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葛云飞 |
释义 | 葛云飞(1789-1841年),字鹏起,号雨田,汉族,清代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官至镇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17日,在著名的定海保卫中壮烈牺牲。 中文名:葛云飞 别名:字鹏起,号雨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阴天乐乡 逝世日期:1841年8月17日 职业:镇海总兵 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牺牲战役:定海保卫战 人物简介葛云飞生活非常简朴,“青布帕首,短衣草履”,而“察其饮食,仅脱粟乾蔬”,时称“寒儒”。他防守边戍,常深入兵营,与士卒同甘苦,对士卒关怀备至。天寒地冻,见士卒露立戍边,便给人人制棉袴。一天,他的家人从家里给他送来皮衣,他说:“士卒冒冰霜,忍独暖乎?”于是仍衣麻袍如故,士卒闻之,无不感服。在后来坚守定海的血战期间,他“六昼夜不暇食,日仅啖饼八枚”,战士也苦于粮台供给困难而不能饱。一天,当地耆老冒着炮火煎送参汤给他喝,他说:“将士忍饥杀贼,我忍独饮乎?”便将送来的参汤倒到茶水里,“与众共饮之,各军皆感奋泣下”,而倍添斗志,奋勇杀敌。 他治军非常严格,纪律尤其严明,曾有一卒取民一竽,被鞭之流血。他早年在浙中防戍,“持令巡察,有犯纪律者,虽节使材官,不少假借,诸军战栗。”由于他治军恪守“诚信必孚,赏罚必明,情伪必察,劳苦必均”,被士卒誉为“好官”。 他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著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喜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与交。” 人物生平葛云飞系西汉军事家张良后裔。张良第66代孙。元朝时,由河北定兴迁居萧山南街,为避“三丁抽戍”之役,张良46世孙张招,将其中一个儿子张素,从岳父改姓葛。葛素先后由萧山南街迁入临浦西葛、东葛,葛素之子道翁再由东葛迁山头埠。山头埠葛氏尊张招为始祖,已传28世,葛云飞为20世孙。葛云飞刚任浙江定海镇总兵不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其父逝世,他便丁忧回籍。临行之前,他曾上书筹海八十七条,认为广东查禁鸦片,外夷阴险,恐有兵事,波及浙洋,应当事先定谋。果然,不到一年,英军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七日侵占定海。 当时,浙江巡抚乌尔恭额与浙江提督祝廷彪商讨守御之计,从中乌尔恭额得知葛云飞“谋略可任”,并以其“曾官定海,熟悉洋岛情形,驰书邀之。”七月,葛云飞抵镇海,乌尔恭额前来问计,葛云飞对他说:“今日所急,当先守后战”,积极备防,并呈上《灭夷十二策》。于是,乌尔恭额便委任他主持镇海军事。他以劲兵扼守招宝、金鸡两山,关内安设巨炮,江岸筑土城,而江心及隘巷,则树木桩、排筏,以阻遏英军来犯。“凡三日,而守具备,人心始定,密上《十二策》,多见施行。”不久,伊里布奉命使浙,葛云飞向他“首请招失伍旧兵,而贷其罪,伍卒皆还,教练旬日,散旅遽大振。”同年八月,王锡朋从吴淞调赴宁波,任镇海诸军翼长,葛云飞与他曾请求迅速出兵收复定海,但被一意妥协求和的钦差大臣伊里布所拒绝。伊里布甚至还打算邀请英国全权代表义律来镇海谈判,要求葛云飞也参加,葛云飞断然拒绝。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一月,琦善与义律议订《穿鼻草约》,英军强占香港之后,表示愿意归还定海,伊里布便派人前往与英将胞诅联系。二月,由葛云飞和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带兵三千人,渡海接收。 接收期间,葛云飞坚持先退城,后释俘,否则施以兵威,逼令英军撤出定海。 定海保卫战简介自道光帝于正月初,发布对英宣战诏令后,曾命伊里布进兵,“收复定海”,但伊里布畏缩不前,一再要求对敌妥协,被道光帝严斥,改派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代替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负责浙江前线指挥。二月七日,裕谦抵镇海军营,三月六日又亲到定海前沿阵地。闰三月,被任命两江总督。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葛云飞经裕谦同意从小竹山至城东青垒头,修筑土城一道,长达一千四百三十余丈,又在城东南关山,修建镇远城,周一百三十丈,即关山炮台。为增强定海防务,他请求在晓峰岭上筑炮台,小竹山下塞江路,以便杜绝偷越,并在五奎山增筑炮台,吉祥门、大渠门、毛港、虎头颈诸岛,亦各置防守,互为犄角,裕谦以费繁不许。葛云飞请借三年薪俸,自费修筑,裕谦怒斥:“是挟我也!”坚决拒绝。后来,又请求塞竹山门狭港,使不通舟楫,亦无结果。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当英军侵扰厦门时,认为土城守兵单薄,晓峰岭背负海,且有间道,他又上书要求增炮和营船,以备水战,仍未引起裕谦重视,反而禁议水战,并下令将定海营船押过镇海。葛云飞苦于掣肘,心知徒守必败,遂誓竭力杀敌,以身殉国。 过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间,英舰二十九艘,结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侦察定海洋面。三镇总兵原先皆守城,事急便申军约,激重赏,分守要地。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出守晓峰岭,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守卫竹山门,而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则率部踞守土城,当敌要冲。 十二日下午,英舰四只,乘潮窜入竹山门,当其未入内港,葛云飞在半塘土城,亲自看准苗头,指挥众炮齐轰,击断敌舰前桅,敌无暇抗拒,即退出吉祥门,又绕入大渠门,被守卫东港浦土城的定海镇游击张绍廷率兵击退,清军无一伤亡。英军夜闯小竹山,进逼土城,清军力战,杀敌多人。当时,葛云飞探知英军大船三十,小船七、八十,约二万人,而守军只有五千五百余人,便飞书请济援,裕谦疑其夸大敌情,寄语死守,勿望援。 十三日午,英舰四只,驶入竹山门,葛云飞督兵开炮,击断英舰大桅,郑国鸿率部用抬炮射击,积极配合葛云飞炮队,英舰当即逃窜。 十四日,英舰“摩底士底”号、“哥伦拜恩”号、“复仇神”号,连樯驶进,攻打晓峰岭,开炮三、四百发,王锡朋率部隐伏石崖反击,无一伤亡。后来,英军五十余人,驾驶舢板船,由竹门山登陆,被郑国鸿率部开放抬炮击退,杀伤多人。傍晚,英军绕过定海城南,占据五奎山。 十五日,英舰五艘在五奎山南泊定,支搭帐房,并建造炮台,葛云飞乘敌未集,即在土城开炮遥击,打坏其帐房五顶,歼英军十余人。 十六日,英舰向吉祥门驶进,攻打东港浦,被守军连开大炮击退。英军转攻晓峰岭和竹山二处,傍晚又以小舟登陆,均被王锡朋、郑国鸿率部击退。 十七日拂晓,英军利用大雾天气,乘清军饥疲交困,驶舰进犯。葛云飞亲自开炮,击中舰上火药,当即焚烧,片板无存。英军破釜沉舟,驱使闽、粤亡命之徒一万余人,分作三路:一由五奎山迎面攻打;一由东面东港浦;一由西北晓峰岭,向清军发动总攻。英军仗着优势兵力,分番迭进,清军众寡不敌,倚崖踞守。官兵日夜苦战,不得安息,食物又供应不时,饥疲交加,且连日天雨,衣甲尽湿,仍艰苦卓绝,往返泥泞,士气高昂,全力反击。王锡朋带领寿春亲兵,首当其锋。 当英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纷纷冲奔上山时,王锡朋振臂一呼,寿春兵炮火齐发,英军惊溃几散。当时的侵略军说:“中国人下山来迎战。他们的火绳枪和台枪的火光使满山象燃火一般。"骁勇善战驰名的寿春兵,在守卫晓峰岭的争夺战中,敢拼敢杀,十分勇敢。当时,英军驱使着闽、广收买来的亡命之徒打头阵,自己躲在后面施放冷枪,并配合炮击,分批轮番进攻。寿春兵冒着炮林弹雨,奋不顾身,竭力阻击,前队阵亡,后队继进,杀退英军数次。但守晓峰岭无大炮,将士所用抬炮,又皆红透不能装打,他们便手持短刀陷阵,与侵略军展开搏斗。王锡朋先身士卒,左冲右突,杀敌无数。后来,英军大队逼进,部属亦先后阵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断,仍手刃蜂拥而来的敌军数人。最后,被英军乱刀砍死。 郑国鸿顽强坚守着阵地,直到枪炮皆竭。当时,有人劝他退保晓峰岭,被他拒绝,他说:“竹山不守,晓峰乌能自存,武臣致命疆场,分也。”不久,晓峰岭失守,王锡朋阵亡。英军遂夺间道,下攻竹山门,形势更加危急。郑国鸿镇定执旗督战,率部与敌血战,后来,他授印军校,单骑赴敌拼杀,虽身中两炮,被数十创,仍挥刀力战,手刃数敌,而壮烈牺牲。 这时,英军正在向土城进逼,葛云飞捧抱四千斤炮回击,英军血流成渠。 当东进英军进入关山炮台南部,而停泊东港浦战舰和五奎山炮队,便发射猛烈炮火相配合,妄图三面夹攻关山炮台。情势十分危急,葛云飞朝北拜天自语:“臣力竭矣,崎岖海外,七阅月,不能为国灭贼,死不足塞责!”一面取敕印遣校交缴裕谦,请发兵进剿;一面带领亲兵二百余人,迎敌奋战。侵略军曾经这样记载:“当亚当斯陆军中校指挥第十八团登陆……,进入临海的炮台的南端。正在沿着长堤退却的中国人赶紧集合在他们的勇敢的葛将军的领导下,作了一次很体面的抵抗。”葛云飞从关山炮台,转战竹山门,将士也人人持刀械与敌搏斗。他刀折,就拔出二把佩刀,冲入英军搏杀,转战二里许,格杀无数。到竹山门,刚仰登,不幸被敌人长刀劈面,去其半,并以火枪围攻,攒击,身受四十余创;炮洞胸背,遂立竹山门崖石,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表现着宁死不屈反抗侵略,死而犹生的崇高战斗精神。 评论这次定海保卫战,三镇总兵率部英勇抵抗侵略,与敌军血战六昼夜,实为“年余未有之恶战。”连侵略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军队“表现得很英勇”。他们说:“汉军总司令葛将军在长列炮台中阵亡。他的僚属和我们的军队短兵接战,都英勇地与他同时殉节。高地上的旗手选了一个最显著的地位,站着摇旗,丝毫不怕落在他四旁的从轮船打来的炮弹。最后弗莱吉森号的一颗炮弹把他打倒,另一个人赶紧取其位而代之。”⒅在这次保卫战中,清军击焚英军火轮船一只,大兵船三只,舢板船多只,杀伤侵略军数百人。 由于王锡朋率领的寿春兵,在定海保卫战中特别英勇善战,敢于拼搏,杀敌最多,英国侵略军对寿春兵恨之入骨。所以,他们占领定海后,便大肆搜捕寿春兵,并勒令定海居民,不许藏匿渡载,疯狂进行血腥报复。但侵略军的凶焰,却受到当地徐保领导的“黑水党”的沉重打击。 治军用兵将德高尚,武艺高强“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孙膑兵法·将义》) “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诸葛亮《将苑·励士》) 作为统率一军、镇守一方的武将,必须是将德高尚,武艺高强,才能使士兵敬服。 葛云飞16岁时,能开六钧硬弓,31岁时,能用60公斤大刀,挑起一抱粗、两丈长的约重200公斤的栋梁,足见其臂力大得惊人! 在捕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二十九日,定海花鸟洋面发现海盗船只,云飞率部出海,并且亲自掌舵,从上风逼近盗船。当两船相距两丈左右时,云飞手握佩刀,纵身跃上盗船。这次捕盗战绩辉煌,云飞“亲擒大盗邱亲等十一名,斩取首级十二颗,又拿获盗船三只,烧毁盗船一只。”云飞与群盗在船上短兵相接,奋力搏斗,显示了他的无畏精神和高超的武艺,鼓舞了士兵的斗志。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吴子·治兵第三》) “御敌之法,莫先于练兵。”(《于忠肃公文集·宣府军务疏》) 平时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时就节制有序,士气高昂。同历史上的名将一样,葛云飞深谙此道。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葛云飞奉谕来镇海主持军务时,他一面亲自布防,一面着手练兵。他收编了从定海撤回的溃兵,同时招募、增补新兵,进行为期10天的强化训练,最后组织了海上阅兵,做到令行禁止。他还在这支队伍中挑选了600人,再次进行严格训练,使之成为劲旅,在后来的定海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军第二次入侵定海时,葛云飞就是带领这支部队同敌人进行肉搏血战。 葛云飞殉国后,道光帝下旨“褒葛某所练亲兵最为得力,奋勇杀贼,效命疆场……”(张世庆《葛云飞传》) 平时,葛云飞对部队管理很严,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 道光七年(1827),时任黄岩镇标中营守备的葛云飞,年底在奇人门度岁。一个士兵偶然拿走了当地百姓一个芋头。葛云飞得知后,命他立即将芋头归还物主,并命军中执法者打了他的屁股。 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葛云飞奉谕来镇海主持浙江防务。当时一个姓哈的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卫兵强取百姓财物,葛云飞下令逮捕了他。乌尔恭额遣人来说情,葛云飞对来人说:“葛某奉大人钧谕统军守边,理当尽心办事,如果对破坏军纪者徇以私情,不唯有负乌大人重托,而且今后难以节制部下。请转告乌大人见谅!” 事后,乌尔恭额对卫兵们说:“葛总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你们要谨慎办事。” 巧妙伪装,智歼敌人“兵者,诡道也。”(《孙子·计篇》)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第三十六》) 与敌对阵,葛云飞善于巧妙伪装,制造假象,迷惑敌人,然后一鼓而歼灭之。他说:“坐着楼船,作起声乐,大张旗帜地去捕盗,无异于通知他们赶快躲避”,又说:“海盗不会到关前送死……出海捕盗,……有助于训练我们的胆量。”道光七年(1827)七月初五日夜间擒获海盗陈兆龙等9人,葛云飞就是化装成商人模样出海,诱敌上钩的。 且近,从各处传到半塘营地。葛云飞似乎预见到悲剧的到来,他施出了最后一计:命令部下运来200斤火药,分别装在两只木桶里,同时点燃几支香,插在火药上,然后封好桶口,用朱笔亲书“行营军饷”4个大字,自己则带兵离开半塘,上土城杀敌。 不久,一群英兵冲到半塘,阵地上空无一人,只见两桶“行营军饷”,便争着上前搬动,岂料“轰”地一声巨响,立刻大火熊熊,不少英兵就这样葬身火海。这时候,葛云飞已牺牲多时了。 以身作则,甘苦必均“将能心澄如水,则德盛而威自张,万众仰之帷谨,敌人闻风而威服。”(佚名《草庐经略》) “所谓身先士卒者,非独临阵身先,件件苦处要当身先;所谓同滋味者,非独患难时同滋味,平处时也要同滋味。”(戚继光《纪效新书·或向》) 人物评价葛云飞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著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及诗文,凡数十卷。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性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与交。” 纪念场所葛云飞墓(含葛云飞故居),葛云飞墓位于石板山的南麓,向南偏东五十度,用石块砌。筑围墙,石板压顶,并雕出筒板瓦。面阔五间,中部三间向内凹进,明间立碑,上刻“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风”前设祭桌,石板铺地。两梢间向外凸出,与明、次间前室的前沿齐,封以栏板。望柱高2.65米,柱头雕狮子。墓顶堆土,宽7.65米,深7.7米。远处丛山迭起,近处果树葱郁,环境肃穆幽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