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罗马供水 |
释义 | 古罗马供水(water supply in ancient Rome),古代罗马人在城市供水工程方面的成就突出。从公元前312-公元226年的500余年中,罗马城先后修建了11条大型输水道。供水系统的水源是罗马城周围的河流、湖泊和泉水。有些水源距离较远,如公元前144年建成的梅西亚输水道长达62km。水先贮存在城市周围2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和池塘中,然后通过输水道从不同的高度进入罗马城,以满足城市用水需要。除供给必要的生活用水外,还要为公共浴室和公共喷泉供水。输水道除常规渠道外,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虹吸管、隧洞和连拱支撑的石质渡槽。 背景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 建造古罗马供水 water supply in ancient Rome 公元109年修建的图拉真水道的最高处距地面达33m。砖砌或石砌渠道一般宽0.3-1.5m,高0.6-3.0m,渠顶有盖板,以防渠水受到污染。每隔75m左右设有通风口和检查孔。此外,有些输水道还采用了铅管、陶管或石管等。当时有一套具体的分水配水方法,并要根据用水情况缴纳水费。古罗马帝国境内有许多输水道,有些至今还可找到遗迹,如法国境内的蓬迪加尔输水道和西班牙境内的塞哥维亚输水道,是两层或三层的石拱结构支撑着的水渠。 引水渠引水渠是古代文明使用的引水工具之一。古罗马是现存引水渠使用最为广泛的 文明。第一条古罗马建的饮水渠是暗渠,全长16公里,建造时间是公元前310年。公元前144年建设了第一条引水明渠,全长90公里,其中空架桥部分长度为16公里。古罗马建设了超过10条引水渠,每天可供应14万吨水。部分渠道仍在发挥作用。它们输送水到城市喷泉。最早的公共饮用水系统首推古罗马的公共供水渠。 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罗马城已成为意大利中部初具规模的大型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中心的不断扩大,人们对水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为了解决城市的生活用水问题,公元前312年,罗马城兴修了第一条地下引水渠,开创了人工引水入城的先例。公元前114年,罗马第一条地上引水渠兴修成功,高大的引水渠将清清的山泉凌空经由山岭、河流及田野,最后引入罗马城内。随着工程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高达四五十米的双层、甚至三层高架引水渠。 公元4世纪初的罗马城中构成供水系统的引水渠共有11条,而最著名的是蜿蜒状的为克劳狄皇帝的多拱门引水渠。 古罗马引水渠是罗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罗马人心目中,数量众多、供水量巨大的引水渠与那些呆笨的金字塔和那些无多大用处却非常著名的希腊神庙相比决不逊色。 公元前2世纪,罗马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区域,罗马城区也迅速扩大,随之出现了第一条地上引水渠-马尔吉亚水渠。公元前114年水渠建成,全长达86.6公里,设计施工中彩了大量过洞式的引水桥,这一形式对以后的饮水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全境都建有引水渠,罗马城内外所保留下来的引水工程遗迹,主要属于这一时期。重要的遗迹有罗马东部乡间的克拉蒂亚水渠、安德尼勒斯水渠及舍格比亚、阿斯奔得斯引水渠。 加尔桥加尔桥位于法国南部加尔省,是一座三层的石头拱形桥。它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 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曾为罗马人类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尔桥。它长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过谷地。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尔桥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供水系统在现代人看来,所有的城镇和住房都必须有良好的供水系统。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有着同样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罗马人都建造水渠,引水供应城市。 在法国尼姆,陈旧的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古罗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于是主管古罗马供水工程的马库斯·阿格里帕修建了一条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里。 古罗马人按惯例将这条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在某个地方该水渠必须越过加尔河峡谷。古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宏伟的加尔桥。它长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过谷地。 在尼姆的城墙内,人们仍能见到一个圆形水池。它带有一个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闸门和出水口。这些设施曾在需要时用于将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统。 罗马水道罗马水道(Roman Aqueducts) 古代罗马帝国城市供水系统的输水槽。古罗马城在公元1世纪已有较好的供水系统,历代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了罗马城的用水,对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马水道在水源的开发、调蓄、分引、输水和保证城市用水方面均有显著成就。泉水和凿井汲水是罗马水道的主要水源,大多分布在郊外,当水源不足时,由若干泉、井的水量汇集于水库内,再向水道供水。据称当时罗马城有11条供水干渠通往城内,著名的如阿皮亚水道。罗马城的供水干渠是从郊外水源地用高架水槽引至城内,城内配水管道遍布于街道、小巷,供人民生活饮用、洗涤、沐浴等需求及消防用水。罗马水道向城区供水,由其管理机构向用水户按人头征收水税。 罗马水道的输水槽大部分为砖石结构。水道上层是砖砌渠道,渠宽约0.6m~1.0m,高约1.6m~2.6m,水渠断面多呈长方形,渠道一般设有盖板,每间隔80m左右留一个气孔或观测孔;水道下层为拱式干砌石架渡槽。有些输水槽还有上下重叠的两三层渠道,输水至城内。城内的分引水管道遍布街巷,水管有铅管、陶管等,形成罗马城较完整的供水系统。 世界最早的排水水道之一是在罗马建成的。公元前6世纪,罗马城使用岩石衬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径流从罗马城排除。渠系中最大的一条渠道的截面为3.3m×4m,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称“最大下水道”。这个渠系在进行扩建时加了封盖。 贡献者综述对罗马供水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工程师是维特鲁威和弗朗提诺。前者著有《建筑十书》,其中多处谈到与输水道有关的问题。后者曾任罗马水务专员,直接领导了输水道的设计施工工作,并著有《论罗马城的供水问题》一书。 维特鲁威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工程师的姓氏,他的全名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古罗马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在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共十篇。内容包括:希腊、伊特鲁里亚、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从一般理论、建筑教育,到城市选址、选择建地段、各种建筑物设计原理、建筑风格、柱式以及建筑施工和机械等。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 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他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