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姑山遗集
释义

明代诗文集,其集为沈寿民撰写。全集共三十卷。 沈寿民,字眉生,别号耕岩,宁国宣城人。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丙子举贤良方正。他在当时颇有文名,但他被世人所认识,并不是因为他的诗文,而是因为他曾经上疏朝廷参劾当时极有权势的杨嗣同,想要以贻误军情、延误战事的“夺情误国”的罪名治裁这位“重臣”,因而才名震一时。

简介

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时,独掌朝廷大权的阮大铖因为沈寿民在参劾杨嗣同的奏疏中有这样的话:“大铖妄画条陈,鼓煽丰艺”,直白地指责阮大铖,所以想要凭借他当时的权势逮捕沈寿民,以泄其心头郁积已久的宿恨。沈寿民得到消失,悄悄改名为王子云,逃离家园,隐居在金华山一带。从此不再问及世事,也不再显身仕途,遁迹不出,终老于其隐居之所在,仿佛古时遗民不知所处年代与地域。他的门人弟子私自为他称谥号为文贞先生。

沈寿民的著作,除了《姑山遗集》三十卷以外,还有《剩庵诗稿》。

信息展示

古籍名:姑山遗集

作 者:(明)沈寿民撰

出版社: 梅枝鳯有本堂, 清康熙(1662-1722)

版 本:刻本

年代

《姑山遗集》是清初刻本,其被禁毁是在清朝乾隆年间。

清朝政府以鄙夷小邦之数统一中原泱泱大众,在其稳定了国政之后,首要大事就是改变民众意识,彻底根除任何与明王朝有纠葛的思想感情。那些充满蔑视大清、怀恋故朝思绪的诗集论述,自然要率先被送入清人高举的焚禁大火之中了。鉴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姑山遗集》被禁毁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沈寿民的诗文中有许多鄙夷清朝人的所谓违碍用语,如诗文中多次出现了敌虏、寇、夷狄等。这些违碍用语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的用语出现在作者泛论天下形势时的文章中,如《与沈云云侯职方书》中提到:“且夫糗粮不给,势必略取闾阎小民,每易生其心。募召务冲,势必不辨。险诡黠虏每善假其手。以易怨之民,兼善伺之虏,汝州版筑恐堕……可弗慎哉!”

关注

作者言词之间尽是对战事的关注,国运的担忧,提及“虏”字不过是对敌对势力或边患的随意称呼,在笔者看来“虏”字之中的敌意大过轻蔑。又如在《张氏族谱序》中写到:“于戏!国家用兵数十年,肥虏劲寇跆藉边腹,天横辱而陵园霞,名城大邦相继沦遗。”看到家园的沦陷,无尽的痛苦与愤慨,对边患扰国只有怒、有恨、有担忧,至于鄙视恐怕不多,否则也不会用“肥”、“劲”来修饰“虏”、“寇”了。

有些违碍用语用在慨叹史事的文章里。比如,在《募复东平庙祀田疏》中谈及,在安史之乱中,朝纲倾覆,国运嵯峨。张巡驻守睢阳,在内无粮草补给,外无援兵救助的情况下,依靠城内人民的团结和不屈的意志,坚守睢阳达数月之久,最后终因敌势太强而守城失败,不欲屈敌变节英勇就死。如此一个大仁大义、忠君爱国之士,在事后却遭到别人诋毁的时候,沈寿民说:“小人善娼乐诟,坐踣人家国弗之恤,顾不欲君子美其名,斯其心抑盗贼夷狄弗若者矣。”通篇是在指斥那些嫉妒他人获得英名伟绩,而自己又贪生怕死无法得功获名,在背后诋毁他人清誉的无妄无耻小人的卑劣,称之“盗贼夷狄”固有轻贬之义,恐也大不过文中对小人“乐诟”的怒斥。

被毁原因

虽外有些违碍用语,如“敌虏”,是直接针对后金而言的,并非直白地轻蔑清廷。例如,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后金大军攻破济南城,进行了空前的烧杀抢掠,并在大肆实施暴行之后离去,沈寿民在《答万茂先时警书》中说:“相传此番敌阑入墙子路,……甚于丙子,逾于己已。德王蒙尘,七郡王被杀矣。两督臣死,一旧辅臣遇害矣。掠村堡数百千,破州邑五六十,陷省城一矣。辎重妇女满驾盈载,复从容出青山等口……。”叙述惨景,愤慨中自然略带嘲讽,这并不过分。

清朝政府居然能从这林林总总的文章中,一一找出这些所谓的违碍用语,即便有些并未直指清人,可以算是“详细磨勘”,颇费了一番“心血”。

《姑山遗集》被禁毁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诗集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表达了对明王朝的怀恋与思念。世上所有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人世间的某个节令佳期,还是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随时随地都能引起作者的眷恋故国之情。“国破山河在”,虽然年号已经改成大清的称呼,但山川河流在沈寿民心中却时时处处都还挂着故国明王朝的影像。

在《怨鹊赋》中,阵阵哀叹令人心酸。“噫吁悲哉!商室坏而故老叹,汉厦倾而孺子愁。苟亡家与国破,将异类以同忧。……”作者因为见到顽童“缘而承之竿”,将一位于枫树之颠的经年老鹊巢挑翻,雏鹊?矣鹊双双徘徊于鹊巢左右,不忍离去的场面,从而联想到历来王朝政权的倾覆,于统治者是荣华的丧失,于百姓是家园的破残,于关心时势、胸藏大志的历代文人则是永无止境的伤国亡之痛。并推衍到自身的处境,将自己比为旧巢被毁的鹊鸟,商朝灭亡后的故老,汉代倾覆后的孺子,言明自己因故国亡逸而与山河万物共泣。其心中惨淡、意中愁思,都化为悲声,由诗句中泄渲而出,令人不忍听。这首《怨鹊赋》通诗都是作者在悲叹亡国之后的感慨。这本是个人言志表情的自由,然而对当权者而言,沈寿民一再地表达亡国的伤痛,无疑是在变相地诋毁清廷当权的合理,自然有大逆不道之嫌。若仅此一首诗如此恐也难逃清朝文字狱之网,更何况类似之诗比比皆是。

怀旧心态

又如在《清明》诗中,沈寿民无法抑制自己的怀旧心态,笔触所到之地尽是缠绵婉转的思恋——对故园、故时、故地的畅想。当他看到清明时节,桐花盛开,麦地中麦浪起伏、麦花肆放,东风习习,行人纷纷远足踏青、怀祖吟唱的时候,沈寿民不自觉地就想起,若是故国仍在,人人都衣着宽袍踏青,又是该到赐榆火救时疾(明代民间的一种农事禳灾的祭祀仪式)的时候了。无限的眷故都在冥想中徘徊不去,而当作者回醒现实时,冥想中的思念就彻底变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亡国之痛,句句仿佛“杜鹃啼血”。

第三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清人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朝权统治下,那些晚明文人在诗文中的怀旧感叹。沈寿民在集子中表现的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就成为了《姑山遗集》被清廷禁毁的另一个原因。

据说在清军入关一统天下之后,沈寿民曾经四十年足迹不入城市,一直隐居于金华山中。他的故友陈名夏投效清廷,仕清为相,多次派专使呈书信,希望他能一道为清廷效命。沈寿民拿到这些“劝降信”,就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投入火中,当着送信使者的面就焚毁了它们,以此表示对陈名夏变节劝降的不屑,以及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坚决态度。现在看他诗文集子中所表现的豪情与志节,可见这种传说并非虚语。

在《姑山遗集》中,类似“丈夫忍饥耿介死,不学鹅雁鸣啁啾”、“但全松柏性,霜雪亦深恩”表示自己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毅之心的诗句俯拾即是。沈寿民鄙视那些为名利而投效敌营的“鹅雁”之人。他甚至曾经以嫠妇自喻,表示自己立志不改。因为沈寿民才学治略都名传于世,对于初建政权不久的清朝政府来说,自然求贤若渴,屡次欲招他入朝为官,然而他对招官之事非但未感到荣耀,反而厌恶之极。有一次,他与朋友谈起有人(即故友陈名夏)招他作官的事,他说,自己虽有余生,但身为亡国之人就象未亡人一样,能够做的只有整日等死而已。生活在清廷当权的今世已经令自己感到可恶可憎,哪儿还能管什么户外仕途的事呢?现在想举荐我出世为官的人都是在将我逼入绝路啊!不仅自己立节不屈,沈寿民对那些坚持气节的朋友也颇为赞赏:比如说,他听儿子说起故人吴季野不满清人专政,而撒裂衣帽“投隐市肆”,他极为赞赏吴季野这种表明志向节气的英勇行为,认为他这是“图其上者”。并且写信给吴季野说:“家季述此状,弟为拊掌鼓案也。”只此一句话,就将作者听闻友人义事而乐不自禁的形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缅怀英雄

至于对那些始终坚持民族气节,并慷慨就义的人,沈寿民就更是时时缅怀、念念不忘。例如池州推官吴应箕在抗清失败之后,被捕。不愿屈节就引颈受刀而死。在此事过了八年之后,作者到其墓前祭奠,追数往事,悲愤不已遂以长诗当哭:“乙酉孟夏夏亦秋,阴风刮地严霜流。华阳先生七日死,麟菹凤醢饱鸺留?。楼山楼山(注:楼山是吴应箕的号)哭不休,操文三告震以幽。更怀二沈悲欲咽,可怜予归君荒丘。人生不见吴与局,纵寿百年莽悠悠。呜呼六歌兮歌将极,空墙月色催人急。”(之六)作者回忆死者死后的惨况与思及死者义行的慨叹在字里行间渲染出那种撕裂心肺的凄凉。

沈寿民的“哭不休”、“悲欲咽”是在叹义士义行之存世不久,“震以幽”、“君荒丘”则是在悲义行义士的死后凄苦;赞那些仰首不屈于淫威之下的勇者,鄙那些妄死屈生“纵寿百年”的怯懦之辈。在“乙酉乙酉忍能说,人骨山高川涨血。江南诸侯百万师,北入(□)营东走浙。吴家一鼓□旗起,驱雷奔霆耀冰雪。古采助顺今未然,天意有无泪空热。宝刀虽折心不折,将军之头常山舌。呜呼七歌兮歌欲收,神响如答风雨秋。(注:□的部分是刻本上今天已模糊、不可考证之字)。”这首诗中,沈寿民除了再以诗为哭地去感怀吴应箕的高风亮节之外,又增添了对清兵暴行的描写与控诉。所谓“人骨山高川涨血”,七个字就绘出一个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萧飒场面,而造成这个惨烈景象的正是当权的清朝统治者们。

民族气节

直言自己不愿屈节出仕清廷,表明自己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态度;极力赞扬并鼓舞那些坚持民族气节的亲人朋友;悲叹缅怀抗清而死的忠义之士;指斥清政府屠杀抗清志士,欲缄民之口的暴行。如此诗文如何可以让清廷容忍?又怎能让清廷对其视而不见并让这样的集子在民间流布呢?狱火之灾对于《姑山遗集》而言是无望逃避的。

违碍词语的应用,民族气节的表现,怀恋故国的心态——正是《姑山遗集》在清朝乾隆时期,被列入禁毁书目的主要原因。

可叹!如此佳作就消失于熊熊的焚书烈焰之中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