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骨牌蕨 |
释义 | 骨牌蕨,水龙骨科骨牌蕨属。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地区。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骨牌蕨全草可入药,有清热利水,除烦,清肺气功效。主治淋沥癃闭,热咳,心烦。被《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记载。 简介药材名:骨牌蕨 别名:上树咳、瓜核草、骨牌草 科目来源:蕨类植物药水龙骨科植物 药用部位:中国骨牌蕨的全草。 性味归经:微苦、甘,平。无毒。脾经。 功效主治:清热利水,除烦,清肺气。主治淋沥癃闭,热咳,心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8钱。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注意:寒症忌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形态特征骨牌蕨,株高4-10厘米。根状茎细长如铁丝状,匍匐,其上疏生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直接着生在根状茎上,叶柄较短,叶片呈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短楔形。孢子囊群圆形,橘黄色,沿叶背的主脉两侧分布两行。 习性分布骨牌蕨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忌讳光线直射。 要求土质肥沃、通气性好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台湾。 种类介绍中间骨牌蕨中间骨牌蕨为水龙骨科植物,中间骨牌蕨的全草可入药,健脾益气,主治脾虚食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 别名:石瓜米、仙人指壳、金星蕨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中间骨牌蕨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甘;苦;平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主脾虚食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形态 植株高3-7cm,根茎纤细,长而横生,疏被棕色、基部阔卵形、向上急缩成钻形的鳞片,有粗筛孔,边缘有粗牙齿。叶二型;有明显的短柄;营养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中部宽1.2-1.5cm,向上渐狭,钝头,向下楔形并下延,全缘;孢子叶狭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与营养叶等长或过之,宽不到8mm,全缘;中脉明显,两面隆起,两侧各有3行网眼,不显着;叶下面疏生鳞片。孢子囊群大,近圆形,中脉两侧各有1行,成熟时几满布于叶背。 披针骨牌蕨披针骨牌蕨,水龙科骨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对小儿高热,肺热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和外伤出血有功效。 别名:万年青、克氏骨牌蕨 归经:肺;肝经 功效:清热止咳;祛风除湿;止血 考证: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科属分类:水龙骨科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资源分布:分布长江中下游和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主治:小儿高热;肺热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外伤出血 性味:微苦;涩;凉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骨牌蕨的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50-1700m的林缘树干或岩石上。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微苦,涩、性平。有清热除湿、止血的功能。用于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炎,小儿高热,外伤出血。 形态 植株高6-10cm。根茎细长,横生,绿色,被暗褐色、钻状披针形鳞片,基部圆形,边缘有疏齿。叶远生,近二型;营养叶的叶柄短,长0.5-2cm,叶片阔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4.5-9cm,中部宽2-3cm,先端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于叶柄,全缘;孢子叶的叶柄长3-4.5cm,基部有鳞片,其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8-9cm,宽约1cm,先端渐尖,基部长楔形,有长柄;中脉两面稍隆起,小脉羽状,不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叶背面中部以上,在中脉两侧各成1行,近于中脉,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中国骨牌蕨药材名:中国骨牌蕨 别名:金星蕨 科目来源:蕨类植物药水龙骨科植物 药用部位:中国骨牌蕨的全草。 性味归经:甘,温。脾经。 功效主治:补脾益气。用于脾胃虚寒、气虚、脾胃虚寒的腹泻、腹痛、消化不良以及气虚所致的乏力、神疲、食少、面白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9克。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 参考出处:《秦岭植物志》 栽培管理骨牌蕨有分株和孢子繁殖。 栽培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等量的炉渣混合。生长期保持盆土略湿润,每3周浇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干燥,温度维持在15℃以上。 栽培要点:1.光照 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2.浇水 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3.温度 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4.施肥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病害防治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