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苟王村 |
释义 | 苟王村位于山东省济阳县济阳镇,全县经济强村之一。苟王村以木制家具畅销省内外,连续多届被授予市、县精神文明先进村等称号。全村在村委的带动及村民们的一起努力下,陆续办过村办砖窑厂、面粉厂、木器厂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木制家具现在已经在业内具有相当知名度。全村基础设施环境年年翻新,全体村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往昔带领苟王村致富的刘希纯、刘同祥现在都已经成了名人。 中文名称:苟王村 所属地区:山东省 济南市 济阳县 济阳镇 电话区号:0531 邮政区码:251400 地理位置:位于山东省济阳县济阳镇 面积:120公顷 人口:819人(2000年) 概况苟王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该村最初只有苟、王两姓,村名由此而得;二是从前济阳西门发大水冲刷成一沟,沟东有一王家村,为区别村名,沟西为沟王,后因苟氏族人迁来定居,逐渐演变为“苟王村”。 苟王村位于济阳县城区北部,东与北八里村为邻,西与官坊村相接,南与县城区相连, 北与东八里村接壤,隶属济阳镇管区管辖。全村辖区面积12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0公顷。 全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棉花、蔬菜及苹果、梨、桃等。 该村交通便利,国道220线穿境而过,济德(济阳到德州) 省级公路与该村相依。县城经一路、经二路与村内街道相连。该村靠近济阳县城,是投资办厂、兴建企业的理想地段。 2000年,全村共有204户,总人口8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现有刘、高、张、王、牛、石、李、姚8个姓氏,均为汉族。 建国初, 全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00万元,人均纯收入38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之比为30∶30∶40。 全村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达2700万元,全村纯收入350万元。 该村是全县经济强村之一。所生产的木制家具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1996年,被山东省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模范单位” 称号。1997年至2000年连续4年被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村”“经济工作先进单位”“优秀村党支部”等称号。 大事记1947年7月,苟王村农会成立,刘玉运任农会主任,随即开展土地改革。 1948年3月,土改中对4户富农进行批斗。 1949年,刘祥、高东贵、刘德福、张民征等13人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参加淮海战役。 1950年11月,由高培仁等27户村民成立第一个“互助小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3年,成立农村初级社。 1955年,成立苟王村高级社,隶属驻八里村红星一社管辖。 1956年,开展打井运动。至1957年,打井运动进入高潮,全村共打井80余眼。 1961年,苟王村向沂水移民,共移走300余人。翌年,移民重返家园。 1972年,成立苟王村运输队,开始搞集体副业。 1974年,建立苟王村条编组,从事条编生产。 1977年,全村购买第一辆25型农用拖拉机。 1978年,全村投资1.8万元安装照明电。村里副业蓬勃发展。 1982年,全村投资18万元,建起苟王村砖窑厂。 2000年,苟王富华面粉厂项目上马,日产面粉20吨。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前,全村粮食亩产不足60公斤。1949年,粮食亩产7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粮食单产600公斤, 比1978年增加250公斤,全村粮食总产达到120万公斤。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良种的推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00年粮食单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总产达到200万公斤。 1986年以来,苟王村先后建起冬暖式优质蔬菜大棚70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菜椒、 芸豆、西葫芦等,每年向市场供给新鲜蔬菜2700吨,亩产值2万元。200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70万元。 第二产业工业: 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希富的带领下,建起砖窑厂1处,从业人员20人, 当年盈利2万元。1989年是砖窑厂发展的黄金时期,年盈利均保持在20万元左右。1998年,对砖窑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村里投资40万元购置了真空砖机设备及推土机、挖掘机各1部,从业人员达到153人,年产砖2600万块。 1994年, 苟王村投资5万元成立了苟王针织厂,设备为县针织厂替换产品,当年有所盈利。 此后,受纺织行业总体不景气的影响,市场持续疲软,效益每况愈下,1998年改制后实行了租赁经营。 2000年,该村充分发挥地处交通干道、位置优越的地理优势,投资40万元购进了面粉加工设备,建起“富华面粉厂”,日产面粉20吨,从业人员17人。生产的面粉以其质量好、服务好,迅速在市场中站住了脚跟。不仅满足了附近群众的需要,还远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产品供不应求。2000年完成税收60余万元。 2000年,全村完成第二产业总产值2100万元,创利税210万元。 1995~2000年,特别是2000年,苟王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敢闯、敢干、敢争上游精神,紧紧抓住济阳被济南市列为经济改革试点县的良好机遇,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里,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外引内联,建设经济私营园区,现已有3家企业在区内开工建设。 第三产业1972年,成立第一个运输队后,又陆续办起制铁业、磨坊、豆腐坊、条编等副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苟王村紧靠国道220线,又处济阳县城区的有利条件,把沿路开发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1997年,投资270万元,在国道220线两侧建起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商品楼房,建成后租赁给43户经营,创收30余万元。在开发的拉动下,全村又先后开办了装卸、草苫制作、预制构件、 木器加工等行业。2000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576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0%,实现第三产业产值2000万元,创利税400万元。 特色产业苟王家具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已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该村的木器加工业始于1985年, 当时只有1家。90年代末期,苟王从事木器加工的人员逐渐增多。1997年,村党支部为进一步扩大家具生产规模,打破作坊式经营的圈子,投入资金300余万元, 建起苟王家具市场。在国道220线两侧形成了长500米的家具制作销售长廊。2000年,苟王家具市场与济阳方正个体私营园融为一体。 2000年, 全村从事木器加工制作业户37家,从业人员376人,年销售额在百万元以上的有5家, 50万元以上的有10家,10万元以上的有22家。所生产的实木组合橱、联邦椅、高档皮艺沙发远销济南、东营、河北、北京、天津等,在济阳市场的占有份额达8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家具制作专业村。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建国前,群众文化科技水平极其落后,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10%。建国后, 办学条件逐渐改善,村里设立了1处小学。1970年,按要求实现了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1986年建成了标准化的苟王小学,儿童入学率达100%。 近年来,文化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全村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47名,其中本科生14人,大专生17人,中专生16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58年,全村人均粮食达200公斤,纯收入170元。198 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 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年末存款余额4000元。全村有电话196部,彩色电视机217台, 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 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270部,其中个人有256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土石结构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初期,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长,达到5.1平方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10平方米。1995年,苟王村实行村庄规划,至1 998年完成。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增加,达到18.6平方米。村里先后开通了4条大街,投入资金50余万元进行了路面硬化、 美化,面积达1.3万平方米。村里安装了路灯,有专人负责街道卫生,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状况。 2000年,因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村里实施了“小康楼区”的规划建设。 小康楼区位于村庄以南,国道220线北侧,经二路北端。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7公顷,由山东省规划设计院负责设计,按每户1亩建设,全部为二层别墅样式,采取统一规格、统一建设。2000年7月,工程已全面启动。 集体福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后全村适龄儿童免费上学,免费开展了扫盲教育,对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村集体给予500~1000元不等的奖励。 鼓励群众拆旧房建新房,对新建房的村民,村里无偿供给砖瓦1万块;对小康楼区住户无偿提供3万块,并由集体出资安装自来水、生产生活用电等。对村里的烈军属、五保户及60岁以上老人,免除一切义务工,每年给予5 00斤面粉。对村里每年的“三提五统”任务,采取集体与村民各半的办法予以解决。全村实行养老补助和医疗补助制度。村内设有卫生室。 1997年,修建了大队办公室,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有娱乐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常年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村有90%的住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标准。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9年,高培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中共党员。同年下半年, 苟王村党支部成立,有党员3人,高培仁任负责人。年底,刘希丰任党支部书记,苟王村第二任党支部开始工作。1955年,刘方江任苟王村第三任党支部书记,有党员7人。1970年第四届党支部成立,刘希富任支部书记,当年发展党员3人。1 986年、 1990年、1992年苟王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优秀党支部”称号。1994年,刘同祥任苟王村党支部书记,全村有党员23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两个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自1995年以后,苟王村党支部连续5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55年苟王村委会成立,刘德友任主任。1973年,高吉功成为苟王村第二任负责人, 下设5个生产小队。1994年,以高培根为主任的第三任村委会开始工作,村级妇联、计划生育、普法等组织相继成立。1997年,该村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实行民主监督、 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每季度公布一次村级账目。1995~200 0年,连续5年被县政府授予“模范村委会”称号,1997年被授予“先进调解单位”称号。 人物简介刘希纯(1920~1988) 1947年6月参加治黄工作,任济阳县黄河河务局葛店河务段工程班班长。参加工作几十年,一直战斗在治理黄河的第一线,常年吃住在河务段,以黄河为家。无论寒冬酷暑,只要有险情,总是首先出现在险工坝头,及时处理各种险情。在职其间,积极协助领导搞好工程管理工作,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黄河修防技术骨干,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80年,被黄河管理委员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病故。 刘同祥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6月任济阳县针织厂厂长,1994年7月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在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锐意进取,使全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0年,被中共济南市委、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当选为济阳县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