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县乡
释义

古县乡位于蒲县县城西北25公里,西南与五鹿山相邻,正西与隰县黄土乡相接,东南与薛关呼应,东北与红道贯通,整个古县塬面,呈西北走向。全乡总面积9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15公顷,人均耕地4.5亩。2007年粮食总产量6594吨,全乡共有古县、下刘、好义、仁义、曹村、盘地、文城、白村8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39个自然村,总人口5247人,总农户1156户,人口密度54人/平万公里。

乡镇行政区域图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

总人口 4389

男 2324

女 2065

家庭户户数 1009

家庭户总人口(总) 4389

家庭户男 2324

家庭户女 2065

0-14岁(总) 1380

0-14岁男 751

0-14岁女 629

15-64岁(总) 2747

15-64岁男 1421

15-64岁女 1326

65岁及以上(总) 262

65岁及以上男 152

65岁及以上女 1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372

地理概况

古县乡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落叶林与森林草原褐土地带,受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境内的植被土壤均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同时,据历史文献记载和环境考古考证,北齐太宁元年曾投置县治于今古县村,后因塬高缺水,县治迁移,由于境内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农牧并存,自然生态环境明显退化。

地质、地貌特征

古县乡在地形地貌上主要为黄土残源沟壑,黄土塬面海拔一般在1200米左右,境内塬高沟深,第四纪黄土下覆盖着三选纪砂页岩,地层从上往下次序是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午城黄土。古县乡境内由两个塬面构成,一为古县塬,主塬面呈西南走向,支塬面呈西北走向,塬面平垣坡度1—3度,自然覆盖率低,面积41.1平方公里,为蒲县最大塬面,其二为白村塬面,呈西南走向,面积2.58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古县乡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云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历年平均气温7—10℃,历年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10℃,最高气温32.6℃。无霜期平均155天,最长无霜期180天,最短无霜期130天,年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以上,≥10℃积温均在320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70毫米之间,但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率较大,年相对变率在20%—30%之间,且全年中大部分降水多集中夏秋季节,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对农作物生长较为重要的4—5月份降水量较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春旱经常发生,由于夏秋季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多以暴雨和阵雨形式出现,因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常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土壤特征

境内属森林灌木草原地带,植被多属好阳性旱生类型,以丘陵沟壑草灌植物群落和塬地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为主,但由于人类活动出现较早,大多天然植被多为农作物所代替,仅在地边、地埂和崖坡有少量分布,但亦有少量天然植被集中存留。

目前,大部分地区分布的是次生的灌从草本,地带性植被有以油松为主的松栎林,主要有油松林、白皮松、栓皮栎、华北落叶松、侧柏、圆柏等,灌木草本主要有虎榛子、黄蔷薇、白刺花、多花胡枝子、红酸刺、沙棘、白羊草、苔草、散花胡颓子、铁杆高等,人工种植的植被多为刺槐、泡桐、榆树、杨树、柠条灌丛等和一些经济林如枣树、苹果树、梨树等。

本乡土壤为褐土性土类和碳酸盐褐土类,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常处于裸露和半裸露状态,土壤团粒结构较差,抗蚀性差,水土流失严重。

水文特征

古县乡境内有黄河二级支流西后河,水量充沛,北南流向,主流发源于五鹿山主峰南麓流径该乡后河、西河、古县沟等村。清水流量为0.1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05立方米/秒,洪水流量49.5立方米/秒,径流量455万立方米/年,其中:水流量54.6万立平米/年,洪水量400.4万立方米/年。

社会状况

人口现状

截止2005年底,古县乡总户数1156户,总人口5247人。

农村经济发展

2004年,古县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1848万元,粮食总产量517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栽植果树3245亩,种植烟叶965亩,大牲畜存栏超过3500头。全乡经济运行状况基本平稳,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基础设施建设

该乡乡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先后实施了集中供水工程,使92%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以往吃旱井水的历史。农网改造工程,通电率100%。闭路电视信息通工程,100%实现户户通。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道路交通

经过古县乡的有县乡公路一条,总里程25公里,截至2006年9月13日全乡实现村村通油路

全乡共有中、小学13所。其中中学1所,在校生156人,小学12所,在校生376人,教职工63名。

全乡卫生机构9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人。

潜力开发

发展生态旅游

结合该乡生态资源的优势,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开发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突出农业主导产业

通过产业区的建设,优化资源配量,以粮食生产为重点,抓粮食、水果、烟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开发。

粮食产业开发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方针,重点抓好农田开发工程,加强吨粮田、高效田和双千田建设,使粮食产量有新的突破。

林果产业要突出抓好经济林工程,优化改造老果园,加快发展新品种,果品年总产量和果品总收入都要显著增长。

畜牧业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发展专业养殖村和规模养殖户,进一步提高肉蛋奶产量,增加畜牧业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份额。

瓜菜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节能温室建设,继续发展大棚菜的生产,通过增加新品种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取得更了的经济效益。

实现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重点完善以水果、烟叶、蔬菜等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支柱产业,开发食品、医药、化工等系列产品,精深层次加工,延长产业链,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转化增值。

古县乡目前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采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搞优质、高效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开发,创立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一定能把古县乡建设成为一个农、工、商一体化程度高、社会经济功能性强、生态环境优越、大众文明富裕的生态经济强乡。

古县乡仁义村优质核桃基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全县“一川三垣”核桃基地规划,仁义村确立建设优质核桃基地,2007年规划,分两年实施,已全部完成前期苗木栽植任务,共占地2140公顷,涉及农户108户,按照6×8规格共栽植晋龙一号核桃31300株。管理办法:成立核桃生产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采摘、加工、销售,分户经营。预计5年挂果,7~lO年进入盛果期,按每株产10千克,每千克lO元计算,每株收入100元,31300株可收入313万元,全村人均可增收4600元。

建设情况

古县乡党政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克难攻坚,以项目建设为主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顽强拼搏,各项工程如期完成。2006年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

仁蒙公路建设。仁蒙公路是连接仁义村、白村、后河村、蒙古村以及红道乡的一条乡村公路,全长10.05公里。其中,仁义一一白村段为油路铺设工程,总长6.65公里,投资235.0472万元,自筹47万元。年初,经县交通局精心设计和规划,6月11日正式开工实施,9月30日顺利铺设完成,实现了全乡8个村委村村通油路。

仁义村委是市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完成初步规划,为下一步建设新农村做好了前期准备。今年8月份以来,该村自筹12万元,完成了村主要千道的绿化3公里,主要巷道的平整,环村绿化栽植柏树2000余株,修建村标志门楼一座,平整2400平米广场一处,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列为县、乡重点村的下刘村、古县村也在规划筹备实施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