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维钧回忆录
释义

顾维钧从袁世凯时期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职,曾代表中国参加巴黎和会,后又长期出使法、英、美等国。他的这部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权威记录,内容十分细致。而且,因为顾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非党人士的职业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认真读读这套书,对于我们真实而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避免片面和偏狭的历史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

书名:顾维钧回忆录

作者:顾维钧

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译

ISBN:10位[1101812923] 13位[9781101812921]

定价:¥29.60 元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85-2-1

内容:作者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

作者简介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汉族。字少川。英文名“Vi Kyuin "Wellington" Koo”,1888年1月29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1919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作出了贡献。1922~1926年先后任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其间,于1924年5 月曾代表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中国代表身份参加了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后任驻法、英、美大使和驻国际联盟代表等职。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其后任国民党政府驻联合国代表。1956~1967年,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台湾国民党总统府资政等职。退休后定居美国,以十七年时间完成口述回忆录,记述了五十多年从事外交工作的经历。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目录

第一分册

第一卷 童年及求学时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娱乐

顽皮

风波

英华书院

圣约翰书院

向往变革

首途留美

库克学院

何去何从

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

教授和校长

拉丁文和地质学

体育活动

课外活动

省亲抵沪

婚姻问题

结婚和离婚

唐绍仪使美

留学生的政治见解

学士、硕士和博士

辛亥革命

结业回国

第二卷 担任外交官的头十年(1912-1922)

前言 返国后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 民国初年的北京

1. 袁世凯时代的北京政治,1912-1916

(1)袁世凯与唐绍仪

(2)与袁世凯的一次谈话,1912

(3)袁世凯与国民党

(4)帝制运动与袁世凯之死

2. 在北京的生活与职务,1912-1915

(1)与唐梅联婚始末

(2)北京外交部1912年的改组

(3)在外交部的工作

(4)晋升参事

(5)在总统府的经历

3. 中国的对外关系,1912-1916

(1)边境纠纷及中英、中俄谈判,1912-1916

(日本侵占青岛及二十一条,1914-1915

4. 北京社会

(1)北京在转变

(2)在北京的留美及留欧归国学生

二 首次出使华盛顿,1915-1919

1. 出任驻华盛顿公使,1915年8月

2. 1916年芝加哥借款

3. 美国参战

4. 父亲逝世

5. 中国宣战

6. 1917年11月蓝辛-石井换文

7. 准备参加和会,1917-1918

8. 从凡尔登到凡尔赛,和会前夕

三 巴黎和会

1. 陆总长到达巴黎;代表团内部名次问题

2. 在和会上代表南方军政府问题

3. 代表团内的初期摩擦

4. 1919年1月28日在“十人会”上阐明中国立场

5. 公文递送箱遗失;提出书面声明

6. 代表团内部困难加深;陆徴祥的遽然离去和归来;讹传我订婚

7. “四人会”作出决定;中国力争修改

8. 力争对青岛条款的保留权利

9. 6月28日前夕;中国不参加合约签字

10. 中国决策的背景

11. 后果

四 首次出使伦敦及华府会议

1. 我的任命和华府会议的召开

2. 华府会议-组织与程序

3. 山东问题的会谈

第三卷 回国任职(1922-1932)

一 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1. 颜惠庆博士再次担任内阁总理,1922年6月11日-8月5日

2. 王宠惠博士的内阁及其与国会的冲突,1922年8月5日-11月19日

3. 张绍曾将军组阁及其垮台

4. 摄政内阁,1923年6月13日-10月12日

5. 对曹锟和吴佩孚的一些回忆

6. 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倒戈

二 政治、内战及财政

1. 引退和重返北京任财政总长,1925年-1926年7月

2. 中秋节危机

(1)五家银行从中作梗

(2)卫戍部队的军饷

3. 我的总理职务,1926年10月5日-1927年6月17日

4. 张作霖的军政府,1927年6月-1928年6月

5. 安格联爵士、张家璈和北京政府

(1)安格联爵士被革职

(2)外交界的反响

(3)结语

三 在我外交总长任内(1922-1928)所发生的问题

1. 苏俄特使越飞

2. 美日要求在北京设立无线电台与企图行贿

3. 金佛郎案

4. 参战借款

5. 日本公使芳泽递交国书事件及摄政内阁

6. 临城劫案

7. 中苏谈判,1923-1924

(1)1924年3月王正廷签署协议草案

(2)与苏俄谈判;内阁否决王正廷-加拉罕协议

(3)炸弹事件和1924年5月31日签署的协议

8. 归还威海卫问题的讨论

9. 万县事件的解决

10. 终止1865年签订的中比条约

11. 归还庚子赔款;中国基金会

12. 1927年4月袭击苏俄大使馆一案

四 回顾北京政府

1. 对于1912年至1928年民主政治在中国失败的一些看法

2. 北京政府三权之间的冲突,1912-1928

3. 1912-1928年间北京政府施政工作的几个方面

(1)内阁会议

(2)各部经费

(3)官员薪俸

(4)各省的陋习

(5)外交部的陋习

(6)财政部的陋习

4. 北京和南京在对外事务方面的对比

5. 外交家和外交

五 满洲危机

1. 赴欧小住;被召去满,1928-1929

2. 少帅张学良与苏俄的冲突,1929-1930

3. 沈阳事变的发生

4. 回忆国民党扩大会议

5. 南京的政策和国际联盟,1931年9-11月

6. 出任外交部长,1931年11月28日

7. 民众的反应与蒋介石政府的倒台

8. 李顿调查团

(1)在中国

(2)在满洲

(3)李顿调查团-李顿爵士的手杖

第二分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7.2)·上

引言

第一章 中日冲突时期在巴黎和日内瓦的外交官生涯 1932年10月-1933年

第一节 首途赴欧;李顿报告书和在船上与李顿调查团的接触 1932年9月5日-10月2日

第二节 驻外公使馆及大使馆

第三节 驻巴黎的中国公使馆和派往国联的中国代表团

第四节 在日内瓦的第一个月,对李顿报告书的反应 1932年10月初-11月21日

第五节 在国联行政院及全体大会上为我国申辩 1932年11月21日-12月27日

第六节 根据盟约第十五条第四项拟定一个可接受的最终报告书 1932年12月27日-1933年2月14日

第二章 继国联最终报告书提出结论意见后的活动 1933年2月14日-1934年6月

第一节 关于根据盟约第十六条实行制裁问题 1933年2月14日-5月

第二节 塘沽协定和以对日制裁为中心转为以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为中心 1933年5月15日-9月

第三节 世界各国对中国兴趣淡薄后我的工作与态度 1933年10月-1934年6月

(1)国外对1933年最后数月中国发生的事件的反应 1933年10月-12月

(2)我在巴黎的工作与回国 1934年1月-6月

第三章 归国度假 1934年6月-1936年3月

第四章 任驻法大使的第一年:欧洲局势的进展及对华新政策

第五章 欧洲和远东严峻的一年 1937年1月-12月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的前奏 1937年1月-7月9日

第二节 中日战争爆发时的外交努力 1937年7月-9月

(1)卢沟桥事变当时的外交活动 1937年7月

(2)战事开始波及上海时的外交努力 1937年8月-9月初

第三节 在国际联盟的外交活动 1937年7月-10月初

第四节 卢沟桥事变后争取国外物资援助 1937年6月-10月

第五节 关于中日冲突的布鲁塞尔会议 1937年10月-11月

(1)会议背景 1937年10月

(2)在布鲁塞尔会议上为中国辩护 1937年11月1日-15日

(3)会议第一阶段有关国外援助特别是提供过境便利的一些问题 1937年11月1日-15日

(4)会议结束,争取在会议的支持下获得援助的努力也随之结束 1937年11月15日-24日

附录一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第九章及第十章全文

附录二 外交部1932年10月20日718号密电,内容系关于李顿调查报告书致日内瓦中国代表团的指示

附录三 外交部1932年12月2日电报转述林森主席12月1日还都令要点

附录四 1933年1月21日国联公报

附录五 1933年2月4日国联公报

附录六 中国代表团关于与日本断绝邦交的方案

附录七 中国政府致日内瓦中国代表团的指示

附录八 蒲立德1937年7月30日致美国国务卿电

第三分册

第四卷出使法国(193210-1941.7.2)·中

第六章 欧战爆发前的外交活动 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

第一节 布鲁塞尔会议的余波 1937年11月末-1938年5月中

(1)谋求停战和列强间的协同行动 1937年11月末-1938年1月

(2)中国继续在海外谋求列强和国联的支援

(甲)1938年1月末-3月末

(乙)1938年3月末-5月中

第二节 国内军事形势恶化,欧战迫在眉睫,中国需要援助日益迫切,获得外援更加不易 1938年5月末-8月

第三节 中国再次向国联申诉,因欧洲危机而告失败 1938年9月

第四节 在日本开始南进,而西方列强又缺乏单独行动积极性的情况下,我所进行的外交努力 1938年10月-11月中

第五节 在当时欧洲的形势下,西方国家在远东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 1938年11月中-1939年2月初

第六节 在日本企图加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并在太平洋地区实行军事扩张之际,西方各民主国家在远东采取联合行动的幻想 1938年12月末-1939年2月

第七节 轴心国在欧洲和远东的猖狂活动对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合作所起的作用 1939年2月末-4月初

第八节 促进中、英、法之间的合作 1939年4月初-6月初

第九节 日本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猛烈冲击所引起的反应 1939年7月-8月中

附录一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声明

附录二 1938年11月3日近卫首相的广播讲话

附录三 法国向中国提供货币稳定贷款问题

第四分册

第四卷 出使法国(193210-1941.7.2)·下

第七章 欧战爆发后的外交活动1939年8月22日-1941年6月

第一节 欧洲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和中国政府的影响1939年8月22日-9月18日

第二节 惶惑不定的时期1939年9月16日-10月21日

第三节 鉴于欧战爆发以及英、法和美国对莫斯科的疑虚,重新估价中国的外交政策1939年10月21日-12月中

第四节 中、法合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至关重要的印度支那过境运输问题1939年9月-12月

第五节 兵临巴黎城下前,法国外交政策的摇摆1939年12月末-1940年5月17日

第六节 巴黎陷落和法国向德国投降1940年5月18日-6月23日

第七节 日本对维希治下印度支那的进逼1940年6月末-8月10日

第八节 法、日关于印度支那的协定1940年8月19日-9月25日

第九节 对法、日1940年9月协定及德意日三国条约的反应1940年9月下旬-12月上旬

第十节 在维希关于欧亚两洲局势的一些谈话1941年1月-4月

第十一节 调往伦敦和在葡萄牙的逗留1941年4月-6月

第五分册

第五卷 二度使英(1941.7-1942.10)

第一章 使英初期

第一节 任职伊始

(1)受命使英

(2)使英总目标

第二节 五大问题

(1)英国的战争贷款

(2)滇缅公路

(3)香港问题

(4)印度独立

(5)作战方针

第三节 初期概述1941年7月-1942年10月

(1)英国公众早期对中国抗战的态度

(2)珍珠港事件前夕几个主要国家政府间的关系

(3)美国参战

(4)太平洋战争初期 1942年1月-9月

(5)计划回国述职和接待英国国会访华团

(6)返渝旅程

第二章 归国阶段 1942年10月-1943年3月

第一节 与国内领袖们的谈话和为争取支持中英结盟而奔走 1942年10月

第二节 与国内领袖们进一步谈话 1942年11月

第三节 英国国会访华团访问中国 1942年11月-12月

第四节 在国内的其他一些谈话 1942年12月

第五节 1943年1月11日的中英条约

第六节 中国的总形势 1943年1月-2月

第七节 在国内的最后几天 1943年3月1日-9日

第三章 在美停留 1943年3月-5月

第一节 由重庆至华盛顿 1943年3月10日-23日

第二节 在华盛顿 1943年3月24日

第三节 在旧金山和蒋夫人商谈访英问题 1943年3月25日

第四节 华盛顿 1943年3月

第五节 与蒋夫人一行在洛杉矶,并陪同去美国东部 1943年4月1日-14日

第六节 在纽约地区 1943年4月15日-5月3日

第七节 在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等人会谈 1943年5月3日-6日

第八节 在纽约 1943年5月6日-7日

第九节 安排蒋夫人与丘吉尔会谈未果 1943年5月

第十节 宋子文与丘吉尔及罗斯福的会谈

第十一节 中国海员问题

第十二节 在华盛顿进行的其他谈话 1943年5月

第四章 英国对华关系的发展 1943年6月-11月

第一节 英国对中国的不满 1943年6月

第二节 英国对华友谊的表现 1943年7月

第三节 宋子文访问伦敦 1943年7月-8月

第四节 1943年8月底到11月的情况

第五章 从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到旧金山会议 1944年8月-1945年6月

第一节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1944年8月-10月

(1)中国为出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4年8月-9月

(2)会议的第一阶段:没有中国参加

(3)会议的第二阶段:有中国参加

第二节 中国与其他三强的关系

(1)中国与美苏的关系 1944年8月-10月

(2)在伦敦,应付对我国政府的批评 1944年10月-12月

(3)在伦敦,我国各方面代表来访及英国职工大会 1945年1月-2月

第三节 旧金山会议

(1)在国内,研究中苏关系和即将开幕的旧金山会议等问题 1945年3月

(2)在华盛顿为出席旧金山会议做准备 1945年4月

(3)中国代表团 1945年4月-6月

(4)预备会议和正式会议

(5)在幕后(一)

(6)在幕后(二)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与联合国的成立(待编稿)1945年5月-1946年7月

1. 为苏联对旅大提出要求一事和宋子文商讨

2. 经华盛顿会伦敦 1945年6月-7月

3.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

4. 中苏条约 1945年9月

5. 香港问题

6. 五强外长会议 1945年9月-12月

7. 中国的共产党局势 1945年9月-12月

8. 联合国筹备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 1945年8月-12月

9. 设立国际法院 1945年9月

10. 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 1945年1月-2月

11. 联合国大会

12. 安全理事会

13. 回国 1946年3月

14. 中央执行委员会 1946年3月

15. 与国家领袖们的商谈 1946年3月-6月

16. 告别伦敦 1946年6月-7月

第六分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1946-1950年

第一章 开始时期 1946年7月-12月

第一节 使美之初 1946年7月-9月

第二节 第一届联合国大会 1946年10月-12月

第二章 美国从中国部分脱身时期 1947年1月-3月

第一节 马歇尔使命和美国调停工作的终止 1947年1月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内战扩大的反应 1947年2月-3月

第三章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7年3月-9月初

第一节 莫斯科会议,杜鲁门主义和美国的援外政策 1947年3月-4月

(1)莫斯科会议,特别是这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在五国外长会议中的地位

(2)杜鲁门主义和美国的援外政策

第二节 1947年5月-9月的形势发展 1947年5月-9月6日

第四章 中国要求经济援助 1947年4月-6月

第一节 中国要求十亿美元贷款 1947年4月-5月

第二节 美国对于中国要求的反应 1947年6月

第五章 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1947年7月-12月

第一节 魏德迈代表团访华 1947年7月-9月

(1)访华的经过 1947年7月11日-8月25日

(2)魏德迈访华在中国和美国的反响 1947年9月

第二节 联合国所反映的国际背景 1947年9月-12月

第三节 中国得到象征性的援助 1947年9月-12月

第六章 为援华计划而奋斗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9月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的援华法案 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2月中旬

第二节 关于1948年援华法的国会辩论 1948年2月中旬-4月5日

第三节 援华法的实施 1948年4月-9月

(1)谈判与拨款 1948年4月-6月

(2)军事物资的采购 1948年6月-9月

(3)外交背景 1948年7月-9月

第七章 国际新形势,美国国内政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1948年

第一节 1948年国际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国内政治-总统选举

第八章 中国情势恶化之际的中美关系 1948年10月-1949年1月中旬

第一节 中国要求美援 1948年10月-11月中旬

第二节 中国局势及美国的反应 1948年10月-11月

第三节 蒋夫人访问华盛顿敦促美援 1948年11月25日-12月30日

第四节 中国政府建议和谈期间的美援前景 1948年12月1日-1949年1月中旬

第七分册

第六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上) 1946年至1950年

第九章 紧要关头 1949年1月-10月

第一节 中国的局势及分析 1949年1月-3月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政局动荡和可能组织联合政府的反应(一) 1949年1月中-2月中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政局动荡和可能组织联合政府的反应(二) 1949年2月中-4月中

第四节 战争复起的,为寻求一项建设性政策所作的努力 1949年4月中-6月末

第五节 面临分裂之际,对建设性策略的探索 1949年6月中-8月末

第六节 白皮书发表后要求继续援助 1949年7月中-8月

第七节 从区域性条约看当时的国际阵营 1949年1月-10月

第八节 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情况 1949年8月初-9月

第十章 大陆失守 1949年9月-1950年6月

第一节 承认问题和中国向联合国控诉 1949年9月-1950年1月

第二节 政府自广州撤至台湾 1949年10月1日-12月8日

第三节 对台湾及海南岛的援助问题

(1)援华法案的延长 1949年12月9日-1950年2月15日

(2)美国的援助和中国的总统职位之争 1950年2月15日-3月7日

第四节 大陆失守,中国的局势及由此而产生的若干问题 1949年9月-1950年6月

(1)大陆失守的原因及失守后出现的局势 1949年12月-1950年6月

(2)大陆失守造成的困难 1949年9月-1950年6月

(3)在联合国遇到的麻烦 1950年2月-6月

第五节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的美援情况 1950年2月中-6月

第八分册

第七卷 第二次出使华盛顿(1950年-1956年)

第一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中美关系 1950年6月24日-1951年2月1日

第一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于美国对华政策的直接影响 1950年6月24日-7月下旬

第二节 赴台差商时局问题 1950年7月下旬-8月21日

第三节 美国对台态度暖昧的后果 1950年8月-1951年1月1日

(1)美国暧昧态度下的台湾合法地位问题 1950年8月22日-9月中旬

(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3)对台新援助的初步阶段 1950年8月-1951年2月1日

第二章 中共介入朝鲜战争时期 1950年12月末-1951年7月

第一节 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前景 1950年12月末-1951年4月24日

(1)援华政策的发展及对国民政府的态度 1950年12月末-1951年2月中

(2)关于对台湾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 1951年2月中-4月24日

第二节 国际背景和美国的政治争论 1951年3月-7月

第三节 共同防御互助方案及对华援助 1951年4月24日-7月

第三章 毛邦初与周至柔之争及个人专断的政治;这些问题对美国舆论和美国援华政策的影响 1950年9月-1958年

第一节 毛邦初的控诉及其反响 1950年9月-1951年8月初

第二节 政府采取行动 1951年8月中-10月末

第三节 法律起诉和难产的调查委员会 1951年10月26日-1952年1月27日

第四节 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 1952年1月22日-12月

第五节 毛邦初案续记 1952年12月中-1958年

附录一 陈之迈的备忘录:朝鲜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的舆论

附录二 崔存璘的备忘录:美国的对华政策

附录三 关于外交部就有关台湾的一些问题致联合国大会备忘录的报告

附录四 1950年11月9日和12月27日外交部长叶公超和美国代办蓝钦的会谈记录

第九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 1950年-1956年

第四章 对日和平条约 1949年9月-1952年8月

第一节 对日和约的准备工作 1949年9月-1951年1月23日

第二节 对日和约临时草案的谈判和修改 1951年2月-1951年5月

第三节 中国参加对日和约问题 1951年5月中-6月

(1)面临反对国民党中国参加对日和约的问题 1951年5月末-6月21日

(2)伦敦方案 1951年6月末

第四节 中国被排斥于对日多边和约之外 1951年6月20日-7月11日

第五节 封中国被排斥于多边条约之外的反应及其对双边条约谈判的影响1951年7月11日-9月

第六节 对日双边和约 1951年9月8日-1952年8月5日

(1)开始缔约谈判的困难 1951年9月8日-1952年1月25日

(2)谈判、缔约和批准 1952年1月26日-8月5日

第五章 朝鲜停战谈判时期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国际背景 1951年8月-1952年5月

(2)再谈国际背景 1952年6月-1953年1月20日

第二节 美国国内局势及其对华政策 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援华和合同安全计划 1951年8月-12月

(2)选举年前期的中美关系 1952年1月-6月初

(3)中美关系表面改善 1952年6月-10月10日

(4)共和党的胜利和自由中国的新希望 1952年10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附录一 美国关于对日和约策略之修正译文

附录二

(1)1948年3月27日《中央日报》社论:我们的对日方针

(2)1948年5月21日中央社电讯:芦田感谢对日本的政策

附录三 1950年12月28日美国送交苏联的备忘录(美国发布的新闻稿)

附录四 1951年1月22日国民政府对美国政府七点节略的答复合文

附录五 1951年3月美国致送对日和约临时草案的策略全文

附录六 1951年4月11日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所拟关於美国对日和约草案的评注

附录七

(1)中国大使馆就美国对日和约临时草案致送美国政府的节略全文

(2)1951年4月24日提交上述节略时,顾大使向杜勒斯先生宣言的声明全文

附录八 1951年7月3日对日和约草案的抄本

附录九 1942年1月1日华盛顿宣言

附录十 叶公超部长1951年7月11日面交美代办蓝钦公使之节略

附录十一 叶公超部长1951年8月13日递交蓝钦公使之节略

附录十二 1951年9月26日致蓝钦公使关于双边和平条约适用范围之节略

附录十三 吉田茂首相于1951年12月24日致杜勒斯函;1952年1月16日向报界公布

附录十四 1952年1月16日杜勒斯复吉田首相函;1952年1月17日向报界公布

附录十五 中国政府所拟中华民国与日本国和平条约草案全文:1952年2月初递交河田烈

附录十六 中华民国与日本国和平条约(最后文本)

附录十七 白宫就杜鲁门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会谈结束后发表的联合公报全文(1952年1月9日)

附录十八 中国大使馆关于各军事采购机构改组与合并的照会

第十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1950年-1956年)下

第六章 华盛顿莫斯科新领导人高谈和平时期1953年1月-8月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的援华“新”政策 1953年1月20-3月17日

第二节 朝鲜停战及其对国民党中国的影响 1953年1月-8月

(1)僵局打开:对战俘问题的协定:自由中国前途难卜 1953年1月-6月8日

(2)停战协定和拟议中的政治会议 1953年6月8日-8月

第三节 美国和自由中国之间的互助合作问题 1953年3月16日-8月

(1)争取军事合作及解决诸如在印度支那和缅甸的中国军队等问题的努力 1953年3月16日-5月

(2)1954财政年度的对华共同安全援助 1953年5月5日-8月

第七章 从板门店到日内瓦 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一节 把世界问题拿到会议桌上的连续尝试对国民党中国的影响 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二节 大使馆事务 1953年9月-1954年2月

(1)蒋经国访美 1953年9月-10月国

(2)美国援助问题 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3)其他问题 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附录一 1953年2月3日蒋介石总统声明

附录二 1953年2月12日对蒋介石总统的无线电访问

附录三 1953年3月2日在台北与李弥将军的会谈记录

附录四 关于苏联和平攻势的性质问题蒋总统与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往来信件

附录五 1953年5月11日温斯顿·邱吉尔在下议院的演讲词摘要

附录六 1953年6月23日蒋介石总统致艾森豪威尔总统信

附录七 中国政府就朝鲜问题政治会议致美国政府备忘录

附录八 1954年1月3日《普罗维登斯星期日报》评述阿瑟·迪安先生主张重新考虑对华政策的文章

附录九 财政部部长致美国预算局局长道奇先生有关援助问题的备忘录草稿

第十一分册

第七卷 再度出使华盛顿(下)1950年-1956年

第八章 讨论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时期 1954年2月18日-8月

第一节 日内瓦会议时期的国际形势 1954年2月18日-7月

(1)日内瓦会议召开前的事态发展 1954年2月18日-4月26日

(2)日内瓦会议及其对国民党中国地位的响应

第二节 大使馆馆务,着重谈美援问题和前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无端指责政府而引起的种种问题

第三节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序幕 1953年3月-1954年7月17日

第四节 重访台湾 1954年7月17日-8月

第九章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8月24日-12月

第一节 缔结条约的国际背景 1954年8月24日-10月

(1)第一次金门危机,东南亚条约组织公约和联合国的处境

(2)国际上对“海峡”危机的关注影响着条约谈判

第二节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正式谈判和缔结 1954年11月-12月初

(1)1954年11月1日-11日谈判的初期

(2)谈判的末期

第三节 谈判期间大使馆的其他事务:特殊来访者和特别援助问题 1954年8月24日-12月

附录一 使馆馆员1954年5月6日提供的关于1954年4月20日在美国国务院召开的十九国会议情况的备忘录全文

附录二 蒋介石总统和李承晚总统在台北会谈结束时发表的声明

附录三 中美安全条约初稿 1953年12月18日递交蓝钦大使转送美国国务院

附录四 外交部叶部长1954年3月3日致蓝钦大使函

附录五 1954年9月9日海军武官柳鹤图向国防部二厅报告俞大维部长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卡尼谈话

附录六

(一)1954年9月蒋总统接见杜勒斯国务卿的谈话记录

(二)1954年9月10日叶部长呈蒋总统关于中美条约草案修正本的条陈

(三)1954年9月10日叶部长与蓝钦大使会谈记录(随同当日条陈送呈蒋总统)

附录七

(一)1954年10月7日陈之迈大使编写的关于联合国发展情况的备忘录

(二)陈之迈博士在联合国大会特别政治委员会上对缅甸指控所谓中国对其侵略的发言摘要 1954年10月11日

附录八 1954年9月20日外交部次长沈昌焕与蓝钦大使谈话记录摘要

附录九

(一)1954年10月14日杜勒斯国务卿致蒋总统函

(二)1954年10月23日中国大使馆关于新西兰提案致美国国务院备忘录

附录十 条约

甲、1954年11月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提交中方的《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民国共同防御条约》的美国草案

乙、在1954年11月4日的会议上递交美方之《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1月3日中国对应草案

丙、1954年11月4日会议上双方同意之《中华民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共同防御条约》议定文本

附录十一 换文

甲、美国之条约议定书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6日会议上提交中方,标明“最机密”

乙、中国反建议之换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1日晚送交国务院

丙、1954年11月12日美国换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4日由马康卫先生递交谭绍华博士

丁、中国新换文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16日会议上递交美方

戊、中国换文草案全文,11月17日拟定,1954年11月18日由谭绍华博士递交马康卫先生

己、换文议定文本,1954年11月10日会议制订

附录十二 关于中美防御条约之共同声明

甲、共同声明美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日条约谈判期间递交中方

乙、共同声明中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6日由谭绍华博士递交马康卫先生

丙、共同声明美方修订草案全文,1954年11月9日吗康卫先生递交谭绍华博士

丁、共同声明之协议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2日会议上暂时议定

戊、共同声明全文,1954年11月30日最后商定,12月1日对新闻界发表

附录十三 叶外长致沈次长通报其访问西班牙情况之电文摘录,1954年11月23日

附录十四 1954年11月5日《华盛顿邮报与时代论坛报》上查默斯·罗伯茨文章

附录十五 美国国务院发布之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文本

附录十六 关于军事协调技术协议之备忘录

第十二分册

第七卷 第二次出使华盛顿 1950年至1956年

第十章 沿海岛屿危机声中中美共防御条约之实施 1954年12月初-1955年5月初

第一节 在困难情况下中国批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1954年12月初-1955年1月中

第二节 关於沿海岛屿的几项重大决定-台湾决议;后大陈撤退和在台湾海峡停火的建议 1955年1月中-1月末

第三节 在执行关於大陵沿海岛屿的决定中的一些问题 1955年1月27日-2月7日

第四节 台湾危机的缓和 1955年2月-5月

(1)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批准与生效,大陈撤防的完成及安理会停火决议的搁置 1955年2月-3月中

(2)顶住了放弃金门马祖的压力:共产党采取了和解的政策 1955年5月初-5月中

第十一章 国际紧张局势之缓和及其对中华民国的影响1955年5月——12月

第一节 1955年7月的四强首脑会议 1955年5月-7月

第二节 美国-中共在日内瓦的会谈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1955年8月-12月

(1)日内瓦会谈的“第一项议程”-被扣留的平民问题及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1955年8月-9月10日

(2)日内瓦会谈的“第二项议程”和联合国席位问题 1955年9月10日-10月末

(3)接纳联合国新会员国的一揽子交易威胁国民党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1955年11月-12月

(4)日内瓦的“第二项议程”,谈判在东西方缓和精神减退的情况下继续进行 1955年10月末-12月

第三节 美援、孙立人案及其他 1955年5月-12月

第十二章 使美任务终了1956年1月-5月初

第一节 驻华盛顿最后阶段的几个国际问题 1956年1月-5月

(1)从国民党中国的立场看英美会谈和日内瓦会谈 1956年1月-2月初

(2)在共产党的政治和外交攻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结束我在华盛顿的使命 1956年2月初-5月初

第二节 辞去华盛顿职务 1956年1月-5月初

附录一 中华民国与美国1954年12月10日换文

附录二

(甲)1955年1月6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致美国参议院建议批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咨文

(乙)1954年12月22日杜勒斯国务卿向总统报告条约问题的全文

附录三本杰明·科恩关於拟议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备忘录全文

附录四

(甲)国务院关於1955年1月19日千后三时四十五分会谈的备忘录

(乙)1955年1月21日上午十一时四十五分,中方叶公超外长、顾维钧大使与美方杜勒斯国务卿、饶伯森助理国务卿会谈的国务院备忘录(标明绝密)

附录五国务院公布的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总统致国会咨文

附录六

(甲)新西兰代表致安理会主席函文本,1955年1月27日会谈时由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交顾大使

(乙)新西兰提出的在沿海岛屿停火的决议草案文本,1955年1月27日会谈时由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交给顾大使

附录七 1955年2月7日外交部致驻外使馆关于宣布从大陈撤退一事的通报

附录八

(甲)艾森豪威尔总统关于1955年4月派遣饶伯森-雷德福外交使团去台北时的叙述,见《白宫岁月:授权变革,1953-1956》第481页(包括脚注),纽约道布尔戴出版社版本

(乙)《白宫岁月:授权变革,1953-1956》一书的附录第611-612页

(丙)斯图尔特-艾尔索普关于饶伯森-雷德福使团1955年4月去台北的评论,摘录自1958年12月13日《星期六邮报》第88页《金门幕后》

附录九 由顾维钧大使转交的1955年7月28日叶公超外长致杜勒斯国务卿信件全文

附录十 1955年9月10日中美两国大使就双方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的声明全文

附录十一 艾森豪威尔1955年11月28日致蒋介石电

附录十二 由顾维钧转交的蒋介石1955年12月4日致艾森豪威尔电

第十三分册

第八卷 海牙国际法院十年1956年-1966年

第一章 退出外交界及入选国际法院

第二章 赴海牙的航程

第三章 开始法院工作

第四章 国际法院第一次秘密会议我正式就任法官

第五章 参加法院工作

第六章 海牙生活

第七章 暂时在海牙租房安家

第八章 海牙琐忆

第一节 礼仪问题

第二节 和王室的关系

第三节 和外交使团的关系

第四节 和荷兰各界的社交来往

第五节 海牙的华侨

第六节 各国贵宾对法院的访问

第七节 亲友来访

第九章 关于法官改选提名我为候选人问题

索引

索引说明

一 人名索引

二 外国人姓名英汉对照表

三 部份中国人的英文姓名

四 史事索引

附录 顾维钧生平简介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