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姑溪河 |
释义 | 概述姑溪河,古称姑孰溪,又名姑浦。长江支流。 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支流,今姑溪河东起丹阳湖口小花津与运粮河相接,西至当涂城西金柱关注入长江。全长23.4公里。为当涂境内之重要河道。 传说这条被当涂人民称之为母亲河的溪流,不但有着秀美的景色,更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晋时,北方发生“五胡之乱”,大批难民逃到南方。一天,一位身着素衣年轻貌美的姑娘来到河边,一边浣纱,一边低声哭泣。来往的人问她为何忧伤,她什么也不说,趁众人不备之际,突然纵身入水,飘然而逝。当时,人们只记得姑娘悲戚感伤的模样却不知她的姓名身世,人们互相询问“姑娘是谁?”(姑孰)。淳朴善良的当涂百姓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纪念,就把淹没姑娘的河流叫作姑孰溪。 名字来历据《嘉庆一统志》记载:“姑孰溪在当涂县南二里,姑孰城因此名。”《读史舆地纪要》亦载:“姑孰城。汉丹阳县地。迫临江渚,商贾凑集,鱼盐所聚。东晋时置城戍守,并积盐米于此,城南临姑孰溪,因曰姑孰城。”据以上记载可得知,姑孰城名由来于姑孰溪,姑孰溪名应早于城名。因此,考察姑孰城名定于何时便可推断出姑孰溪名的成名年代。当涂旧志中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黄武”为三国吴主孙权年号,黄武元年是为公元222年,但当时城名是否为姑孰史料中未有确记。“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晋书》,“太宁元年,敦移镇姑孰”(《晋书.列传六十八》),按太宁元年为公元323年可知,姑孰作为城名当在323年之前。结合《纪要》“东晋时置城戍守”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姑孰置城当在公元317~323年间。姑孰溪的得名当比此为早。历史上的“五胡之乱”始于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的304年,中原百姓大批南迁,晋人南迁后,多数集中在湖北的江陵、松滋,江苏的镇江、淮阴,安徽的芜湖、阜阳等沿江一带,而当时的丹阳县(姑孰所在是其属地)正处于沿江。综合上述的史实来看传说与之并不相悖,因此笔者认为这一传说应当是可信的。 诗歌唐代诗人李白曾作有《姑孰溪》一诗: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惊鸥,垂杆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沙人?红颜未相识。 姑溪居士姑溪居士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男,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行政区划为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两部分)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李之仪就此晚年寓居姑孰河畔,在当涂整整生活了十年,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所著的《姑孰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姑溪词》二卷,后来都被收入了著名的《四库全书》。其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古代当涂的山川胜迹和风土民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