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给谷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给谷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河乡拉巴村,属于山区。位于东河乡西南边,距离拉巴村委会12公里,距离东河乡15公里。国土面积有3.34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88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56.10亩,其中人均耕地1.8亩;有林地2971.5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4户,有乡村人口139人,其中农业人口139人,劳动力8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6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56.10亩(其中:田131亩,地125.10亩),人均耕地1.80亩,主要种植粮食、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2971.5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亩,人均经济林果0.06亩;荒山荒地805亩,其他面积978亩。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48.48%;畜牧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22.73%(年内出栏肉猪20头,肉牛14头);林业收入0.6万元,占总收入的4.55%;第二、三产业收入0.6万元,占总收入的4.55%;工资性收入0.8万元,占总收入的19.70%。农民人均纯收入88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的12.16%),在省内务工9人,到省外务工1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等,主要销售往县内。2009年畜牧业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8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3.53%。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688户通自来水,有688户通电,有59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4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95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43%)。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内主干道多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7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8辆,拖拉机128辆,摩托车21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950亩,有效灌溉率为4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9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8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8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81户。全村有1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2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688户,共有乡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农业人口2854人,劳动力1180人。该村以汉族、傣族为主,其中汉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人,占人口总数的0.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77 人,参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5个。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1757平方米,拥有教师23人,在校学生334人,距离沙河中学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94人,其中小学生334人,中学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被县评为青年文明村寨等。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4 人,少数民族党员15人,其中男党员45人、女党员9人。2003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忙开、岗东、忙东、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摆、骂梅树、忙嘎、回堆、邦协、忙勒、新村 垛火、忙开等15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5个,共有团员173人。该村2005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团总支。 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428.33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元,新农村建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1元;人均有基本农田0.7亩;人均有经济林果0.03亩;每户有1院安居房、有688个科技明白人、有8个好的发展项目、有281个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1个党群致富联合体,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有8条进村入社硬板路;村级建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8个,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8个,有产业发展规划14个。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国差,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复种指数不高,行不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半山区和坝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发展步伐缓慢。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甘蔗产业,生态化发展茶叶产业,以养殖小区方式推进养殖业发展,培育运输业,最终实现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经济发展。到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684万元,每年递增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根据这一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8%以内,基本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