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粱北方炭疽病 |
释义 | 高粱北方炭疽病是在高粱种植期间易发作的真菌病害,主要由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球梗孢菌引起。病发时,整个叶面呈现火红色,布满了大量的病斑,直接导致叶片迅速干枯,严重时会导致高粱大面积减产。治疗这种病害可以采取使用农药等方式。 中文学名:高粱北方炭疽病 别称:高粱眼斑病 分布区域:主要发生在中国东北、华北高粱产区,云南也有发生 病原中文名:玉蜀黍球梗孢菌 病原拉丁学名:Kabatiella zeae Narita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为害部位:叶片、叶鞘和籽粒 为害症状重点为害叶片、叶鞘和籽粒。叶片和叶鞘染病现紫红色小病斑,后期中间略呈灰白色,大小仅1.0~2.5×0.5~1.5(mm)。发生严重的,叶片上布满病斑,整个叶片变成火红色,迅速干枯。有些高粱品种上,病斑呈椭圆形至梭形,大小3~5×2~3(mm)。种植在贫瘠或缺肥土地上、叶色黄绿的高粱染病后,容易被极细交链孢菌二次寄生,在病斑周围现数圈紫红色轮纹,最后形成椭圆形大斑,大小可达20~40×10~20(mm),尤其是旗叶上的症状最明显。籽粒染病在籽粒上现紫红色细小的斑点。 病原形态特征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初黄色,后变为粉红色至黑蓝色。分生孢子盘无色,无刚毛,大部分埋生在寄主气孔下,极小;分生孢子梗短棒状,单胞无色。有时有2~3梗钻出表皮外。分生孢子长形弯曲至镰刀形,末端尖,透明无隔膜,大小18~33×3~4(um),平均为27×3.6um。分生孢子在玉米叶片气孔中伸出的短梗上连续形成,也可沿菌丝在靠近分隔处产生。将病组织保湿24~48小时,可见2~7个分生孢子聚生在膨大的孢子梗顶端。但该病的致病原与上述并不完全相同,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发病程度与品种及当年7~8月气象条件有关。东北三省7~8月份气温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可能大流行,引致高粱“翻秸”。 防治方法(1)选用适于当地的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及时耕翻,以减少菌源。 (3)增施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防止生育后期脱肥,提高抗病力。 (4)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粉剂或50%拌种双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及北方炭疽病。 (5)该病流行年份或个别感病田,从孕穗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