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枧村 |
释义 | 1 浙江三门县城海游镇下辖村高枧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城海游镇西南13.80公里,杭(州)温(州)、甬(宁波)温(州)公路交会点。村区有黄莲岗、西塘山环抱,系半山区。 ◎ 简介高枧村位于龙里县哪旁乡西部,距县城龙里和省城贵阳均为38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201户,810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9.%,平均海拔1410米,年均气温14.6℃。2000年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少数民族村,也是八个省级一类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和交通区位优势,围绕贵阳餐桌和南下两广的通道,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脱贫致富。 吴岙溪从北向东绕村流过,山回水绕,环境优美。传说古人为引水灌溉,在溪的上游高高架起一槽水枧,因而取村名为高枧。《郑氏宗谱》中《枧水渔灯诗》有枧水弯弯孰夜渔,喜观星点照长渠之句。清属宁海县仙岩乡四十都一图,后属西乡高枧庄。民国属高枧乡。1949年属高吴乡。1950年属高枧乡,1958年冬属高枧管理区,称高枧大队。1983年,改称高枧村,属高枧乡。有808户,2958人,耕地1128亩。 ◎ 文化设施高枧村是被尊奉为台州文化创始人、唐代郑虔的后裔聚居地。近千年来,民众一直遵循郑虔遗教,俗美风淳,以礼让之里见称。每年正月十四,都要举办大型元宵灯会,鼓亭、抬 阁、龙灯、五兽、莲花、茶灯、三十六行,名目繁多,游乐队伍长达数里,令观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入夜彩灯齐明,烟花爆竹竞放,五彩缤纷。村里还习惯在春节期间连演14夜社戏,至元宵灯会后停止。1949年后,成立高枧人民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在家乡演出,多次参加县和地区的文艺调演。1956年,建造起高枧会堂,高大雄伟,当时在省内尚属罕见。 高枧人民历来重视文教卫生事业,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影剧院齐全。1992年新建的中学校舍,在三门县堪称一流。人们尊师重教,也喜欢教师职业。村人在村内外担任中小学教师者近200人,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村人郑高本,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党委书记。高枧村还办起农民文化宫,内设青年民兵俱乐部、老人活动室、电视室、图书室、广播室、象棋室等,文化宫正厅悬挂浙江省人民政府于1987年授予的文明村匾额,中堂端坐台州文化名人先祖郑广文公(郑虔)塑像。文化宫前的广场上,有灯光球场、跑道,村民们工余,到这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 经济发展高枧村村大民众,在发展经济上,船大掉头慢,昔日曾是三门县出名的烂板船。村民们在几亩耕地上无论怎样折腾,都无法甩掉贫困的帽子。80年代开始,党支部、 村委会充分利用杭温、甬温2条公路交会点的地理优势,带领村民们大胆地走上了工贸结合发展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村办、户办企业,开辟占地20余亩的工业小区。一些村民原先在外务工做生意,也纷纷回乡办企业,一时间,能工巧匠云集,联户企业和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村集体企业三门县袜厂,与科研单位攀亲,搞技术改造,生产的全棉纱袜远销日本、德国、法国。联户企业县精美橡胶厂生产的铁轨橡胶垫片,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100多万元。高枧工艺美术厂,生产的工艺腊像,以中国历代名人、神话人物为素材,造型逼真,精致典雅,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博物馆里安家落户,还侨居泰国。党支部、村委会在党支部书记郑士选、村长郑有程的影响下,人人带头经商办厂,真正起到了发展经济的领头雁作用。1992年底,有村集体企业8家、个体企业108家,年产值804万元,村集体收入14万元。 村级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为民兴办公益事业日益增多。村里出资修建了长4000多米的机耕路,长3000多米的防洪大坝,铺设了长800米的水泥路面,新建了5座翻水站,安装了自来水;投资万余元购置了消防设备,建立义务消防队;投资万元安装了电视差转台;办起了影剧院和幼儿园,学龄儿童实行免费入学。1992年,投资12万元,建造中学新校舍。对困难户实行定期补助,对女儿户实行养老金保险。村里出资万余元,新建了环村排污道,推广了三格式卫生户厕。村里还制定了一系列筑巢引鸟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使许多人看中了高枧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前来投资办厂。在高枧村开办的三门交通设备厂和三门迎春电器五金厂,年产值均在200万元以上,1992年双双成为高枧乡骨干企业的龙头。村里还决定把省道旁4平方公里的方下洋土地实行对外开放,开辟新的工业小区。 昔日村民以番薯干为主粮,一年难得吃上几顿纯米饭。现在吃的都是大米、面粉,番薯干多用作喂猪饲料。自1978年以来,新建砖混结构楼房700多间,近年新建的多系四层楼,人均用房面积为18平方米。日常生活用品,向中高档、电器化发展。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煤气灶等,已进入村民家中。高枧村已摘掉烂板船的落后帽子,成为富裕村、省级文明村。 ◎ 晋代古刹位于村东的多宝讲寺,旧名龙翔院,晋代高僧昙猷法师建,旧址在香山山后周。后因险僻堪虞石渊寻胜,郑祖迪功郎与进士胡锡及陈询捐资,改建于现址。多宝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松柏覆盖,秀竹掩映,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昔年衣衲甚众,撞钟声闻20里。在文化大革命中,寺庙遭受破坏,1968年后为高枧中学校址。 1985年,村人现中国佛教学会理事、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法师出资修缮多宝讲寺大雄宝殿,恢复古迹原貌。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寺题写了多宝讲寺、大雄宝殿两块匾额,古寺增添了光彩。1992年,清定法师又捐资40万元,新建了高枧中学教学楼,同年暑期中学迁入新校舍,将寺庙范围内房舍全部归还多宝讲寺。清定法师,俗名郑泉山。一家兄弟三人,原均系国民党少将;他的三个女儿均是教授,大女儿郑金德,原上海工业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现任上海市教委党委副书记。清定法师规划把多宝讲寺扩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寺院,委派智敏法师等7名僧人负责多宝讲寺兴建,成立多宝讲寺修建委员会。还捐赠从缅甸进口的3尊贝雕玉佛及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最大的一尊高2.5米,重4.5吨,价值逾百万元,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玉质巨佛,已于1992年9月26日举行佛像开光盛典。村里拨出100亩山林土地归寺院。高枧乡人民政府也把建设多宝讲寺和开发方下洋工业区、集市,作为全乡的重点建设项目。使多宝讲寺与天台山国清寺、新昌大佛寺、普陀山等旅游胜地连结起来,发展三门的旅游事业,促进高枧村的工业发展。 2 湖北崇阳县高枧乡下辖村高枧村位于高枧乡中心,是乡政府集镇所在地。东邻中山村,西靠老胡洞,南接桃花村,北连石咀村。高枧乡的两大水系—中山河、义源河在这里汇聚成高枧河流入青山水库,形成活跃的灌溉水系。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33户,2540人,劳力1124个。耕地面积1465亩,其中水田681亩,旱地784亩,有林面积6800公顷,木材积蓄量34000立方米,楠竹积蓄量60万根,宜林荒山265公顷。招引崇阳籍回乡创业人士金先光开发承包荒山开发5000亩,承包期限50年,已开发2200亩。与凯迪公司签订了3961.5亩荒山开发合同,经营期限70年。成立青源农贸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464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乡集镇在本村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已建成小集镇井字街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0.21万人。现有村干部4人,党员33人,其中女党员4人,60岁以上的党员20人,占6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