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陵镇 |
释义 | 中国有两处高陵镇,分别是湖北省石首市高陵镇和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 湖北省石首市高陵镇乡镇概述石首市高陵镇是1997年撤乡迁址建立的新镇,版图面积82平方公里,辖公主桥、高陵岗、月堤拐、官山垱、枯林桥、周家湖、三兴公、石安、徐家岗、多子桥、长港、杨同嘴、固城湖、王家岗、晏家港、栗林嘴、谭家洲、瞿家湖、茅草街、牛车墩、流合垸、三字岗、黄陵公、谭家园艺场、何家园艺场。镇政府驻高陵22个村,2个居委会,2005年总人口3.5万人。原名茅草街,1966年改名四新街乡,1980年恢复原名。1997年,茅草街乡撤乡建镇,并更名为高陵镇。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湘鄂两省三县(市)(石首、公安、安乡)的交界部位,距石首市城区9公里,北通荆宜(207),南接岳阳(107、318),交通便利,是“明有贤相,史称三杨”之一的明朝英武殿大学士杨溥的故地,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区。 该镇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信息畅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诸多优势的基础上,三大战略一起抓,2005年以来,该镇以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以统筹城乡发展,活跃二、三产业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富镇、明星城镇四大城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该镇盛产粮、棉、油、瓜果、蔬菜、资源丰富。工业生产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纯水为龙头,截至2005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业,生产化工系列产品20多个。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 区位优势高陵镇街道高陵镇在交通便利、环境优越、信息畅通、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等自由优势的基础上,三大战略一起抓,以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以统筹城乡发展,活跃二、三产业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富镇、明星城镇四大城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盛产粮、棉、油、瓜果、蔬菜、资源丰富。工业生产以建筑防水和月影纯水为龙头,建起了系列化工企业,生产化工系列产品20多个。形成了以优质粮油、返季蔬菜、速生林果、鱼禽套养等四大特色农业主体;以工业兴镇、招商引资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建筑防水、农副产品加工、月影纯水和造纸等四大系列的民营经济体系。 交通条件高陵镇地处石首西南边陲,距石首城区10公里,是湘鄂两省,公安、石首、安乡三县(市)的结合部。东与本市南口镇一桥之隔(管家铺大桥),北隔安乡河与公安县藕池镇为邻,西北抵安乡河与公安县黄山头镇相望,南与湖南安乡县官当镇和本市团山寺镇接壤。被长江四口之一的藕池口支流和安乡河环抱。1954年淤塞的栗林河由北向南纵贯该镇境地12.5公里,形成了“三河夹两垸”地域格局。管家铺大桥、安乡河大桥将高陵镇、藕池镇、南口镇相连贯通,形成了三镇鼎立,高陵居中的地理格局。高陵地形平坦,幅员辽阔。 农村建设石首市高陵镇“三个机制”促示范村创建 一是建立督导机制。为促进示范村创建工作,该镇专门成立了示范村创建工作督导小组,重点督导崖前、高陵、王疃、马格庄等6个村的创建情况,落实专人调度示范村创建活动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面上的工作。截至2005年,6个示范村的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6000元,新农合参保率超过90%,主要街道硬化率超过90%,自来水到户率超过92%。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根据各星级示范村的情况,以创建标准为依据,通过采取“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层层带动方式,推进星级示范村建设再上新水平。截至2005年,该镇组织了5次由各村支部书记参加的观摩活动,以点带面,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全镇初步形成了一般村庄争创示范村、三星级村庄追赶四星级标准、四星级村庄力争达到五星级标准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该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星级示范村创建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包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考核奖惩制度,规定因各种原因未通过市、区、镇考评组考评的,取消该村一切评先树优资格。对通过市、区、镇考评组考评的村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乡镇发展石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会议以后,该镇将这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建立服务网络,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关键环节,出实招求实效,工作有力扎实。 建立健全工作网络。该镇成立了由镇委副书记张凡喜为组长,副镇长龙飞、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田源芳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田源芳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也相应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民政、计生工作的副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全体支、村委成员参加的工作专班。 该镇狠抓工作关键环节。一是创建一个基地。该镇转变工作思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工作载体,在原教委办公地点,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通过这一新生的“基地”把培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二是开展两个培训。即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采取“企业订单、农民选单、政府买单”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一方面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市级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活动,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三是把握三个重点。即零转移农户、特困农户、欲外出打工无门路农户。四是狠抓四个落实。人力落实:镇村两级组建工作专班24个124人;物力落实: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能上网查询劳务相关信息;在政府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农民工服务窗口;工作经费落实:镇工作专班经费实行实报实销,同时镇政府还拿出2万元作为特困家庭外出务工的周转金,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任务落实。镇委镇政府明确提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作为全镇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工作考评,任务层层分解到人,与镇村干部工资挂钩,年终结硬账。五是做实五个服务。广泛宣传外地用工信息、积极组织劳动力有序输出、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解决特困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服务。 进展顺利初见成效。该镇已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截至2009初年,全镇共有农村劳动力17862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7268人。该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已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共256人。 劳动保障该镇为了进一步夯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基础,镇委镇政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创建工作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了劳动保障服务所。 镇委书记、镇长夏羚翔亲自过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服务平台建设,主持党委会议作出了加强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建设的决定。他们坚持一个平台、两个保证、三个原则、五个有,全力建设高标准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一个平台,就是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两个保证,就是领导保证、资金保证。三个原则,分别是城乡兼顾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相兼顾原则和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五个有是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固定的工作班子、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规定的办公设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他们将劳动保障服务所迁移到新装修的镇政府便民服务中心,加强了人员配备,配置了计算机等设备,达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该镇委镇政府明确了劳动保障服务所的工作职责,其主要职责是: 一、对该镇街道居委会和各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调查,为有求职要求的城镇失业人员和有转移要求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卡,随时掌握全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和从业状况,协助市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二、搞好该镇、村、街道居委会企业及辖区民营企业劳动用工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三、负责促进该镇就业的各项工作。收集、传递各类用人信息;为求职人员办理求职登记,介绍用人信息。 四、组织该镇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劳动力至培训机构培训。做好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组织、协调、服务工作。 五、协助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障服务。 六、完成镇政府和市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教育文化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1969年创办,始定名为“四新小学中学部”,1975年小学、中学分设,定名为“石首县四新中学”(初、高中混办、1981年撤高中),后因行政区划更名,曾经更名为石首市团山区茅草街初级中学、石首县团山区中学、石首县茅草街乡初级中学,原址茅草街街道北端,是荆州市一所重点初级中学。1997年起使用“石首市高陵镇初级中学”名称,1998年,学校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学校与晏家巷职业中学合并实现整体搬迁,迁址高陵岗开发区,属于湖北省98灾后重建项目学校。到2009年,学校有占地面积5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700平方米,拥有宽敞明亮的四层教学楼一幢,功能齐全的四层综合楼一幢,舒适洁净的四层学生公寓楼一幢,豪华气派的多功能餐厅一幢,(就是1.没有桌子椅子,2.就是一层,还没有排水的地方,3.早上做出来的馒头可以砸死人。我就是高陵中学出来的。)雄伟挺拨的六层教工宿舍楼一幢,400米的环形跑道,三个标准的水泥篮球场和水泥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运动设施一应俱全,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三区”严格分设各类设施基本配套,拥有固定资产约一千二百万元,文化建设品味高,育人环境氛围好。2009年,学校开设2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2193人,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任命在职干部9人,党员16人,具有大学专科和专科以上学历的66人,学历合格率93%以上。荆州市骨干教师2人,石首市骨干教师5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2人。 民俗文化勤俭朴实的民俗高陵人向来以勤劳节俭为荣,素以“早起三日当一工,”“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正三年,反三年,缝了补了又三年”等谚语。尊老爱幼,以礼待人,亦为石首人传统美德。清末民国时期,乡村一般设有摊棚(轿式小木屋),遇生活不能自理的鳏寡孤独,乡民抬着串村走户,轮流供食。新中国建立后,市、乡、镇均设有敬老院,村组设有“五保”,对鳏寡孤独赡养照顾周到。言行讲礼貌,如主客对话,答道:“吵闹了”,“多谢”,“到我家走走”,主人答:“得罪了”,“慢走”,“请再来”。与陌生人对话,先得“请问您(liang)贵姓”,答:“不敢姓赵”。故有“石首礼行大,开口就是您(liang)家(ga)”之评。红白喜事,亲友邻里互相帮忙,祝贺、礼尚往来。与人同行,小顾老,强扶弱。各姓均有族谱,明文立有族规家训,提倡和表彰好人好事,惩治行恶不孝者。 春节 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 天将拂晓,全家老小,衣冠整洁,齐集厅堂,烧香点蜡,拜祖先,然后开大门,(谓“开财门”)焚香烛,鸣鞭炮,朝拜天地,谓之“出行”,随之晚辈依次给长辈拜年,初二、初三,邻里亲友之间相互祝拜,俗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地方”之谚。初一至初三,家里不得做新鲜饭菜,不得挑水扫地动针剪。初三“烧门神纸”。初一至初十五,举行舞龙、舞狮、玩彩莲船、蚌壳精、唱地花鼓、踩高跷、小孩玩草把子龙等文娱活动,俗称“玩春景”。过了十五,“玩春景”停止,开始农事,但草把子龙可玩到二月初二土地菩萨生日这天。 结婚 又称完婚。结婚前,必办三茶六礼:择日请“吃肯饭”,求岳家肯嫁,然后每逢节气,给岳家送礼;“报期”时(即把结婚日期报知岳家),给岳家大送酒肉;婚前一日“过礼”,将镯饰、衣物、酒、肉、鱼用“礼箱”抬至女家。是日,男女双方均行“告祖礼”,男家吃“封盒酒”,女家吃“开盒酒”。 男家以9童男陪新郎,谓陪10弟兄,女家以9闰女陪新娘,谓陪10姊妹。大婚之日,男家抬花轿至女家迎娶新娘,花轿到,女方要“哭嫁”,母女哭诉离别之情。新娘依“离家不穿娘家衣,上轿不踏娘家地”之俗,彻底换上男家所制衣饰,由兄长背入花轿。现在一般用轿车接送,轿车接至男家。鼓乐鞭炮齐鸣。新娘入屋,不准踏门槛,不能见祖先神位,由“交亲婆”牵入洞房。次日早晨,新郎新娘抬糖茶敬献亲友、亲友须“丢茶钱”。婚后3日,新郎陪新娘回家探亲,但不得住宿,谓“小回门”,蜜月后,新娘回娘家住1月,谓”大回门”。 生育 妇女生头胎,产前娘家须送婴儿衣衫、尿片及糖、蛋等。产后女婿以公鸡(有的生男送母鸡)、 红蛋、白酒等回岳家报喜。产后三日,以紫苏、艾叶温水为婴儿“洗三朝”,尔后岳家备衣物、摇篮及鸡、蛋、糖、米等“送粥米”。婴儿满月,剃满月头,除胎发,并请亲朋好友吃满月酒,此时产妇方可入邻家门。婴儿满周岁,岳家及亲友再以礼物相赠,操 “周岁庆”,并陈设书画、笔砚、算盘、秤尺、 珍宝等,任小孩抓取,预卜将来职业。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新法接生和“五期”照顾,对独生子女尤其优待。 丧事 旧时 ,老人弥留之际,家居围坐“送终”。 死后烧落气纸,为死者沐身更衣,以布帛裹遗体,移榻“小殓”。在老者心窝放一鸡蛋,谓满足死者心愿──填满心胸。尔后将死者铺草、帐围、衣物焚于旷野。诉告亲友,举办丧事,设灵堂、子孙守灵举哀,请僧道为死者抄度,与遗体告别,将死者移入棺内谓“易箦”,而后掩棺“封殓”。亲朋好友悼轴、挽联、挽幛、鸣鞭炮、焚香纸“开吊”。主孝人披麻戴孝,手持讣棍祭拜。然后“出柩”,孝男孝女及亲朋拥棺至墓地落葬,一路扬幡吹奏。中途,主孝人迎回灵牌,设灵位,置灵室,长夜灯火不灭,晚辈轮流守灵,三年内每食必“叫饭”。葬后三晚,孝子束草秸为火把,绕坟“烟告”。死后每隔七天,烧一次纸,延至“五七”或“七七”,名谓“烧七”。尔后一周年“小祥”, 二周年“大祥”,三周年坛祭,化灵室,另做木牌灵位供于神龛或祠内,名谓“升堂”。 新中国建立后,提倡厚养薄葬,以追悼会代替吊孝奏哀乐、致悼词,追述死者生前事迹,勉励后辈继承遗志。1977年始,实行了殡葬改革,现在火葬已在城乡普遍推行。 筵席 旧时主要用方桌,每桌8人,按礼俗论资排辈入席。婚嫁生寿,均吃10碗,但有丰薄之别。官户为5鱼5肉10海碗,平民为10品碗。一般是扣肉、酥肉、蒸肉、焖鸡、全鱼、鱼块、蛋卷、丸子、笋尖、莲米等。但不管谁家筵席,必有三鲜头菜(鱼糕、肉丸子、刀口丸子拼成)否则为不敬,此俗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建立后到70年代,基本沿袭旧俗,但菜花样逐步更新,婚丧筵席无别。进入80年代,公私筵席更加讲究,流行4冷或6冷8热2汤或,12盘、16盘、多达24盘。讲究色、香、味、形和营养,牛、狗、龟、新风鳖等肉视为珍肴。过去只饮粮食酒,后用曲酒、啤酒、香槟酒,今则用高级饮料和低度酒。 习俗禁忌先秦时期楚人崇巫的习俗,经过了两千年衍变和嬗替,积淀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内容。在民俗活动中,禁忌实际上是以消极回避的方式实行自我抑制,其具体表现为: 躯体禁忌:“男人的头,女人的腰,只许看,不许捞(发阴平音,意为摸) 。”成年男子的头,不准随意摸,否则即被为轻侮或蔑视;女子到了青春期以后,腰肢部分(含臀、胯)旁人随意触及即被视为亵渎、羞辱。 发须禁忌:家中父母亡故,男性亲属在出“五七”之前,不得理发刮须,以示追思亡亲;不理容颜,表明孝心。 头面禁忌:头面是人的尊严所在,“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俗语谓打头、打脸是最损人的举动。 性别禁忌:妇女的衣物不准当街晾晒,尤其不准撑有女子衣裤的晾衣竿横穿过道;女子的帖身衣物晾晒时还须尽量避人眼目。女人怀孕之后,忌参与其他人家的嫁娶庆典;妇女在月经期内,忌进寺、观;女人忌参与建灶、上梁等活动。 用餐禁忌:用餐前,忌用筷子敲空碗,因为只有乞丐讨食时才敲空碗;用餐后,忌将筷子横搁碗上,因为只有给亡灵“叫饭”才将筷子这样放。 语言禁忌:忌凶祸词语,亲人去世,不说“死”而说“去了”、“不在了”;棺材称“寿材”、“寿木”;年节之际,忌说“见鬼”,门楣厅堂须贴“童言无忌”红纸条,以防儿童“放快”。 社交禁忌:来客招待吃鸡蛋,忌单数亦忌两个,本地方言“二黄”为骂人语,故有此忌。客人落座后,忌抹桌、扫地、否则即有驱客之嫌。 鼠类禁忌:对老鼠敬之为“高高爹”,取其常在房梁上活动之意。老鼠机警、善啮,因担心它咬毁衣物,故而敬若神明;再则民间迷信若老鼠弃家而去,此地必有水火之灾,故以此称为媚之。与此相应,农村也对黄鼠狼有所禁忌。 名姓禁忌:单丁家庭的男陔从小皆不慎重取名,常称之为“狗儿”、“沙(母)牛”、“奶子”、“尿泡”等蔑视性小名,以防被鬼魅所侵。 特产炸胡椒单看这个菜名,你肯定不敢吃。其实炸胡椒是用玉米和辣椒(当地方言称辣椒为胡椒)发酵后制成的,是当地的一道家常菜。 做的时候先把玉米磨成玉米茬子,洗净控干水后和着切碎的红辣椒一起搅拌好,然后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发酵。炸胡椒发酵的时候是不能放水的,但是制成成品后的炸胡椒却是晶莹和润,原因就是在发酵的过程中辣椒自身带着的水分浸到玉米茬子里,这样做出来的炸胡椒带有已经综合在一起的酸辣味,很是适合人的口感。 带着酸辣味,色泽金黄还点缀着一点点的红艳,保康人把炸胡椒下到油锅里配上五花肉翻炒,快出锅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食盐就行了。炸胡椒本身就带有中国菜当中讲究的色和香,在炒的时候只要炒出味就行了,最后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禁食指大动。 细细嚼来,炸胡椒的酸辣里带着玉米原始的香味,因为是玉米所以还有一种很有韧性的口感,和着五花肉嚼来,韧的是炸胡椒,香滑的是五花肉,风味的确不同一般。 下辖村下辖村 高陵岗村 月堤拐村 官山当村 杨桐嘴村 固城湖村 王家岗村 晏家巷村 谭家洲村 黄陵公村 瞿家湖村 拓林桥村 周家湖村 三兴公村 石安村 茅草街村 粟林嘴村 徐家岗村 多子桥村 长港村 牛车墩村 流合垸村 三字岗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4580 男 17877 女 16703 家庭户户数 9105 家庭户总人口(总) 33614 家庭户男 17357 家庭户女 16257 0-14岁(总) 7602 0-14岁男 3905 0-14岁女 3697 15-64岁(总) 24903 15-64岁男 13039 15-64岁女 11864 65岁及以上(总) 2075 65岁及以上男 933 65岁及以上女 114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4276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乡镇概况牟平区高陵镇位于牟平区中部,牟平区内最大水库位于镇驻地南侧。牟(平)乳(山)、牟(平)海(阳)、文(登)朱(桥)公路纵横贯镇境,交通十分方便。 据烟台市牟平区网络宣传办公室网站显示,该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耕地53.6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2.25亩。3.6万人口,辖56个自然村,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牟平区域中心镇。镇驻地拥有全区最大的中型水库-高陵水库,库容达6700万方半丘半泊。该镇以农为主,主产玉米、小麦、花生,盛产苹果。 该镇拥有两个中外合资企业,有纺织、建筑安装、黄金采选、化工等镇村和私营企业。 2004年,该镇生产总值2.5亿元,出口创汇444万美元。有卫生院1处,农村医疗点68个,有高中2所。中小学7所。境内有院格庄温泉疗养中心。 历史变迁清代以前高陵镇建置无考。清末,现辖境域分属宁海州普济乡之岿山社、高陵社、檠山社,城阴乡之辛裕社、 山社。1931年分属牟平县二区中檠乡、 山乡、新和乡、浩西乡,五区共和乡,七区下雨镇、神州乡。1947年牟平县析为牟平、牟东二县,高陵镇分属牟平县翁山区、磨山区和牟东县的蛟山区。1948年,牟平、牟东二县合为牟平县,在镇域设立岿山区,1950年改为牟平县第七区。1958年9月,成立群英公社,次年12月更名高陵公社。1984年,公社撤销设高陵镇。2001年,原院格庄镇并入。 习俗“活曲死鞠”习俗。明末,曲姓由黄县白马村迁入高陵镇上潘格庄、高陵两村居住。该族本姓鞠,金元之际因避祸乱改为曲姓。至今该族成员殁后在木柱、墓碑仍复姓鞠。当地俗称“活曲死鞠”。 传说铁牛的传说。高陵镇初家汤村西南约1公里处,有个小园夼,夼的阴坡原有一个庞大的铁牛,已没入土中大半。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炸,只剩下一堆废铁。传说很早以前,玉皇大帝差天神在 山背后开了两个泉眼,一凉一热。下凿一石潭,光如玉雕,美如金饰,专供众天神下凡沐浴之用。一年春天,有位神女赶金牛、铁牛各一头,去南天门外花园犁田,出了南天门,一路乘云飞行。当行至小园夼上空时,两牛突觉口渴,俯首望见两个泉眼和清澈见底的水潭,便飞身落下。金牛直奔温泉,铁牛直奔凉泉。铁牛用力过猛,陷进泉眼,不得脱身。女神一看,急挥五尺金鞭,抽了金牛一鞭,金牛腾空而起。转身又抽铁牛,铁牛却越陷越深,凉泉被堵死。神女只好丢下铁牛,追赶金牛去了。此后,一到春天,铁牛就仰天长吼,以示对上天的留恋。每逢铁牛吼叫,必定天降大雨,山洪爆发,给百姓带来灾难。当地百姓为消灾避祸,遂将铁牛的头凿掉。从此,铁牛便大半沉于土中,温泉也下移至于家汤村东北,成为今 山汤。 资源2005年7月31日,山东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高陵镇于家汤地热田勘测出地热资源。该地热田产生于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岩中,地热水温为37℃~63℃,含有锶、锂等多种微量元素。按国家医疗热矿水标准评价,可命名为氟水、碳水复合型热矿水,达到了天然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可起到治疗、饮疗作用。农业方面可利用热能建地温大棚,用于热带鱼的养殖。于家汤地热田现有地下热水开采井13眼,主要用于洗浴、疗养、养殖。 镇辖村院格庄、王官庄、沐浴、崖前、马格庄、北格庄、于家汤、夹河、郑家庄、后山、初家汤、巫山庄、李庄、周格庄、朱唐夼、要捷、高陵、唐家夼、西洼、曲家疃、祝家疃 、 郭家、后沟、南辛峪、王疃、杜家疃、瓦屋屯、沙巷子、店村、屯地沟、于家疃、徐村、集后、邹家埠、西屯车夼、东屯车夼、下雨村、后夼、薛家、李家、磨山、棉花洲、双山埠、双山寨、大张家夼、小张家夼、双山屯、玉河庄、黄家营、马家疃、阎庄、姜疃、孙家沟、侯家庄、后品、碾子头、刘庄、范家庄、上王格庄(杨家里夼) 、 下潘格庄、马庄、苏家口、东夼、潘家屯(杜家庵) 、 上潘家庄(西夼、里门夼、五泥沟)、 下夼、槐树庄、溪山后、鲍家泊、峰山庄、里二地、冰流旺 发展规划2009 年以来,该镇作为全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按照“发展提升种养业,努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强镇”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一、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对两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30万元对5个水质不达标村进行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完成镇内唯一未硬化镇级公路高祝线硬化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两个土地整理项目,3个村开展了综合治理工程,15个村开展危房改造工作,新上16个村卫生清扫队,新增村内绿化面积1万平方米,完成2000亩造林任务,新上沼气池20个,80个阳光大棚沼气池。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投资100万元启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确定两个村1000亩土地为镇级果树种植示范区;投资200万元,启动一期瓦屋屯蔬菜基地建设,在已有42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再发展大棚80个,把“凤泉”牌无公害蔬菜进一步做大做强。截至2009年7月,闫庄千亩樱桃生产基地已建成200亩,完成上王格庄村千亩巴梨基地建设工作,唐家夼千亩唐桃基地已建成600亩,并申请了“唐桃”品牌。分别建成“荣华集团天华饲养公司第10种鸡场”、 “仙坛集团第15种鸡场”,出台养殖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肉食鸡养殖,两个种鸡场年可提供雏鸡1900万只,年可满足610个大棚的需要,已建成养鸡大棚近300个。 三、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 投资114万元,加快推进19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投资40万元,完成36个村标准化农家书屋建设;投资180万元完成25个村文体活动广场建设和体育健身器材配备,截至2009年7月,已建成6个文体活动广场。投资80万元对该镇医院病房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房间44间,改建面积1000平方米,改善全镇人民就医环境。 下辖村下辖村 高陵村 沐浴村 王官庄村 崖前村 于家汤村 巫山庄村 郑山庄村 后山村 初家汤村 夹河村 李庄村 院格庄村 马格庄村 北格庄村 朱唐夼村 要捷村 周格庄村 西洼村 曲家疃村 祝家疃村 唐家夼村 后沟村 南辛峪村 店村村 沙巷子村 郭家村 徐村村 屯地沟村 于家疃村 王疃村 杜家疃村 瓦屋屯村 下雨村 集后村 邹家埠村 东屯车夼村 西屯车夼村 薛家村 李家村 磨山村 下夼村 后夼村 棉花洲村 槐树庄村 玉河庄村 里二地村 冰流旺村 上潘家庄村 下潘格庄村 鲍家泊村 峰山庄村 后岩村 双山屯村 双山寨村 双山埠村 侯家庄村 范家庄村 苏家口村 东夼村 潘家屯村 马庄村 碾子头村 刘庄村 马家疃村 阎庄村 姜疃村 上王格庄村 孙家沟村 小张家夼村 大张家夼村 黄家营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7877 男 19258 女 18619 家庭户户数 14102 家庭户总人口(总) 37122 家庭户男 18816 家庭户女 18306 0-14岁(总) 5896 0-14岁男 2988 0-14岁女 2908 15-64岁(总) 27433 15-64岁男 14144 15-64岁女 13289 65岁及以上(总) 4548 65岁及以上男 2126 65岁及以上女 242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575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