县南四五十里,昔管宁守此。”《山东通志·古迹》“安丘县”下“管公里在安丘西南四五十里,即管宁故居也。”其实两志说的是一个地方,就在今安丘管公镇境。除以“管公”名镇外,内中还有六个村:老管公、小管公、河北管公、河南管公、阎家管公,就只有一个坡楼村不冠以“管公”之名,它还是管宁晚年隐逸时着书立说的小楼。诸村毗连,为彰先贤潜德幽光而名之。犹如北海相孔融表大儒郑玄,以其里为“郑公乡”,一西一东,相得益彰,同具仰止之至意义。这可说是“管公文化”现象。里人使用的钱褡子及装粮的布袋,常常印或绣有“挥金故里”、“幼安故里”字样,引为无上光荣。

老管公村东埠岭上有管宁冢。这与赤埠岭上的管宁墓并不矛盾:一来自古一人多墓的现象并不少见,二来台湾出版的《东汉隐逸管宁事迹汇纂》谓,冢者乃“封土祭祀地祗之处,即社。诗云‘封土为大社’”。此处乃兼祭先贤的大土堆。另外,管宁冢右前方有茔地两处,曾有坟墓上百,人称“管家林”;老管公村西埠岭上有“管宁祠”;村西南有一大片地名“挥金坡”,传为管宁、华歆锄园处,管宁弃金不顾之所在;四个管公村之南、河南管公之北的河流,名“挥金河”。桩桩皆有典故,件件反映史实。

历史

汉末天下大乱之后,人的生命财产都不能保障,中原一带就没法再待下去了。管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去比较安全的辽东去避难。当时辽东太守是公孙度,很有统治能力,而且辽东地理位置偏僻,战乱没有波及,是当时一个理想的避难地。管宁几个人在中原的名气很大,公孙度是知道的,所以对他们的到来非常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见了公孙度,管宁只谈了谈经典学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闭口不谈。拜见过公孙度以后,管宁没有再住驿馆,而是找了一处荒山野谷,自己搭个简易房子、挖个土窑居住。公孙度死后,他儿子公孙康掌了权,野心比他父亲还要大,成天想着海外称王的美事。他想给管宁封个官,让管宁辅佐他,可是慑于管宁的贤名,硬是开不了口。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管宁入朝,公孙康把诏命压下不宣布,管宁当然也不会知道了。中原局势稳定以后,许多流民都返乡了。但管宁依然不动,安居辽东。我想,这其实表明了管宁的政治态度,他不承认曹魏皇朝的合法性,所以不愿意回乡。可是,辽东的局势也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他弟弟公孙恭继位,这个人身体有病,生性懦弱,没有统治能力,而公孙康的私生儿子公孙渊偏偏是个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宁看到辽东快要乱了,这才带着家属乘船回中原。公孙康亲自送他,赠送了许多礼物,管宁先收了,出发时,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的赠物,全部留下来,一芥不取,保持了清白本性。算起来,他在辽东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船队在海上航行时,曾经遇到风暴,大部分船都沉没了,管宁坐的这只船也很危险,但是管宁从容不迫,好像没发生事情一样。这时,奇迹发生了,夜幕中突然出现了一点亮光,给船只指引方向,到达了一处荒岛,这才转危为安。当时人们发现,岛上没有居民,也没有点火的痕迹,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把它解释为奇迹,并说这是管宁的“积善之应”。

管宁回乡

管宁的回乡,名义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诏书,实际上是躲避即将到来了辽东之难。但回到故乡以后,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可是皇帝偏偏不肯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招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地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呢,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