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释义

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是主要从事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2003年首批入选“甘肃省重点科研院所”,2006年首批入选甘肃省科技创新团队之一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创新团队,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工作主要面向甘肃省的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高寒阴湿三个不同类型区,针对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雨水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和植被恢复、作物品种改良、GIS技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作物抗旱生理、特色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热点问题,开展旱作农业区的资源高效利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基本情况

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在农业部对“十五”全国1077个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评估中位居118位,居甘肃省省级农业科研机构第1名。先后荣获团中央、全国青联“青年科技创新先进集体” 、“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现有在职职工44人,其中科技人员36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5人)。博士3人,硕士13人,入选甘肃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1人,甘肃省“333” 科技人才工程4人,甘肃省“555”科技人才工程2人。现有各种科研仪器73台套;抗旱棚800 M;智能人工气候室10立方米;试验用地110亩。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81项,获各类成果奖励65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20项,地厅级40项。发表论文540余篇,出版专著8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研发实力

甘肃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下设所办公室、旱区农业生态研究室、旱地农业资源研究室、冬小麦育种室、高寒阴湿区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室、区域发展与信息农业研究室、旱地水土资源实验室、抗旱生理生化实验室和节水技术研发中心,在镇原、定西、庄浪和康乐建有4个长期综合试验站。

镇原试验站建在甘肃东部年降雨量500—550mm的半湿润偏旱区,具有30多年的历史,连续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及“十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重点研究旱塬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选育。有20年历史的定西试验站建在甘肃中部降水量400mm左右半干旱丘陵沟壑区,连续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国家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专项研究课题,主要研究生态建设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在年降雨量600mm左右的高寒阴湿区康乐建有10多年历史的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试验站。在庄浪县水洛乡进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节水技术开发中心重点从事节灌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对大田、温室、果园、苗圃、草坪等进行灌溉工程设计、安装与示范。同时提供工程设计、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项目服务。

全所现有资产3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99万元,专用仪器94台(件),186.32万元。在国家项目、省部级项目和省科技厅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装备、购置了包括作物处理生态、土壤、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仪器设备和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分析、制图等必需的软硬件系统。房屋和建筑物3349m2。定西试验站占地20亩,镇原试验站占地8亩,试验用地80亩。

目前所内在研项目9项:国家“十五”攻关专题“北方旱源区优质粮食产业化开发模式与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西部专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定西)高效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甘肃省“十五”攻关项目“甘肃省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选育”;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协作参加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主持的“十五”攻关专题;协作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协作参加甘肃农业大学主持的国家863计划项目。

旱地农业研究所在承担科技攻关、研究示范的同时进行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工作。研究开发了当前市场上较紧缺的微灌首部设备、灌水器以及小型节灌设备连接件的生产模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施肥器,并进行批量生产,承接大田、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果园、花卉、苗圃园林、城市绿化等节水灌溉工程。结合退耕还林(草)发展草产业和畜牧业;建有脱毒马铃薯网室繁育基地和原种生产基地;开展中药材引种试验研究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研究等工作。在旱地农业、新品种选育、畜禽良种繁育、流域治理、节水灌溉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进行项目合作,提供项目可行性论证、编写可研报告、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领导班子

现任领导

所长:郭天文

党支部书记:朱润身

副所长:杨封科

副所长:王勇

历任领导

第一任所长:韩靖国,任期:1986年至1996年;

第二任所长:高世铭,任期:1996.9年至2002年;

第三任所长:罗俊杰,任期:2002.10年至2005年。

科研机构

定西旱地农业综合实验站

定西试验站是1983年国家为了加强黄土高原西部半干旱区旱地农业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在农牧渔业部、甘肃省计委和甘肃省农科院的共同支持下,建立的从事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长久、综合、开放型科研示范与农民培训基地。该站位于定西市安定区西南部18公里处的团结镇、唐家堡村,是黄土高原半干旱400mm降水量旱作农区及其类区的典型代表,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标兵单位。

建站以来,共承担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省级重点科技攻关和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33项,获得成果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地厅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在科研生活设施、仪器设备、试验手段、队伍建设和研究创新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已经成长为甘肃省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重要的从事旱地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技术创新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并能承担实施国际、国内大型项目的具有较高创新研发能力的永久开放型综合性农业科研与技术示范基地。

镇原旱地农业综合实验站

镇原试验站创建于1972年,位于甘肃东部的镇原县上肖乡。主要研究我国北方旱塬区的抗旱耕作、作物新品种引进及选育、高效耕作制度、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降雨高效利用技术、优质粮食品质调控和生理生态等当地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区域共性问题及。经过3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课题30余项,获科技成果27项。研究成果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5703.14万亩,增产粮食11.9亿kg,综合经济效益16.4亿元。目前,试验站已成为我省全方位、多功能、强辐射的旱地农业技术研究基地和科技窗口。

庄浪实验点

庄浪试验点始建于1999年,主要是针对我国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活贫困、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以研究本区域及同类型区生态环境保育、集雨补灌高效农业、旱作农业、梯田高效开发、区域经济发展等而设置的综合试验点。现有涉及农业、林业、生态、农经、畜牧、园艺等专业的科技人员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1人,初级1人。

试验点组建以来,先后承担了科技部下达的《甘肃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庄浪)山川秀美试验示范与关键技术研究》两个项目。

GIS实验室

甘肃省农科院GIS实验室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的援助下于1997年建立起来的。该项目为引进了目前全世界较为先进的GIS软硬件和GPS接收装置。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留法学者参加西部建设”项目和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这一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我院利用信息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水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0:04:30